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管理学第三版课后题答案 > 第二节 教育课程的内容构成(第1页)

第二节 教育课程的内容构成(第1页)

第二节教育课程的内容构成

一、教学计划

1。教学计划的涵义

教学计划是学校教育课程的总体规划。它不仅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而且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从教育行政上讲,教学计划形式上是国家的关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指令性或指导性计划;内容上是国家制定的学校教育教学标准,编制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依据,督导和评估学校教学工作的依据;性质上是教育行政法规性文件,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法律约束作用。

在世界范围中,关于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这类有关课程的文件,最早出现于19世纪后半期,当时欧洲国家开始实施义务教育,为制定全国统一的义务教育标准,于是出现了统一的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在我国,清代末年兴办近代教育初期,就有了这种关于课程的总体规划。如,当时各级学堂章程中的《学科程度及编制》部分。当然严格说这只能算作教学计划的雏形。民国时期中国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1923年颁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1929年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1932年颁布的《中小学正式课程标准》,此后又多次颁布其修正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教育部也不断编订和修订中小学教学计划。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对学校教育课程总体规划,自1912年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开始,一直到建国初期都称为“课程标准”,1952年学习苏联时改称为“教学计划”,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修订后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时,又用了“课程计划”一词。

2。教学计划的内容

教学计划作为学校教育课程的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构成是:

(1)学校培养目标。

(2)列出学校应设置的学科。

(3)各学科的教学时数和教学顺序。

(4)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及学期划分、假期时间。

(5)学校的各种活动诸如生产劳动、体育活动、自学活动的安排。

需要时,也将课程设置的基本宗旨,编订原则写入。近年来随着课程理论的发展,有的增加了考试、考查的内容。如我国1992年颁布的《全国中小学课程计划》中就有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组织考试、考查的建议。

总之,通过包含以上内容的课程规划,不仅可以直接把学生和学校生活连接起来,而且间接地把学校与国家培养各种规格的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意志,社会发展中的教育需求结合起来。

3。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学校课程(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

现在,我国义务教育的小学和初中实施着的课程计划是1992年国家教委正式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这个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试考查和实施要求四个部分。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要求,它决定着课程的方向和总结构。在这一部分里,首先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即“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小学和初中对儿童、少年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这是要求所有小学、初中都必须达到的共同目标。其次,在此基础上又规定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核心部分,它回答了为达到以上的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怎样设置这些课程。在这一部分中规定了小学和初中的“课程包括学科和活动两部分,主要由国家统一安排,也有一部分由地方安排。”国家安排的课程,学科课程:“小学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社会、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九科,有条件的小学可增设外语;初中阶段开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十三科,还开设短期的职业指导课。”活动部分“设置晨会(夕会)、班团队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传统活动等。地方安排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城乡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不同情况而设置的。”“可以安排必修课,也可以安排选修课。可以开设适应地方经济需要的短期课;可以开设文化基础课,如为有条件的小学高年级开设外语课,为边远地区小学适当增加语文、数学课时,为初中开设二级水平的外语课等,也可以设置自习或增加活动。还可以为准备就业的学生提供职业预备教育或劳动技艺教育,根据需要与可能,对初中毕业后即将就业的学生还可以进行职业技术培训。”

考试考查:在这一部分中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期、学年和毕业的终结性考查、考试是对学生合格水平的考核。考核要全面,要通过对学科和活动的有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特长的发展。”

实施要求:在这一部分里提出的最主要的实施要求有“国家安排课程所规定的课程门类、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课时分配,体现了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各级教育部门和小学、初级中学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依据,是编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督导,评估学校教学工作的依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在本计划的指导下,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对本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并对地方安排的课程设置、课时分配等做出明确规定。”“各地在实施本课程计划时,要认真组织指导学制、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考试、考查的改革实验。”

总之,从内容上讲该“课程计划”立足现实,面向21世纪,充分反映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及变化趋势,突出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增强了针对性和灵活性。

4。教学计划的修改、再编订

(1)教学计划的修改、再编订及其原则

由于影响课程的各种因素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诸因素,都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因此,教学计划在实施一段时间后,需应社会的变迁与时间的推移,进行相应的调整、修改和再编订。这已是在实践中被各国深刻认识和遵循着的一条规律,例如:

在韩国,自1948年大韩民国成立起,就开始建立和实行全国统一的学制和课程。迄今为止的50年时间里已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五次重大改革,现行的课程规划是1981年编订的。

日本战后将学校课程标准称之为“学习指导要领”,取代了“二战”之前的“教学要目”的叫法。日本第一部《学习指导要领》自1947年出台至今,已经过了1958年、1968年、1977年、1988年的数次修订,几乎10年左右修订一次。当前,为了配合2003年日本全国学校实行完全的周五日制(现为隔周五日制),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正在进行着教育课程修订的研讨审议工作,1997年11月公布了其中期研讨结果即《教育课程标准改善的基本方向》报告书。

美国自1985年开始制定的《美国2061年计划》、1993年制定的《2020年教育目标——美国教育法》中,都把课程改革——建立新的课程内容标准作为重要内容。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