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管理学第三版电子书在线阅读 > 第三节 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第2页)

第三节 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第2页)

(1)质量方针。质量方针是学校质量管理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方针。它是学校全体工作人员的质量宣言和质量承诺,特别是主要领导者关于学校发展方向和质量理念的概括性表达,它是建立在对学校质量的历史、现状、国家政策、竞争环境、学校条件等基本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质量方针大致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是质量管理的价值取向和指导原则,二是质量战略成果承诺,三是概括提高质量的主要途径或手段。比如,某中等水平的完全中学,最近合并了一所水平比较低的初中校。在优质中学扩招的情况下,学校办学面临困难。经过充分讨论,全校师生员工下决心发扬完全中学“不低头、不服输”的精神,经过几年奋斗,把学校办出水平来。他们对于教学质量确定的方针是:坚决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满足学生及其家长的合理要求,通过狠抓教学管理和教师队伍培养,一年理顺关系,稳定教学秩序;三年总结出符合本校特点的教学规律并初步制度化,超过原来最好的教学成绩;五年左右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制度和策略,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列为第二梯队的排头兵。

(2)质量指标。质量指标是学校在战略执行期间想要达到的成果。它是学校对政府和公众的质量承诺,是学校质量管理的努力方向和评价依据,也是激励管理者和师生员工努力创造新成绩的动力。

质量指标的结构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考虑:

第一,学校工作的内容:教学质量、德育质量、教师及其管理质量、安全管理质量、生活和教学服务质量、财务管理质量、社区公共关系质量、领导工作质量。

第二,一般质量指标: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的质量特性:师生比、骨干教师比率、升学率、考试优秀率、毕业率、后进生转化率、学生出勤率、学生流失率、学生犯罪率、学生身体发展达标率、学生满意率、家长满意率等。

第三,改进质量指标:学生“出口”与“入口”时的学习水平、态度、能力和其他素质发展相比较的“增值”情况;教师的发展情况。

第四,比较质量指标:在区域中总体或主要项目上与其他学校(特别是同类学校)相比的进步指标。

第五,时间维度:达到各项指标的限定时间。

制定质量战略的质量目标,必须在关键项目上考虑质量指标的相关性。比如学校素质教育的目标应当与教师发展的一些目标相关联;一所学校基础薄弱学校确定的改进质量目标要与学校公共关系工作的目标联系起来,因为社会公众特别是学生家长更为关注绝对指标——升学率、安全情况等,对于表明学校“增值”的目标兴趣不太大,这就需要学校“推销”自己的目标,让公众理解和接受。

(3)质量战略保障系统。实现质量战略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大量资源投入,也需要运作复杂的程序,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比如,过去计算学校教育质量的“增值”就是对感觉的描述(举出考试绝对值或者个别说明进步的案例,证明确实发展和前进了,但是没有说明背景情况,因此无法证明进步是由于学校工作带来的还是其他因素导致的)但是现在人们要求科学的说服力,这就要在对历史资料的整理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然后比较实际业绩与预期业绩之间的差异。做这样的事情没有资金、技术和管理是绝对无法完成的,这些要素的有机组合就是质量战略的保障系统。学校的质量战略保障系统在内涵上是与质量管理系统基本重叠的,所不同的是更多地加入战略职责。简要地说,质量战略保障系统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第一,质量领导:领导者对于质量负起责任是学校质量保障的首要条件。负起责任必须具备充分条件:清晰和正确的质量观;务实的管理态度;扎实和系统的组织能力。

第二,质量管理团队:由学校、年级和班级形成的多层次质量管理组织;明确的团队努力方向和目标;有学术基础和组织能力的骨干;务实的团队活动计划。

第三,完善的制度:完整合理的质量标准;科学的质量信息管理和分析制度;合乎教育规律的评价制度。

第四,激励政策:质量达标奖酬政策;质量创新奖酬政策;团队成就奖酬政策。

(4)质量项目管理

除了学校工作的常规管理以外,战略性的质量提高需要通过一个个项目来推进工作水平的提高和组织的建设。项目管理是对一个工作项目的连续性操作进行管理的组织方法,这种方法包括5个程序块:

①起始程序块:确定一个项目,并开始实行;

②计划程序块:进行计划,并策划一份可以操作的工作安排,确保实现目标;

③执行程序块:协调人力、资金、物资和社会关系资源,落实计划;

④控制程序快:监督、检测目标达成的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修正措施;

⑤结束程序块:完成目标后有序地结束。把可以持久运用到质量管理的经验制度化。

粗看起来项目管理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但是它作为严谨的管理模式把一个项目捆绑成“活动包”,系统地完成以后,就可以使学校某些工作的质量和相关人员的素质得到升华。

2。联盟战略

联盟战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为了实现长远的利益,形成不同程度的联合体共谋发展的战略模式。该战略可以使得学校之间优势互补,共享资源(管理经验、优秀师资、校舍场地、资金和生源),拓展学校发展的空间。

(1)学校间联盟的形式。

①从联合的对象分类:中小学学校间的联盟、中小学与高等院校的联盟、高等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的联盟;

②从联合的主要目的分类:发展教育(学校)——发展教育(合作者);发展教育(学校)——经济利益(合作者);资源共享(学校)——资源共享(合作者);扩大规模(学校或合作者)——争取生存(合作者或学校)。

③从联合的实质程度分类:紧密联盟(组织相对融合,资源共享,利益分配制度化);松散联盟(缺少明确的联合目标,组织协调不健全,只有少量共同项目或活动);虚拟联合(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联合活动项目具有临时性)。

④从联合体中的各自地位分类:平等联盟(各个加盟组织权利、义务完全平等);主宰联盟(一个学校为中心控制其他加盟组织);指导联盟(一个组织对加盟者有指导、协助的义务,但是没有特殊权利,政府委托责任的学校联盟具有这种特征)。

(2)联盟战略大致应当包括以下几个组成要素。

①内部组织结构,这个基础结构保证各个加盟组织有自己的代表在议事和决策机构中,通过充分讨论和谈判决定代表各方利益的行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联盟的作用。

②共同的发展规划以及相关的利益目标。

③协调机制:目标协调、信息沟通、行动监督、利益分配、争议仲裁。

(3)联盟战略可能存在的问题。

联盟产生在组织危机发生或需要突破“高原现象”寻求更大发展的时期。利益在其中发挥着很大作用。这里利益的计算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利益“计算”过度,就会变成“算计”,为联盟的破裂埋下伏笔。这里有些失误是必须避免的。

①缺少思想准备,贸然联手。这里所说的贸然联手,包括这样几种情况:对对方的利益要求不清楚,没有明确契约,造成彼此猜疑,陷入被动;对于对方和自己的优势、劣势没有分析清楚,合作低效;对对方的管理层不了解,不能以诚相待;自己心理准备不足,期望过高,不能承受磨合过程中的矛盾。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