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观察研究法的实施策略
观察研究的实施策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观察策略是指在运用观察法的整个过程中,即从设计到分析所使用的方法和要求;狭义的观察策略是指在实施观察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要求。广义的观察策略有观察研究设计的策略、观察实施的策略、结果分析策略;狭义的观察策略包括位置选择的策略、运用感官观察的策略、观察记录的策略、观察中思考与反思的策略等内容。
一、观察研究法的设计
观察研究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确定观察内容
即在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的基础上确定好具体的观察内容,这是整个观察研究的前提,也是观察研究能否成功的根本保证。
(二)选择观察类型
根据观察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在充分了解各种观察类型的前提下选择相应的观察类型。
(三)制订观察记录表
观察记录表是帮助研究者获取观察资料的重要工具,它的详略和可操作性是决定观察效果的重要因素。
(四)训练观察人员
观察研究要求观察人员要熟练掌握观察的工具,熟悉观察记录表,能与对象进行有效的交往与合作等,这就要求观察实施前有意识地对观察人员进行训练。
二、观察研究法的实施
科学观察的一般过程可分为准备、实施观察、整理资料三个阶段,具体步骤包括:明确观察目的,制订观察计划,做好物质准备,进行实际观察,整理观察资料。
(一)观察准备
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是进行科学观察的基础,准备工作的好坏是观察成败的关键之一。准备工作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1。明确观察目的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活动。在观察任何事物时,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即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只有目标明确,才能聚精会神,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果没有明确的观察目标,我们就会视而不见。因而,观察一定要目的明确,准确地选择对象,进行集中的观察,就容易收到效果,绝不能盲目观察。观察目的是根据科研任务和观察对象的特点而确定的。为了明确观察目的,应做大略的调查和试探性观察。目的不在于系统收集科研材料,而是掌握一些基本情况,了解观察对象的特点,以便确定通过观察需要获得什么材料、弄清楚什么问题,然后确定观察范围,选定观察重点,具体计划观察的步骤。
例如,进行中小学班主任政策可行性研究需要确定对班主任工作量现状的观察。事先应对班主任有关情况进行大略的调查,通过谈话,查阅有关资料,以及进行试探性观察,对观察对象的特点、观察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等有所了解,这样便可以科学地确定观察的范围:有高年级段和低年级段的;有文科、理科、艺术科的;有不同责任心的;有不同工作能力和风格的,以及不同年龄、教龄和不同性别,等等。有重点地进行,还可以划定观察的具体内容和过程,根据观察量,做好观察者的组织分工。
2。制订观察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确定了观察目的,又收集了有关观察对象的材料,并进行试探性的观察后,就应深思熟虑地制订出观察计划,使观察有计划、有步骤、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计划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
(1)观察目的。
(2)观察重点和范围,重点一般不宜过多,范围不能太广。
(3)观察提纲,列出需要通过观察获得材料的要目。
(4)观察过程,包括选择观察的途径,安排观察的时间、次数和位置,选择观察的方法和掌握观察的密度等。
(5)观察的注意事项,根据观察的特点,列出为保持观察对象常态的有关规定。
(6)观察的记录表格,速记符号,规定有关的统一的参照标准。
(7)观察仪器。
(8)观察人员的组织分工。
(9)观察的应变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