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2021年演讲 > 中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第1页)

中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第1页)

中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

——在陕西师范大学的演讲(2008年2月27日)

主持人(党怀兴):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晚上好!大家已经看到了,这个屏幕上有顾明远先生简单的介绍。顾先生是国内外知名的教育家,今天晚上我们见到真人了。亲聆教诲,非常荣幸!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顾先生开讲。(掌声笑声)

顾明远:老师们,同学们,晚上好!非常抱歉来晚了,这是最不应该的,做老师的应该准时。原来我以为是七点半,但是到了这儿说是七点,所以就晚了,非常抱歉!刚才屏幕上介绍了好多,其实,最主要的没有介绍。(笑声)最主要的是什么呢?就是我是小学老师出身,我当过小学老师,当过中学老师、中学校长,在北师大工作了几十年。这是我一生最主要的经历。

那么今天我讲什么呢?我想今天晚上的时间对大家来说非常宝贵,时间也不能太长了。我就讲一讲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落实十七大的教育任务。今年(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大家知道,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30年来我们经过了两次思想大解放。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是1978年。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解放了思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第一次思想大解放,之后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是1992年。1992年,邓小平同志到南方视察,讲了话,强调不要讨论姓“资”姓“社”了,要先做起来,发展是第一要义。第二次思想大解放以后,我们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十几年来,大家可以看到变化确实很大。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的任务仍然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然后深入教育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里面有许多新的亮点。在教育方面,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第一次把教育问题放到了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发展这么一个大的标题下来谈。过去历届党的报告或政府的报告都把教育放在文化教育里头。这一次,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发展这个栏目里头。我觉得它的意义很大。为什么有很大的意义呢?我觉得它说明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大家知道,长期以来,我们把教育仅仅看作阶级斗争的工具。“**”结束前,特别是“**”期间,把教育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搞运动首先在学校里搞起来,首先批判知识分子。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讲到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里头讲到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依靠教育。这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就有了一个转变,也就是从把教育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转到教育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但是总体上来讲还是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没有把教育看作是人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次,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发展这个题目里头,我觉得对教育的认识更为全面了。

教育确实是有政治的功能,我们不能脱离政治,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不能脱离政治。美国的教育口口声声强调美国的利益,日本的教育也在强调日本的利益,每个国家的教育都要强调本国的利益,教育确实离不开政治,要为政治服务。教育当然也要为经济服务。我们经济增长靠什么?靠人才。特别是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十分激烈,说到底这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精神的竞争,所以要靠教育,经济的发展要靠教育。但是教育还有其他的功能,如文化的功能。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一个手段,而且教育传承文化应该是它最本质的功能。如果没有文化,我们就不会有教育。人类产生以后即有文化,人类之所以与其他动物不同,就是因为人类有文化。人类要发展,就要传承文化。所以,传承文化是教育最本质的功能。同时,教育是发展人自身,实现人自身再生产、再发展的一个途径。人类要发展,就要靠教育,所以这一次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之中,说明教育是人发展的必要途径,是人的权利,受教育是人的权利。正是因为受教育是每一个人的权利,所以现在提倡教育要公平,教育公平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教育最大的成绩有哪几个方面?我觉得一晚上也讲不完,恐怕三天也讲不完。但是归纳起来,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观念上的变化。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科教兴国,转变为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第二,教育的发展。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们用了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如果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算起的话,那么到现在为止,也就是20多年的时间,我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在13亿人口,而且是在农村人口占百分之七十几的情况之下,我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这是不是可以算是一个很大的成绩?过去的发达国家都用了半个多世纪,甚至用100多年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们才用了20多年时间。我们的高等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等教育在1980年,毛入学率只有2%,也就是100个同龄人里面只有2个人能够上到大学。去年(2007年),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22%,也就是100个青年中,可以有22个人能够上大学,这还不算成人高等教育,所以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个我想大家都看到了。

第三,教育制度的改革。以上说的成绩是从哪里来的呢?都是通过解放思想、通过改革取得的。要没有改革,不可能有今天的这样的发展。大家想想,30年以前,如果没有解放思想,不可能恢复高考。没有高考制度的改革,也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局面。“**”中间没有高考,读书无用论在全国蔓延。但是就高考这么一项举措,便使读书无用论像乌云似的一扫而光。除了高考,其他的改革还有很多,包括招生制度的改革、就业制度的改革、学校内部制度的改革等等,关于改革恐怕可以说很多。

第四,科学研究的繁荣。1979的时候我国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当时成立中国教育学会,我也参加了。1979年4月,那个时候我们统计了一下,全国搞教育科学研究的,总共不满400人。没有专职的研究队伍,只有一些师范大学有搞教育学的教师,搞心理学的教师,却不是专职的,只是兼职搞一点科学研究,算一算,加在一起不到400人。但是现在科学研究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各个省区市都有教科所,大学都有研究所,理工科大学也有高等教育研究所。我们现在的学位共有12个门类,有文学、经济、农学、医学、工学、历史学、管理学等等。从1986年开始教育学就是12个门类之一。198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后来就有教育学硕士点、博士点,现在很多大学里面都有硕士点、博士点,培养了数量可观的教育学的硕士、教育学的博士。另外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科学研究走到了教育第一线,深入到基层。现在,很多中学、小学都在搞实验,都在搞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已经群众化,科学研究呈现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

