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管理学第三版课后题答案 > 第二节 学校的全面质量管理(第2页)

第二节 学校的全面质量管理(第2页)

质量信息提取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从质量管理的角度看,获取这些资料是领导者了解现状、预测未来不可缺少的基础。从对教育工作的指挥来看,它又直接起着导向作用,因为提取信息活动将各项工作的目标与任务具体化、操作化,提取的内容和方式对教职工与学生的行为产生较为强烈的影响。管理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形式和内容的调查与预测活动,只要与被测者及相关者的活动有联系,就会激发其敏感性,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应对行为。所以对提取工作从其设计到实施各个环节都要精心考虑,对它的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作综合分析预测,尽量减少消极作用。

学校质量评定的项目种类和内容繁多,其特点各异,因而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完全一样。一般常用的方法有:考试和测验(包括论文式考试、标准测验和问题情景测验)、问卷法、直接谈话法、作业及作品分析法、实验或实践报告分析法、行动观察法、自我诊断法、个案研究法等。

在提取信息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方法科学化。计量是一门科学,它有专门的规范、方法和手段,操作时应结合各项工作的特点,实现其标准化,破除传统的主观任意的行为模式。计量应较全面反映所测项目的工作规律,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2)结果一般应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标度,即该项目所达到的水平,使之具有明显的可比性,让使用该结果的人一目了然。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标度可用数值表示,比如用百分制、五分制表示学生的成绩;也可以用模糊程度(如一般、比较好、较差)表示对象在某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3)评定质量的方法和手段各具特色,其适用范围有所长也有所短,尽可能交叉使用,比如以一种为主,其他作为辅助方法,这样就会使信息获得更全面、更客观。

(4)信息提取的方法和频率要从教育规律出发,考虑它的综合效果。例如,过于频繁的考试就不仅仅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行为了,它还会给教师、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其行为定向于僵死的目标,妨碍他们能动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

3。质量信息加工整理

这一工作是对与学校各项工作质量有关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保存的活动。原始的质量信息资料给管理者所提供的质量水平信号常常是杂乱无章的、表面化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需要进行剔抉耙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还需要将众多的信息条理化,从而使其易于理解和分析。

质量信息整理要符合以下几方面要求:

(1)按质量要求责成各个部门与人员对质量信息进行数据的审核、汇总、查询和订正,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2)严格按照统一的方案、方法和表格进行综合整理,整理时注意标准和标度的一致性,从而使质量资料具有可比较性和可判断性。

(3)资料应配套、完整。在这一点上,应从粗放的事物性管理向精细的科研性管理发展。比如说,传统上我们收集学校教学质量资料只注意各个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将其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认为这就可以说明教师的教学水平了,但是这种资料只说明了在某一质量标准下教学工作“达标”的情况,但要真正揭示教师的教学成果,就必须还要有学生原有学习状况的统计资料作为比较的基础。所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必须事先有一个系统的计划,使资料的整理齐备。

(4)在资料整理、分类的基础上,建立卡片档案,有条件的学校应输入计算机系统,便利查询。

4。建立质量责任制

质量责任制是学校岗位责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明确规定每个教职工所负有的质量任务、责任和应享有的权利。只有实行明确的质量责任制,才能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才能建立起稳定而严格的质量工作秩序。

质量责任制一般是在建立工作岗位责任制的同时完成的,大致经历以下程序:

(1)进行职务分析,确定各个部门、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其质量责任,也就是说要规定各个岗位人员的质量职能。这一环节包括:各个岗位应完成哪些基本任务?这些任务的标准是什么(要有明确的最低标准)?完成任务有何基本要求或约束条件?承担任务者应具备哪些经验、技能、品德和心理素质?

(2)制定考核制度,明确质量考核的范围、标准、时间和方法,同时说明奖惩的细则和方法。

(3)制定并向教职工颁发职务说明书,其中包括指导教职工履行职责的详细要求和检查、考核质量绩效的主要依据。

5。质量教育工作

质量教育是培养和强化教职员工质量意识,提高其业务素质的活动。任何工作质量的根本保障在于人,人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态度是决定质量的两个基本变量,提高这两个变量的品质,是质量教育的核心目标。

质量教育工作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进行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感教育。在工业质量管理中,专家曾对产品质量问题作过调查统计,发现70%的问题出在操作者缺乏责任心,不按操作规程办事。教育工作虽然具有与物质生产不同的特点,但敬业精神仍然是决定质量的基本因素,尤其教育活动是人对人的心灵塑造过程,教师随时以自己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的精神,成为建构学生人格的最基本因素。质量意识教育可以在三个层次上操作:其一,在培养社会责任感层次上进行,使教职工树立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信念;同时,要通过传递信息使大家看到国际国内教育工作的迅速发展,激发起教职工追赶先进水平的内在动力。其二,在树立对学校和学生负责精神的层次上进行,使教师们认识到,教育教学质量与学校的声誉紧密相连,在竞争的环境下,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引导大家分析现实和潜在的危机而保持人们的敬业精神。其三,在激发个人成就感的层次上进行,使教职工认识并真正体会到高质量的工作成果与个人利益的紧密关系。

第二,进行专业知识和能力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学校各项工作的价值指导、知识与技能都会不断拓展,质量标准也会不断变化,所以必须经常组织业务培训。培训要以在岗培训为主,脱产培训为辅。

第三,进行质量管理培训。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技术不仅学校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应当掌握,一般教师也应当掌握。

通过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它与目标管理所阐明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这就是将工作的标准化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和大胆依靠教职工,在完善质量责任制的基础上向各部门、各人员授权;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这样的质量保障体系是在高水平的制度与人员为前提下运行的,比起传统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性能要可靠得多、效果要明显得多。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