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向测验。教师可以应用性向测验,来了解学生的各种潜在能力,分别施以其特殊能力所需的教育培养计划,促进英才儿童教育的充分发展。例如,甲、乙两个学生智商都为130,但是通过性向测验发现,学生甲的数理逻辑能力较强,而学生乙的语言文字能力较强,因此教师要通过性向测验来进行因材施教。
第四,创新能力测验。用来选拔英才儿童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基本测验有两种:发散性思维测验和创新性个性评价测验。目前比较常用的测量英才儿童创新能力的量表有托伦斯创新性思考测验、吉尔福德发散思考测验,沃勒克和科根发散思维测验等。创新性个性评价测验,比较常用的有创新性态度调查表、发现创新才能的团体测验、学前和小学兴趣量表等。
非正式选拔政策。英国政府为了落实英才教育的推动,透过三种层级推行英才教育:第一级为国家层次,如国家英才教育学院(NationalAp;TYouth,简称NAGTY);第二级为区域层次,如伦敦英才教育中心(Loaleer);第三级为地方层次,如卓越城市计划(ExCities,简称EIC)。另外,每所学校都有推动英才教育的团队。这样,从班级、学校到全国性的英才学生鉴定,形成了一定的程序。
美国英才儿童委员会2008年的调查报告显示,美国各州开始进行英才儿童筛选的年级阶段并不相同,有10个州是从幼儿园就开始进行英才儿童选拔的;大部分州(24个州)是在小学阶段不同的年级中进行多次英才儿童的选拔;16个州在初中阶段进行英才儿童的选拔;11个州在高中阶段进行英才儿童的选拔;在小学阶段仅进行一次英才儿童选拔的州比较少,仅有8个。
2。中外英才儿童鉴别异同比较
(1)识别理念
国外的识别理念,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富有支持性的教育环境。相比之下,国内的识别往往有直接的招生选拔的目的在内,其识别往往以招生为目的,学生和家长接受识别也往往以升学为目的,这使得识别带有了更多的功利色彩,而不是应有的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好帮助的目的。其目的的差异导致中外对识别的投入和重视程度的不同。
(2)识别体系及方法
国外已经建立了系统的识别体系,从教师的日常观察,到国家最高研究机构的适时介入,都为英才儿童识别提供了良好基础。相比之下,中国的识别还仅仅在各个学段升学的过程中得到关注。国家和学校都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识别体系和识别机制。
(3)识别标准及工具
国外对英才学生的识别,走过了一条从单一注重数理逻辑智能,到重视学生的多元智能的过程。目前中国的学校在识别儿童的过程中,依然对数理逻辑智能等学术能力给予更大关注,对学生的创造力、领导力、艺术能力关注远远不够。在工具开发上,各学校还没有开发出有效的富有本校特色的识别工具,在心理测试等某些方面,对于外来力量的依赖比较严重。政府层面还没有对识别的科学性与紧迫性给予有效的关注。
1。进行识别系统建设
(1)国家体系建设
我们应建立从国家到地方的识别管理机构和标准体系。其一,国家主要提供专业研究支持,成立研究机构,建立国家英才教育研究院,建立中国英才儿童识别标准体系,为学校提供识别技术支持,为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其二,区域地方政府主要给学校提供更切实的政策支持,尤其要给实验班明确的招生政策和招生指导,对学校的招生范围、时间、方式给予政策支持,建立地方英才儿童库,建立本地英才儿童基本信息库,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英才教育规划。
(2)学校内部
学校进行校内选拔与识别。首先,学校应在校内设立识别人员与办公室。如果是英才教育学校,则应配备识别办公室,接受校内和校外的报名。其次,班主任、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日常观察。另外,学校建立工作流程,对每个学生建立档案。在学生的日常评价中,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行为有所关注,将创新作品等列入学生的日常评价体系内。
(3)家长评价
家长对儿童的日常观察最直接。识别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此,家长需要将儿童的日常表现、校外活动情况提供给学校,作为识别的参考。
(4)社会机构评价
对于某些艺术类、体育类智能等,我们应借助社会评价机构的力量,将其评价作为参考标准。
2。识别程序与方法
(1)识别年龄
识别年龄可以分几个层次:首先,对于随班就读的学生,教师应该从他们幼儿时期就要注意观察他们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对这些项目的识别,可以从任何一个年龄段的幼儿开始。其次,对于进入重点校实验班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其进入重点校时,开始日常观察。最后,对于进入超常教育实验班的学生的识别与选拔,建议从10岁左右就开始。原因:实地调研中,大部分师生都比较同意从五年级开始,避开入小学、初中、高中的考试;中国超常教育实验班中,比较成功的识别经验也是从10岁、11岁开始。
(2)建立多元识别方法体系
我们应摒弃以一次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识别方式,建立“笔试+面试+课堂观察+活动观察”的四位一体的识别方式,对各种不同的识别方式的结果,给予不同的权重。综合面试是最受师生欢迎的考查形式。事实证明,这种考查方式的识别效度也比较高。因此,各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分层对学生进行面试识别,也可以在某些活动中增加对儿童的识别机会。
(3)识别标准与工具
首先,建议标准体系。在英才儿童的识别上,中国学校的少儿班经历了从偏重智力因素,到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双重并举;从偏重逻辑-数学智能,到兼顾语言、操作、音乐、体育等多种智能;从形式单一的结果判断,到培养与选拔相结合的过程性评价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笔试与面试结合、静态结果与动态观察并重的标准与方法。因此,在建立中国英才儿童识别标准体系时,建议对如下标准给予重点关注。
学业标准:整体成绩中等偏上即可。对某一学科特别优异的学生可以给予特别关注。
综合素质:主要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整体考查。
创新标准: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潜能。可以分学段测试。对此标准给予重点关注。
领导力标准:关注团队合作能力和个人领导力的发展。
其次,给予不同标准以不同的权重。建立标准体系后,不同的学校在识别学生时,可以参照这些标准。但要针对学生的具体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等,对不同标准给予不同的权重,以避免学生因教育背景等原因而失去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由于儿童智能优势表现的时机和情境不尽相同,还有些处于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儿童无法得到有效的教育,因此各种类型的儿童英才性的表现不一样,这就需要建立起对不同环境中的英才儿童进行识别的技术与工具。例如,对于流动儿童的识别,就不能用与城市儿童一样的学业标准来衡量;对于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学生,对其创新素质的衡量方式方法也不应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