我觉得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方面的成绩概括起来就是:观念的转变,事业的发展,制度的改革,科研的繁荣。当然,我们现在在教育上还有很多的问题。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对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次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应该说我们经过30年的努力,已经从一个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的大国。我国原来是人口大国,13亿人口,是世界第一,但是文化教育比较落后,经过30年的努力,现在已经成了人力资源的大国。我们现在差不多有2。5亿人在各级各类学校里面学习。小学有1。3亿人左右,初中现在有7000多万人,高中现在也有将近5000万人。也就是说,现在我们义务教育全部普及了。高中的毛入学率大致是在60%,也就是说义务教育以后还有40%的人上不了高中。至于大学,现在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是1900多万人,加上成人高校,有将近2500万名大学生,还有100多万名研究生。以上加在一起,有2。5亿人在各级各类学校里面学习。这应该说是一个人力资源的大国,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大国。

但是,这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培养出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当然我觉得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不是培养出来的,不是靠我们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但是我们的学校教育要为他们打下一个基础。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学生负担这么重,压力这么大,是很难培养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的。

温家宝同志两次去看望科学家钱学森。钱学森今年已经是96岁,今年胡锦涛同志也去看他了。钱学森两次对温家宝同志讲,他现在最关心的是我们国家50年来为什么没有培养出科学创新方面的领军人物、大师级的人才、拔尖的人才。原话我记不清了,就是这个意思。另外,他还提出,要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起来。他说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要联盟,他自己非常受益于他的夫人,他的夫人蒋英是个音乐家。他说,他有的时候在科学研究上遇到困惑,就听听音乐,这增加了智慧。他说自然科学要跟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我刚才讲诺尔贝奖获得者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但要靠学校打基础。打什么基础?打好学习的基础,打好专业兴趣的基础,就是我们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爱好、对学科的兴趣。我经常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有两句话,我认为是我的教育信条,当然这不是我发明的,早就有人讲过。一条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另一条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没有爱,不爱孩子,不爱学生,怎么教育学生?当然我们现在哪一位老师都会讲“我是爱学生的”,哪一位家长都会讲“我是爱孩子的”。确实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都爱学生、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可能并不知道什么叫爱,怎么爱,不会爱。我们有很多老师、很多家长不会爱。所以有的家长说:“我今天打你也是爱你啊,也是为了将来你好啊,今天我送你去学什么奥数班,学什么特长班也是为了你好,为了你将来上好的大学。”孩子能理解吗?孩子不理解,孩子并不领你这个情。所以要爱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要理解他,要理解他的需要。孩子有很多的需要,有学习的需要,有玩的需要,老不让他玩,那他就会有意见了。老是让他做功课,他就对学习厌恶了。他有玩的需要,有自尊的需要,要尊重他,不能用话伤害他。孩子有很多很多的需要,但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并不大了解,不理解孩子,不信任孩子。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他对学习没有兴趣,怎么会努力学习?他对语文没有兴趣,怎么会喜欢语文课?对数学课没有兴趣,怎么会喜欢数学课?但是现在的教育里头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不培养学生的兴趣,强迫学生去学习。我们的教育计划,我们的作业,我们的评价制度,都是强迫学生去学习,而不是引起他们的兴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农村中学的校长。他讲过这样的话:“如果一个孩子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还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做老师的、做家长的要为他担忧。”担忧什么?就是担心他将来长大了以后没有自己的爱好,没有自己的特长,没有自己的兴趣,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在培养平庸的人。去年暑假的时候,有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孙子要考大学了,他的功课……他考什么大学比较好,考什么专业比较好?”我就反问他:“你的孙子喜欢什么专业?”他说:“不知道。”所以现在考大学填报志愿,不知道志愿是谁填的。很多学生的志愿是爸爸妈妈填的,甚至是爷爷奶奶填的。(笑声)要考大学了,还没有自己的爱好,那他将来怎么能够为事业去追求呢?所以要想获得诺贝尔奖,首先要对学科有兴趣,有爱好。有的同学来看我,让我给题词,我就给他们写了一句话:兴趣加毅力是成功之母。有了兴趣,再加上勤奋,将来就会有成绩。我看到好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发言,都讲到这个问题,《参考消息》上刊登过他们的讲话。前几天,《参考消息》上登了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话,朋友给他打电话,祝贺他获得诺贝尔奖了。他说:“别跟我开玩笑了,哪有这个事?”他都不相信自己获得了诺贝尔奖,说他从来都没有想过,他就是对自己的专业比较爱好,就是执着追求。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越想得诺贝尔奖越是得不着。(笑声)上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到了上海,好像是去年吧,跟青年对话,就讲这个话——越想得奖的人越得不到奖。我们现在的功利主义太厉害,我们现在的大学也好,科研单位也好,老是想得奖。这种功利主义对我们学科的建设、科学的发展没有好处。

