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素质教育有两大背景,一个背景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另一个背景是时代的要求。从国际发展来看,到了20世纪80年代各国都在提质量问题,都在提高教育质量。我们提出素质教育也就是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翻译成外文也就是高质量的教育,所以素质教育不是另搞一套,素质教育就是贯彻教育方针,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重要问题。它的内容,首先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是面向一部分学生。现在有些学校是面向一部分学生,面向一部分好的学生,可以升学的所谓的好学生。有的学校把有可能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专门组成一个班。过去叫重点中学,现在不叫了,反正有这样的学校。这些学校里头有实验班、非实验班。有的学校把实验班、非实验班分得非常清楚,不是面向所有学生,只是面向一部分功课好的学生。其次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特别要注重学生德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决议中提到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在《教育规划纲要》加了一个“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我们现在的青少年缺乏责任心,缺乏对社会的责任心,缺乏对家庭的责任心,甚至缺乏对自己的责任心。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等。对于社会公民来讲,最重要的,一个是诚信,一个是正义。恰恰我们社会上就缺少诚信和正义。我国现在城市独生子女都被家长溺爱惯了,养成自我中心主义。有一个孩子,考试考得挺好,考了100分,可回家大哭一场,家长问为什么,她说某某同学也考了100分。别人也考了100分,她心理就不平衡了,这就是自我中心——我是第一位的,别人不能。我特别气愤的是,复旦大学18个学生去黄山探险,遇险了,在黄山困了十几小时,救援队去救了,一个救援人员摔下去牺牲了,被救的这18个学生居然一点表情都没有,而且还有人讲这些救援人员就应该为他们服务,为他们这些纳税人服务。你们是什么纳税人?你们还在吃纳税人的饭呢!你们现在还是大学生,吃纳税人的饭,纳税人是社会上工作的人!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一点儿人性都没有,一点儿人情都没有!你说这个事情可悲不可悲,气愤不气愤?有的孩子遇到一点儿不痛快的事就跳楼了,对自己不负责任,对其他人不负责任。这就特别强调要提高学生对国家、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怎样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三个坚持”。首先是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德是最重要的,能力再强,没有德也就没有用。希特勒的素质也不低啊,能力也不低啊,但是他就是没有道德,没有人性。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人有道德。人和动物一样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但是人和动物不同的是动物只有趋利避害这种本能,而人有理性,人是有意识的,动物没有意识,没有理性。人要是缺乏了理性还是人吗?所以立德树人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坚持能力为重。要培养三种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当然能力很多,还有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这里只是指三个最基本的能力。最后是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而是要做到“三个统一”: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二)发展任务
《教育规划纲要》第二部分讲的是发展任务,我简单讲一讲。
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现在对学前教育非常重视。这是一开始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时候我们没有想到的。一开始是11个调研组,没有针对学前教育的。我们没有想到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过程中提意见最多的就是学前教育。孩子要从小培养,学前教育对人的一生非常重要。当时的两会期间提得最多的也是学前教育,所以国务院专门开了常务会议讨论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教育规划纲要》提到了一些要求:全面普及一年学前教育,基本普及两年学前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三年学前教育,等等。学前教育要以公办教育为主,政府为主导,但并不是由政府来包办。因为学前教育还不是义务教育。有人提出把学前教育也纳入义务教育。后来大家讨论,觉得我国财力上还达不到,我国教育经费连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都没有达到,如果实施学前义务教育,教育经费就还要大量增加。所以还是要动员社会各界、社会各种力量来办学前教育。但是政府要主导,政府要主动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办学前教育。
