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创新是 > 二我国英才教育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第1页)

二我国英才教育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第1页)

二、我国英才教育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高度关心的重要话题。伴随着每一次诺贝尔奖的角逐与揭晓,“钱学森之问”被反复提起。中国教育能不能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的质疑,一直不绝于耳。中国英才教育基础研究与基层实践现状如何?中国英才教育正面临哪些严峻的考验,取得了哪些值得关注的成果与经验?中国英才教育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行进路径?政府该为英才教育发展提供哪些支持?本研究在大量文献研究与扎实的实证调研的基础上,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索性研究。

(一)本研究中的英才界定

本研究中提到的英才应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之一:

第一,先天禀赋优异。这一先天禀赋,更多地强调其遗传特征。心理测试意义上的优异,可能已经表现出来了,也可能还没有表现出来。在不同的国家中,对其占人口总数的比例的认定不一致,从1%~5%不等。施建农在《超常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中,认为超常儿童占儿童总人数的3%左右。此处与国外英才教育的对象(talentgifted)相似,在中国叫超常儿童。

第二,在某一方面已经表现出比同龄人、同样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的人优秀的能力。这种能力可能有遗传学意义上的,也可能有教育学意义上的,如学术能力、社会性、某些特殊才能等。这一点,更多强调后天环境的作用,为对其实施特别教育提供了原因与可能。本研究更多关注科技英才的教育。

第三,具有创新潜能的儿童,这是基于全体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一般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国泛化的教育公平理念下的教育主张。校长们基于多种考虑,在义务教育均衡体系下的主张。智商中等偏上的儿童,在普通的系统中接受常规教育。对此我们要探讨如何在常规的教育系统中为孩子们提供适合的教育。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进行非结构性、非参与式、非连续性自然观察

本研究根据具体研究任务,在自然情境下,进行非结构性、非参与式、非连续性观察。

观察对象:英才学生,英才教育校长和教师,英才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和设施。

观察时间:将在两个研究时段使用到观察法。在初期调研阶段,对英才教育学校和英才学生进行初步观察,此时的观察以自然观察法为主;在案例研究中的入校调研阶段,将依据具体情境,进行非参与式观察和非结构性观察。

观察点:①英才学生的行为特性——课堂表现、活动中的表现。②英才教育一线教师的行为表现——课堂表现、师生沟通情况等。③校长和管理者的表现——对英才教育的认同感、工作效率等。④英才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的种类、使用年限、使用频率等。

2。访谈法:半结构式团体访谈与深度独立访谈相结合

访谈法是通过访谈者和被访者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被访者的思想和行为的基本研究方法。因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或对象的不同,访谈法具有不同的形式。根据访谈进程的标准化程度不同,访谈法可分为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根据被访者掌握主导性的程度不同,可分为指导性访谈和非指导性访谈;根据被访者的多少不同,可分为个人访谈和团体访谈。以特定问题为焦点进行详细访谈的称为集中访谈,唤起被访者情感互动、深入挖掘事件真相的访谈称为深层访谈。

本研究计划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使用不同的访谈方法。对于教育行政人员、专家、精英人士、资深校长,主要采用访谈者和被访者一对一的半结构式、非指导性个别访谈的形式;对于重点人士则采用深度访谈的形式;对于学生、家长、一般校长,主要采用集中访谈法,以团体访谈为主,个别访谈为辅。

3。问卷法:自主编制调研问卷

问卷调查法也称问卷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问卷法的运用,关键在于问卷内容、被试选择和结果分析。本研究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研究需求,自主编制调查问卷,为本研究提供有效的测量工具。

本研究对开设超常教育实验班20年以上的10余所中学进行了实地考察。我们以1∶1~1。5的比例,分层抽取各校超常教育实验班(以下按各校的通用称呼“少儿班”来称呼)师生和普通班师生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研。

4。案例法:以对多个案例的抽象和归纳研究为主

案例法又叫案例分析法,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首创,在法律、医学、商业、教育领域中赢得了广泛的关注,是指把实际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典型事件作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案例研究强调情境性和过程性,要求研究者进入一种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真实情境,根据特定的时空情境解释某一事件,而不是抽象地考虑问题、做出结论;要求研究者了解事件变化的状态和趋势,把握其变化的整个过程。

案例选择的标准与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有关,其属性选择关系案例能否为研究带来有意义的数据。案例研究可以使用一个案例或包含多个案例。前者是把每一个案例看成独立的整体进行全面的分析,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对所有的案例进行统一的抽象和归纳,进而得出更精辟的描述和更有力的解释。本研究将根据研究主题,从全国各地筛选几十个案例,解析当前中国中小学校对英才教育政策的真实诉求,为政策建议提供实证支持。

案例学校选择依据:学校开展英才教育历史较长,积累了丰富的英才教育经验;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教育教学有相当的影响力;校长自身对教育的理解较深刻,形成了英才教育的独特理念,实践经验丰富。

本研究以案例研究为主,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研究案例进行深入解析,基本确定35个案例。我们以研究内容为线索确定案例,因此,有学校个案,有区域个案,还有项目个案。为了便于标识,我们将以机构或项目名来命名案例名称。

(1)基础教育方面的关注案例

我们共确定了23个案例校,并选择其不同侧面进行研究。

案例1:北京八中少儿班

分析点:超常班。英才早期培养体制与培养方式。

案例2: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分析点:早培班(小五班)。英才早期培养方式。

案例3:北京西城区育民小学

分析点:小学超常班。6~10岁儿童英才培养。

案例4:中国科学院流动超常儿童教育班

分析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的超常儿童培养机制研究。

案例5:北京十一学校

分析点:“枣林村书院”。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案例6:北京市第二中学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