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科学研究期刊 > 第二节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设计(第3页)

第二节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设计(第3页)

(一)准实验研究的界定

教育实验研究是为了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和建立的假设组织有计划地教育实践,经过一定时间对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在适当地控制无关变量,以随机化原则,在严格控制下进行的。实验研究很精确,但进行环境过于理想化,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控制对象和环境,且对于教育研究而言要进行有效控制是很难的,因为教育实验的对象常常是人而非物,不可能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在实验中对研究者的要求也很高,让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都感到有压力,而且还要受到被试单位、学校配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为了解决实验的这些不足之处,发挥实验研究应有的作用,研究人员可以采用原始组,在较为自然的环境下以类似实验的方法来进行研究,这就是准实验研究方法。

准实验研究是指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的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用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不能采用随机方法分派被试的情况。

(二)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1。研究结果的相对现实性

准实验研究是将真实验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能完全控制研究的条件,在某些方面降低了控制水平。虽然如此,它却是在接近现实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运用真实验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最大限度地控制因素,进行实验处理实施的,因此,准实验研究的实验结果较容易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即现实性较强。相对而言,真实验设计的控制水平很高,操纵和测定变量很精确,但是它对于实验者和被试的要求较高,带来操作上很大的困难,现实性比较低。

2。研究环境的自然性

准实验研究进行的环境是现实的和自然的,与现实的联系也就密切得多。而实验研究的环境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差很大,完全是一个“人工制作”的环境,与现实的联系较少。

3。研究效度的可信性

准实验研究利用原始组进行研究,缺少随机组合,无法证明实验组是否为较大群体的随机样本,同时任何因素都可能对原始群体起作用,所以因被试挑选带来的偏差将损害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从而影响了准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因此在内在效度上,真实验优于准实验设计。但由于准实验的环境自然而现实,它在外在效度上能够且应该优于真实验设计。因此,在考虑准实验研究的效度时应该对它的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并注意确定实验组间的对等性,同时在逻辑上对可能有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加以论证,避开其不足之处。

(三)准实验研究设计方法

从研究设计的思想和要求来推论,可以认为准实验设计是一种降低了控制标准的类似真实验的研究方法,因此,准实验研究设计的方法在许多方面与真实验有相同之处,常用的准实验设计方法有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不相等区组后测准实验设计、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多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修补法准实验设计五种。

1。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

(1)适用情况:需要安排两组被试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研究,但又不能按照随机化原则重新选择被试样本和分配被试。

(2)操作程序(见表7-4):进行前测,以保证实验组和控制组原有的近似程度,而不考虑其他因素。只有当两个组在考证问题上原有水平相接近时,才能进行该种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对Y1和Y2进行差异检验,而非简单比较平均分、方差等,通过检验确定进行实验后两个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差异程度如何。

表7-4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

(3)实例。某一课题要研究利用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应用准实验方法进行研究,设计方案如下。

第一步:选取实验对象。为保证正常教学的进行,在某个年级中选择两个自然班参加实验。为了保证参加研究的两个班物理学习的原始水平相似,对该年级所有的班进行前测以检测起始水平,从中选出两个水平接近的自然班参加研究,保证选出的两个班在物理学习上总体水平相同或相近。然后从中随机确定一个班作为实验组,接受多媒体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同时另一个班作为控制组按照原有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进行学习。

第二步:经过同一进度的教学活动后,同时对两个班级的物理课学习成绩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进行后测。

第三步:将两个班的后测成绩分别减去各自的前测成绩,并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这两个差值的差别显著性进行统计检验,最后判断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进行实验前后是否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得出结论。

2。不相等区组后测准实验设计

(1)适用情况:研究来自不同总体的样本之间的差别,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不同样本的特点及其差异的显著性。在研究中,自变量通常是研究者操纵的能诱发和引起样本各种特点表现的情境,因变量是被试在接受这些情境时的行为反应。

(2)操作程序:将总体样本分组,在不同组中随机抽取实验研究样本,对研究样本实施不同的实验情境,测量研究样本接受情境后的行为反应。

(3)实例。研究不同年龄的中学生利用I进行学习时的心理特征,运用准实验方法,设计方案如下。

第一步:针对研究的对象是在I环境中学习的不同年龄的中学生,先根据年龄段将中学生划分为几个组,然后分别从各组中选出5~10名中学生进行研究,实验过程中设计以下的情境(见表7-5)。

表7-5不相等区组后测实验设计

第二步:从学生的探究行为、学生的自控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的反应时间和学生的焦虑反应五个方面研究学生反应行为和学习情况。

第三步:对学生的探究行为、自控能力和自学能力采用卡方检验,对焦虑反应和反应时间采用T检验,分别检验差异程度,最后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3。修补法准实验设计

(1)适用情况:没有前测并且实验组和控制组不一定能在条件、时间上达到基本一致。

(2)操作程序(见表7-6):研究者来不及找到两组整体相似的被试或难以安排同时开始实验时,在未做前测的情况下先对经过某种处理的被试进行测试获得后测结果。在获得另一个整体组被试时,就安排进行与上面做过的后测相同的前测,然后再对这一组被试做同样的处理,并予以后测,通过第二组被试的前后测结果的比较,及第二组前测与第一组后测的情况进行比较来找出实验处理与后测之间的关系。

表7-6修补法准实验设计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