关于义务教育,提到两点,一个是巩固,另一个是提高。我刚才已经讲了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了,但水平不高,所以要巩固。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辍学率还是相当高的。为什么辍学?不是上不起学,因为现在上学不要钱。最主要的原因是教育质量不高,学生厌学,学生学不下去了,还不如退学,还不如早点去打工。最高的辍学率出现在初中二年级,学生一看上高中没有希望,就打算早点打工,早点赚钱。所以要提高教育质量,巩固和提高质量是一件事,只有质量提高了才能巩固。
我们讲的教育公平主要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主要讲入学机会的公平和教育过程中的公平。教育资源要合理分配、公平分配。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也不可能全部做到均衡发展,全国各地发展程度还很不一样,东西部地区发展不一样。我去年(2009年)走了一些地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相差很大,所以不可能全国都一样。但是不能在县里只搞一个重点中学,其他都是薄弱学校。现在县城里的实验小学的人数是最多的,差不多都是七八十人一个班,有的100多人一个班。有人还告诉我有200多人一个班的。因为城市里的实验小学名气大,办得好,农村里的孩子都跑到那里去了。有些农村地区是有房子没有学生。甚至有的学校老师数和学生数差不多。我校有一个干部到农村一个县挂职,他回来讲,有一个农村小学有50多个学生、41个老师,(笑声)学生都跑到城里上学去了。所以要在县域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要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就要办一些寄宿学校,便于学生上学。今天早上起来看电视,看见校车出了问题了,湖南的一个黑校车翻车了,死了十几个学生。这关系到农村学校调整和建立寄宿学校的问题。义务教育不得设立重点学校和重点班,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减轻学生负担。减轻学生负担就是我这个组调研的。我领导的第二组就是素质教育组,最难的一组。素质教育,包括减轻负担、考试制度的改革、课程改革等。我们调研组专门到河南、山东等地调研。我们觉得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政府有责任,同时家庭也有责任。减轻学生负担是全社会的问题。
我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成都市青羊区是中国教育学会的实验区,我们每年都到那儿去。2007年11月青羊区教育局局长发布了四个减负令。其中第一号令是规定小学生的书包重量不得超过他身体的十分之一。(笑声)我很赞成。小学生本来就只有四五十斤,要背十几斤的书包。有一张照片是放学了,一个奶奶替孙子背着书包。书包重量要减下来,有些书可以不用天天带,少拿一些辅导材料,学生不要带水壶,可以带个杯子,学校提供饮水,把书包重量减下来是可以解决的。为了落实这四个减负令,青羊区教育局召开座谈会,参加的有小学生代表、家长代表、老师代表。他们的发言我大都不记得了,但是有两个小朋友的发言我记得很清楚。一个小孩说:“我希望国家能定一天无作业日,就像无车日、无烟日一样,有一天不要让我们做作业。”(笑声)你看这小学生的要求多么简单!还有一个小孩说:“作业是要的,但我不希望老师布置反复练习的枯燥的那种作业。”他们要我讲讲我的意见。我说,要减轻学生负担,第一,老师要把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听懂、听会,那么就可以少布置一些作业。当然这个问题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第二,学校减少了作业,家长不要再增加作业,不要买那么多辅导材料,不要让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我最讨厌的就是奥数班,奥数班是摧残人才。我刚说完,一个小学生起来说:“顾爷爷,您说不要上奥数班,不上奥数班,我就上不了好的初中;上不了好的初中,就考不上好的高中;考不上好的高中,就考不上好的大学;上不了好的大学,毕业以后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我怎么养家糊口啊?”(笑声)一个小学生说出这样的话来,真是既可笑又可悲。所以素质教育推行不了,不只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在教育上的反映。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全社会有责任。
社会的很多矛盾压在教育身上。找工作难,一些好学校的毕业生可以找到好的工作,上不了大学的很难找到好工作,只能去打工。我们这次调研发现政府有责任,学校有责任,家庭有责任。政府有责任,政府不要给学校施加压力,不要用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和教师。调研过程中我们召开了有各界人士参加的咨询会。一名特级教师说,他们那里虽然也提素质教育,但一到考试结束,升学率高了,市委书记就高兴地请客吃饭,并要求明年还要比今年高。(笑声)政府对学校的评价不要以升学率为标准,要看这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是不是进步了,培养出来的人是不是很好,要综合地评价,不能光从升学率来评价。在调研的时候发现,山东就做得好。山东从2008年开始所有学校星期六、星期天不准上课、补课。顶风而上的几个校长都给撤了。因为高考录取在全省进行,所以全省不补课,大家的心理就平衡了。如果这个地区补,那个地区不补,那个不补的地区就会心理不平衡。我们现在为什么人人都要上奥数呢?家长也是无奈,说别人的孩子上奥数,自己的孩子不上奥数,心理不平衡。其实家长也看到学生学得真苦,也真的不愿意让孩子上补习班,但又不得不上,所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这个起跑线是害了学生。我最近就收集了一些资料,有份资料中说,有个孩子本来成绩平平,上了补习班,花了很多钱,家长走后门让他到了重点中学。到了重点中学跟不上,自尊心也受了影响,孩子越来越自卑,越来越郁闷。家长也后悔,跟孩子说要不转学吧,到另外一所学校去。孩子不干,说没有面子。中国人很爱讲面子,孩子也要面子。这其实把孩子给害了。所以我们一再提倡适合的教育,以适合的程度教育学生。如果非要让一个学习平平的学生上重点班,结果反而害了他。
