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管理学第三版课后题答案 > 第二节 教育课程的内容构成(第2页)

第二节 教育课程的内容构成(第2页)

教学计划的编订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教学计划的修改、再编订也并非易事。它不仅是教学计划决策者的责任,与教师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更需要有关专家的参与,教学计划不仅有其需因时变更的一面,还有其一旦确定付诸实施后不易变更的另一面。此外,教学计划的修改再编订要消耗经费与时间。因此,要使修改和再编订工作富有效率和科学精神,必须注意把握好课程及影响它的内外部因素的关系,即遵循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①适应性原则:其涵义为教学计划必须依据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修订其内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特别是“二战”之后,社会变迁的速度越来越快,世界各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也在加快,经济高速增长,科学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等等。这一切都赋予教育制度新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求学校教育内容必须不断地反映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因此,修订教学计划首先就应该成为一项经济性的工作。其次,要不断对课程的结构、内容和方向作高速更新。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这方面的努力。例如,为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诸如电子学、电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核能利用、激光、自动化、控制论和生物技术等新学科、新技术的加速发展并投入应用的新趋势,许多国家在课程修订时,注意选择和设置了多学科或跨学科的新课程,注意增加了观察、体验、探索性的学习,以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又如,“二战”后的经济的高速增长,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充裕的物质享受,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生态失衡、自然资源枯竭、人**炸、环境污染、社会道德水平下降,青年就业难等危害人类生存的社会问题。对此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必须暂时放弃一些眼前的各自的利益,去保护整个人类生存的环境,寻求社会的持续发展。为此,几乎所有的国家在课程计划的修订中,重视并加大了科学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道德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中的比重。

学校教育是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的事业,所以“适应”不仅是指教育能反映已有的社会变化,而且必须能朝向未来,创造未来。这是课程计划修订的一个重点,美国的课程专家学者们认为适应未来的课程必须能:

——使成长中的人了解他们和社会的相处之道;

——帮助成长中的人了解自己;

——帮助成长中的人了解他们对未来的投资;

——帮助成长中的人建立对自己才能的信心;

——帮助成长中的人认同他所承继的社会;

——帮助成长中的人了解变迁的本质;

——帮助成长中的人辨认出影响变迁的方向之道;

——帮助成长中的人了解主要的社会科学概念及其与变迁的关系;

——帮助成长中的人认同在变迁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帮助成长中的人避免种族中心思想;

——帮助成长中的人用之所学以与他当前的环境相融合;

——帮助成长中的人将课堂所学转用于未来的责任上;

——帮助已成熟的人了解成长中的人在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

——帮助已成熟的人协助成长中的人创造适切的学习情境;

——帮助已成熟的人参与成长中的人,和他们打成一片;

——帮助已成熟与成长中的人共同改变不成熟的规章制度。

综上可知,在一个社会剧烈变迁的时代,课程内容的决定必须反映社会的需要,并使学生具有适应及批判变迁文化的能力。[5]

②民主原则:教育课程计划的修订或再编订不仅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而且其本身也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一般讲修订和重新编订教学计划的职权在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但它不是教育行政人员可以单独完成的。它需要发扬民主,让多方面的有关人士参与,诸如教育、心理学、各学科的专家学者、教师、社会上经济界、企业界人士及家长等。这样可以使教学计划的修订、再编订获得教育的新观念、新理论及课程研究成果的指导和支持,获得来自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有关原教学计划实施的利弊的事实材料,获得社会其他方面对教育的需求和期待的信息。因此,在修订教学计划过程中,要创造多种机会,让有关人员能介入该项活动,并努力营造民主气氛,让参与者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这不仅可以提高所修订的教学计划的整体质量,而且有利于新编订教学计划的实际实施。

③弹性原则:其涵义是指要使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以适应各地区、各学校的不同情况。教学计划通常是全国统一的,就是说在学科设置、顺序安排、时数等方面有对各地区的各所学校的统一要求,这是实现培养目标,保持学校教育水平,推进教育机会均等的必要。因此,实施统一国家课程标准的国家,在修订教学计划时,从不完全放弃教学计划的统一标准,就连没有全国统一计划的国家,近年来在课程改革中也积极探讨和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灵活性和变通性是在坚持编订统一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情况,留给他们因地制宜的余地,让他们拥有一些设置课程、选择教材、安排教学时序、假期等的自主权。日本1971年开始实施的《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每节课的时间以45分钟为原则,但可以根据学校或儿童的实际情况,每节减至40分钟。20世纪90年代捷克在修订教学计划时,也把20%的学校教学活动的决定权授予学校。我国在1986年开始编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赋予地方一定的课程设置权。我们说,教学计划只有在统一中富有弹性,才能更贴近学校教育的实际,才更具可行性。反之,没有多样性和变通性,教学计划的统一性便会走向教条化、绝对化,以致难以有效实施。

④系统组合原则:根据系统论的观点,课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必须根据课程各要素的特点和发展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调整建立课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沟通和配合,以获取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实现教学计划修订的目标。根据各国修订教学计划的经验,值得重点调整的是:学校开设的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配合;不同年级相同学科的联系与衔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全面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的合理选择;文化课与职业教育课的关系与组合,道德教育课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关系与沟通等。

(2)新中国中小学教学计划的修订与发展

我国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各个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及学制和中小学教育目标的变化,教学计划也多次被再编订。据统计,从1949年到1995年,我国共颁发了六套小学教学计划,十三套中学教学计划。总的来说,每一套新编订的教学计划(除“文革”期间颁布的)都是对前一套教学计划利弊的扬弃,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中小学教学计划的发展。而目前被众多教育界人士指出的是,标志我国中小学课程计划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是自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编订、修改、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8年9月颁布)、《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1992年正式颁布)。该课程计划的主要特点是[6]:

小学教学计划[7]

中学教学计划[8]

续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