我们为什么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我们现在有多少东西是自己创新的?就拿汽车工业来讲,有多少汽车,街上跑的汽车,是我们自己的品牌?我们可以说中国现在是世界各国汽车的加工厂。全部自主产权的有吗?没几个。有人说奇瑞算是一个,奇瑞是我们中国品牌。有多少是我们自己原创的?少得可怜。我们现在是世界的加工厂,而不是原创地。我们出口赚的钱只有一点点。就说我国义乌出口的小商品,如袜子什么的,生产几万双袜子才能换一个芯片回来。所以怎么能说我们是一个强国?另外,从我们受教育的程度来看,我们15岁以上人口的受教育的程度现在是8。5年,比过去当然好得多了,比30年以前(1978年)要好得多了。30年以前,我不记得了,好像只有五六年吧,现在到了8。5年。但是现在发达国家都超过了12年。这是从人均受教育的年限来讲,从人才的存量来讲,我们跟人家差距更大。所谓人才的存量,是指25岁以上的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数。25岁到65岁,这么一个年龄段,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欧美发达国家已达到26%。我们是多少呢?我们是6。5%。所以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的理解,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一,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全民族的受教育水平,使广大的群众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第二,要有一批拔尖人才。所以我们现在讲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并不等于是平均主义,教育公平主要指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不是指教育结果的公平。如果说是教育结果公平的话,也是说教育要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教育机会要均等,大家要同在一个起跑线上。教育过程要均等,教育过程也就是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均衡,不能给这个学校投入的钱多,给那个学校投入的钱少。过去我们搞重点中学,那就是重点投入,国家投入很多,给薄弱学校就投入很少,就造成了现在的不公平。教育公平就是在资源配置上要均衡,而且应该向弱势群体倾斜。为什么要向弱势群体倾斜呢?因为弱势群体长期受到歧视,只有向他们倾斜,更多地照顾他们,这样他们才能够跟上一般发展的水平。为什么我们对少数民族学生要降分录取呢?因为少数民族的教育不发达,经济不发达,如果我们还是一样对待,那么他们永远落后于汉民族。我们只有对他们倾斜,给他们一些优惠,那么他们才能够逐渐地跟上一般的水平。

对其他弱势群体也是这样子,特别要向农村倾斜。城市里农民工子弟上学的问题长期被忽略。农民工在城市里给大家盖楼,给大家修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孩子不能在城市里上学,这不合理吧?这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障碍,因为户口不在城里就上不了学。经过这几年大家的呼吁,现在比较好了。现在对农民工的子弟,很多城市重视起来了,但是还不够,他们受教育现在还有很大的困难。现在又出来新的问题: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有关部门)都安排了,到了上高中了怎么办?还要回到乡里面去上高中,回原籍上高中,不能在城里上高中。我觉得这个问题也应该解决。既然在城里上了小学,上了初中,为什么不能在城里上高中?又是一个户口问题。户口问题、教育经费问题等一系列问题,都涉及教育公平问题。所以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解放了,制度问题也就解决了。教育公平问题,这是大家关心的。建设人才强国,就要促进教育公平,要照顾弱势群体。教育公平并不等于结果公平,说人人生来平等,这是讲权利的平等。实际上,人生下来就不平等。一个生在西安,另一个生在贵州山区里,你说能平等吗?人的平等指的是人的权利的平等,人人都有同等的权利,同等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人生下来就是有差异的,因为人的智力有差异,有的是智商100,有的是90,有的是120。另外是环境的差异,有的人生在城里,有的人生在乡下;有的人生在东部地区,有的生在西部山区,能一样吗?不一样的,是不是?另外,努力的程度不同。有的人很努力,有的人不努力,努力的程度不同,结果当然不同。所以不能说教育平等就是绝对的平等,绝对的平均主义。所以我们在教育平等的过程当中,一个是要向弱势群体倾斜,这是一条。另外一条还是要承认差异,而且要重视差异,我们讲平等并不是说不要拔尖人才,我们刚才讲了建设人才强国没有拔尖人才是不行的。印度的普及教育不如我们,我们基本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了,印度普及教育只达到70%,还没有真正的普及,但印度靠什么?靠100万名人才。印度在国际组织里头的人比我们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很多很多的组织都有印度人。当然印度有一个优越的条件——官方语言除了印地语以外还有英语,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英语在我国就没有在印度那么普及,所以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人才就很少。所以我们要建设人才强国就必须要有一批拔尖人才,国际性的人才,能在国际上竞争的人才。不能搞平均主义,我们要注意儿童存在的差异,承认差异,培养差异。刚才讲了培养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从小就有一些专业意识、专业兴趣,这是我们要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任务。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