关于高中阶段教育,主要是提出办学的多样化。高中阶段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基本在高中阶段。他的兴趣爱好、他的特长也在这个阶段得到充分发展。因为义务教育主要是普及教育的阶段,要求基本都是一样的。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专业发展慢慢定向的时候。《教育规划纲要》讲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去年讨论的时候,讨论最多的是高中要不要文理分科,多数人赞成分科,我是少数派,我反对分科。我说大学都要通识教育,高中分科是不是太早了一点儿?多数人赞成分科,主要是说高考要文理分科,要是高中不分科,负担就更重了。其实考试也要改革,不能光从现在的考试来认识高中要不要分科。《教育规划纲要》没有提分科不分科,而是说要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各门课程的学习。目标就是不要分科,都要学。但这要创造条件,开设丰富的选修课。高中阶段的教育要多样化。什么是多样化呢?就是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让学生来选择,在高中要给学生选择权。像国外的中学差不多有几百门课程,都是不统一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你要想考好的大学,像哈佛大学,你就要选难的课程。你要是想去上一个普通的大学,你可以选择容易的课程。高中数学就有三类,一类叫普通数学,一类叫速成数学,一类叫高级数学。你要想考知名的大学,你就要选高级数学。
《教育规划纲要》还提到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我们是多民族的国家,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还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教育规划纲要》还提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也就是全纳教育。残疾儿童是最弱势的群体,需要更多关爱。
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特别重要。我们前一段时间不大重视职业教育,于是就出了问题,我们现在就缺少技术工人。一直到2005年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座谈会议,才重视起职业教育。这个时候才开始发现我们缺少技术工人。你看我们现在报纸上讲的,我们造航空母舰到哪儿去请工人呢?到乌克兰去请工人。因为以前苏联造航空母舰都在乌克兰造(在黑海那个地方)。我们没有高级的焊接工人,那么厚的钢板要焊在一起,就要有高级的技术,我们没有这种技术,就要到国外去请人。所以职业教育要重视起来。全国建立重点职业教育基地,上职业高中还有补助,每个学生都有补助。
关于高等教育,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包括研究生的质量、本科生的质量;第二,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第三,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现在高等教育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同质化,都想办成清华、北大那样。专科要升学院,学院要升大学,大学办得要像北大、清华一样,同质化,没有特色。要克服这种同质化倾向。所以要建立高校分类管理体制,高校要分分类,分分等级,使之结构优化。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职业人才。高等教育要去行政化,去行政化不是只去行政级别,还要去行政的管理方法。要提倡教授治学,学术要靠教授,这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
(三)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部分包括六大改革。六大改革中第一大改革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这次体制改革和以往不同,以往一提体制改革就是管理体制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后勤改革等。这次讲改革第一条就讲到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袁贵仁同志讲凡是妨碍人才培养的、一切不利于人才培养的都要改革。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核心就是育人为本。所以六大改革,第一就是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里提出来要更新观念,要树立五个观念:一是全面发展的观念,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不要片面发展,不能光重视智育,不重视体育,不重视美育;二是人人成才的观念;三是多样化人才的观念;四是终身学习的观念;五是系统培养的观念。我认为这里头很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人人成才的观念。什么是人才?不要把人才和天才混淆起来,只要是有社会责任心,勤奋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就是人才。人才中有少数是天才或杰出人才。杰出人才毕竟是少数,我们要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人才,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当然这其中包括精英人才,所以要培养多样化人才。
