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管理学第三版pdf > 第五节 学校重要附属建筑(第2页)

第五节 学校重要附属建筑(第2页)

四、楼梯

楼梯是教学楼的纵向通道,联系教学楼门厅的楼梯是主楼梯,其他是副楼梯。楼梯是学校建筑中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部位之一,对于楼梯的设计要考虑在危机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情况,保证紧急疏散时师生能够顺利通过。楼梯的建设涉及位置、数量、宽度、坡度、形式等几个基本要素。

(1)楼梯数量。楼梯设置的数量要考虑楼层耐火等级,中小学教学楼一般为砖混结构,1~3层耐火等级为二级,4层以上耐火等级为三级。根据学校建设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的规定,如果教室或办公室位于两个楼梯之间,2~3层从房门出口到楼梯口的距离不能大于35米,4层以上不能大于30米。如果教室位于袋型走廊(只有一个出口的走廊)或者普通走廊的两端,2~3层房间门口离楼梯口距离不能大于22米,4层以上不能大于20米。一般来说,除了特殊安排,各楼层都不应只建一个楼梯。

(2)楼梯的形式。中小学生好动,喜欢把楼梯当作游戏工具,为了保证安全,楼梯应采用折跑楼梯,不宜采用螺旋式楼梯和扇形楼梯,因为这两类楼梯踏步宽窄不一,容易发生危险。也不宜采用三跑楼梯,它与螺旋式楼梯一样要形成梯井,中小学生在向下俯视或骑坐楼梯滑动游戏时可能发生坠落事故。如楼梯有梯井,其净宽度不宜大于200mm,已经建成的楼梯梯井如果大于200mm,应当采取防护措施。

(3)楼梯的宽度。楼梯过窄会发生人流拥挤;在紧急情况下,过宽也会发生争抢道路的混乱现象。中小学教学楼楼梯每跑最大净宽不宜超过2200m,供四股人流通过;每跑最低宽度不能低于1100mm,供两股人流通过。

(4)楼梯的照明。楼梯间应有直接天然采光,除了安装电灯以外,最好配置应急灯。

(5)楼梯栏杆。楼梯井的室内楼梯栏板或栏杆的净高度不应小于900mm;室外楼梯栏板或栏杆的净高度不应小于1100mm。顶层楼的栏杆应高于1200mm,以确保安全。栏杆的形式不宜采用易于攀登的花格栏杆。

五、厕所

根据笔者调查,中小学学生每个学习日在学校上厕所平均2。5次,比较集中的时间顺序是上午第二节课后、中午休息和上午第三节课后。学校厕所使用的特点是使用时间少,利用率低,但是使用人流集中,急迫性大,所以厕所管理和使用问题是一个学生意见常在,又最难解决的问题。这里有使用过程中的管理问题,也有建设时面临的资金和地区公用设施建设等问题。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善,学校厕所应当更加科学地统筹规划。

我国学校的厕所基本分为两种:旱厕和冲水式厕所。前者是在便坑下建粪池的模式,整个系统是直接向外部环境开放的,缺点是臭味大,易生蝇蛆,多使用在给排水系统不发达以及缺水地区的学校。冲水式厕所是便器使用冲水设备冲洗,与化粪池相连,系统通过管道封闭,卫生而且安全。凡有给排水系统公用设施的地方,学校应设室内水冲式厕所。但是由于我国是缺水国家,能否对于旱厕加以改造,值得研究。

建设学校厕所有以下几方面要求。

(1)厕所设置的位置和数量。厕所设置位置的原则是不要放在人流密度过大和多条路线交叉的地方,该位置易于通风。根据走廊长短、每层楼学生的数量,小学某层楼是否是低年级学生的的班级,确定厕所的位置和数量。走廊很长的楼层一般班级数量大,学生去厕所的距离长,应该考虑设置一个以上男女厕所,小学低年级班级楼层应当设置一个男女厕所。设置的形式可以是男女生厕所各置于一端、楼层两端各有两个并列的男女厕所、分层分别设置一个不同性别的厕所、在楼外不远距离设置厕所。教师厕所与学生厕所分开。

厕所应该远离教室,离餐厅应该在30米以上。

(2)厕所的便器设置。男生厕所按每40~50人设置一个大便器,按每40~50人的标准修建1米长的小便池,女生按每20~25人设置一个大便器。大小便池要设置冲水设备。

(3)室内厕所应在适当位置设污水池、地漏、洗手台,应该安装排风扇,清除异味。

思考题:

1。当代学校建筑的价值追求有哪些新发展?

2。当代学校建筑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包括了哪些内容?

3。学校建筑管理主要的任务是什么?

4。什么是人体工学?学校建筑主要关注人体工学的哪些基本内容?

5。制订学校建筑计划要考虑哪些基本因素?

6。学校教室建设要把握什么基本要求?

[1]这种区分见张宗尧、李志民主编。中小学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30

[2]巴塞尔在《教育设施》一书中,指出在希腊化和罗马时代的早期,教师向他的寥寥数个学生讲学的地点就在室外环境中,特别是在公共建筑的外面以及大树和屋檐之下,也就是说,它仅仅是师生可以用来集合的地点。《庄子·渔父》篇和南宋绍兴年间孔子47代孙孔传作《杏坛记》中记载了孔子在曲阜设杏坛讲学的事情。在曲阜孔庙主体院落大成门内,有一座前有四棵杏树的建筑,相传这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据考证此为讹传,杏坛应建于北宋。但这个传说也侧面印证了人类文明初期并无专门的学校建筑的结论。

[3]汤志民。台湾的学校建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2002。3

[4]罗伯特·鲍威尔。学校建筑——新一代校园。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5]转引自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584

[6]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593-594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