我记得1986年我在哈尔滨开会的时候,黑龙江大学有个教师就讲现在的教育是埋没男孩的教育。那个时候小学升初中还要考试,男孩因为调皮,学习不如女孩,考初中考不上好的学校,考不上好的学校就遇不上好的老师,男孩就埋没了。男孩一般到初中才意识到要好好学习。有一次我到一个小学,看到学校的光荣榜上“十佳少年”中九个是女孩子。我就问这个学校的校长:“你这是什么标准呢?”无非是听话,功课好。
最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写了一本关于男孩的书,说现在的教育对男孩是压抑的、不公平的。有人说,评“三好学生”是为了树立一个榜样。但是一个学校的“三好”比例只有百分之五、百分之十,后面的同学永远也追不上,这就起不了榜样的作用。而评上“三好”的同学也会产生虚荣心,以自我为中心。再加上现在评选中出现许多弊端,有的小学生为了评“三好”、拉选票,给老师送礼,给同学送礼。这种成人的恶习传染给了小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我们不要歧视某一个学生,特别是对那些所谓的差生(我一般不喜欢说“差生”这个词)。所谓的差生总是有原因的,他为什么学习不好,可能是遇上了什么困难而没有解决,后来学习就跟不上了;或者是因为父母离异,受了什么刺激了。老师要了解他,发现原因,包容他,而不是抛弃他。(给大家展示一张照片,标题是“差等生伺候优等生吃饭”。)这张照片很震撼人心。一个学校的夏令营,把学生分为上、中、下三等,命名为上士、中士、下士。上士吃饭三菜一汤,还有一杯红酒。中士吃两菜一汤。下士就站着伺候上士,等上士吃完,收拾好才能吃饭。你看那个孩子的眼神,这是对孩子人格的侮辱。这是一种反教育行为。现在学校有很多反教育行为,家庭里也有很多的反教育行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孩子如果到了十二三岁还没有兴趣爱好,做老师的要为他担忧,担忧他将来什么都不关心而成为一个平庸的人。所以要从小培养兴趣。《教育规划纲要》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且要因材施教。什么是因材施教?就是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才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公平的教育。学生喜欢文学,喜欢艺术,非要让他去学奥数,这是对他最大的不公平。《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六大改革里的第二项改革就是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关于招生制度改革,我们调研了国内和国外很多的事例,如美国怎么考试,怎么招生,美国哈佛大学怎么招生,怎么面试。但是许多办法拿到我们中国来就行不通,因为我们的社会现在还没有真正建立诚信制度。例如,要求学生做义工,学生可能走个后门到街道办事处去盖个章就行了。中国人讲人情,很多情况无法控制,所以改革起来很难。但是考试制度必须改革,否则很多老师说素质教育难以推进。
(四)保障措施
第四部分是保障措施,包括六个方面的重大措施。我这里主要讲讲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
教育质量要落实到教师,教师水平高了才能有质量,所以教育是要以教师为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所以六个保障措施,教师队伍建设列为第一。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特别要加强师德的建设。刚才我举的很多例子都和师德有关系。现在,教师的学历基本上达到要求了,我倒不担心他们教不了课,担心的是他们不会教课,担心他们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所以师德很重要。最近我们正在制订教师的专业标准,包括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其中头一条就是师德。另外,就是提高业务水平,特别是要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实行免费师范生也是为了加强教师的建设。
第三,统一教师职称。小学教师、中学教师不分系列了,都可以一直评到正高级职称,这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重要举措。
第四,要教育家办教育。温家宝同志一再讲,要让懂得教育的教育家办教育。什么是教育家办教育?其意义在哪里?我认为,提出“教育家办教育”这个口号来,有三层意义。一是要让全社会都来尊师重教。以前有知识就能当教师,现在不是了,不光要会讲课,还要懂得教育规律,懂得青少年成长规律。二是确实要培养一批教育家,一批长时间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儿童,而且有先进的理念,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有自己的教育经验,甚至有自己的教育风格,这样的人就是教育家。每个人的教育风格是不同的。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科学是可以重复的,不能重复的发明、发现就不是科学。艺术讲创造性,是不能重复的。教育是不能重复的,即使是特级教师的课也不可能搬到你的课堂上,你的课必须是你自己的创造。三是要由懂得教育的人来管理教育。我们可以调查一下,有多少教育局局长是教育出身的。现在很多教育局局长是乡长出身或区长出身。我并不反对乡长、区长当教育局局长。但当了教育局局长就应该好好学习,就要真正懂得教育,不能瞎指挥。教育家办教育,有这么三层意义。
今天我就讲到这里。
谢谢大家!
主持人(郝文武):非常感谢顾老师!让我们对顾老师精彩的演讲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掌声)两年前顾老师就来我校做过报告。顾老师80多岁了,(掌声呼声)两个多小时的报告,顾老师精神饱满,**奔放,思想清楚,逻辑顺畅。我们深受启发,收获很大。同学们回去了要认真学习。谢谢顾老师!
(录音整理:周先进、郭辉、张京京、叶苗、鲍婷、孟倩、权梧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