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2021年演讲 > 三国际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动向(第2页)

三国际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动向(第2页)

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新的要求,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就要做相应的变化。变化的趋势就是拓宽专业面,使学生有宽厚的知识、广阔的视野。1994年至1995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SES)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组织相继发表研究报告,提出要建立一个与旧的模式不同的新的工程教育模式。报告提出:1950年以前美国工程教育以应用手册和公式为主,强调工程实践(苏联曾经称50年代培养的工程师是“开处方式的专家”);50年代以后的40年,工程教育强调工程科学,强调对现象的基本理解,忽视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近年来,美国对工程教育的未来发展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未来工程教育既不是“狭隘于技术”和“技术上狭窄”,也不是“唯科学独尊”的工程教育,它将在提供宽广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小组工作、交流、设计及终身学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的报告把未来的工程教育描绘成:(1)提供宽广的通识教育,以适应工程所必需的多样化和广泛性;(2)为进入工程市场和非工程市场的职业及未来的深入学习做准备;(3)发展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力知识和基础;(4)提供一种鼓励教师争取教学和研究双优的学术环境;(5)教会公众鉴赏工程的价值和工程教育的价值。

工程教育如此,其他专业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四)改革课程结构

近些年来,各国都在进行课程改革,以适应培养目标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是以美国为例,我们来看看在课程方面有些什么共同趋势。

第一,专业面的拓宽相应要求课程的广泛性和基础性需加强。美国1984年的研究报告突出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谁也不能确切地知道新技术将会怎样影响我们未来劳动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识”。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为未来的最好准备,不是为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面窄的训练,而是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的一种教育。

美国哈佛大学1945年提出了有关普通教育的报告书,1978年又发表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计划”。哈佛的报告书所建议的课程包括:全体学生必修的文学名著、西方思想和制度,物理科学或生命科学导论课,以及属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其他课程各一门。1978年的课程计划建议要求学生修习说明文写作、数学推理及其应用、非西方文明与文化、政治与道德哲学、现代社会五方面的课程,并学习一年物理科学、生物科学(或两者结合)和一年西方艺术、文学、思想方面的课程。同时哈佛全校开设300多门课,学生可以跨系科选修。

所谓通识教育,博耶把它的内容分为七个主题,即语言(最基本的联系工具)、艺术(美学素养)、渊源(生活的历史)、制度(社会结构)、自然(行星状态)、工作(职业价值和认同)、发展(自身价值及其意义)。

第二,在加强通识课程的同时,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美国教育部前部长贝纳特在担任美国全国人文科学基金会主席的时候,曾于1984年3月邀请美国高等学校协会主席、芝加哥大学校长等31位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组成美国高等学校人文学科学习状况调查小组,进行了几个月的调查后,写成《必须恢复文化遗产应有地位——关于高等学校人文学科的报告》,于1984年11月发表。报告列举当时美国大学生人文科学知识贫乏的状况,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对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论其专业是什么,所应具备的学识有一个清晰的看法,再以历史、哲学、语言和文学学习为基础,重新布局大学生必修课程。”为什么要学习人文学科呢?报告说:“人文学科告诉我们国家的及其他文明的男男女女是如何设法对付生活中永恒不变的基本问题的。那就是正义是什么,应该爱什么,应该保卫什么,什么是勇气,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鄙的,某些文化为什么会繁荣,为什么衰落。”“人文学科能够有助于产生一种社会的精通感。”“人文学科是一套知识体系,一种探索的途径,把严肃的真理、合理的判断和有意义的思想传达出来。如教学得法,人文学科会通过历史、文学、哲学和美术的巨著提出人类生活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人文学科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其基本价值是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去探讨与工程学科不同的疑问、看法、问题,确切地说,这些课程促使学生思考,由此促进学生心智的成长与发展。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1976年至1984年对全国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四分之三的学生认为通识教育课程“使我所学过的其他课程更加丰富充实”“有助于我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三分之二的学生赞同通识教育对做好就业准备有帮助。

美国其他大学也都对通识教育有规定。如斯坦福大学规定,一年级的学生必须读柏拉图、荷马、但丁、伽利略、达尔文、马克思、弗洛伊德的著作。麻省理工学院的通识教育需修72个学分,占学分总数的四分之一。

第三,对课程进行整合。科学技术越来越分化,但也越来越综合,科学知识总是逐年成倍增长。面对教育要求和教学内容不断增加的趋势,高等学校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地组织课程、有效地进行教学,是极为重要的、复杂的问题。许多专家认为,在课程改革上不应简单地增加课程的门数,因为用分散的课程去解决这些本来有着相互联系的内容,只会进一步加剧课时与学时之间的矛盾,并且将进一步肢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而当前在知识分化和综合的时代,更有必要帮助学生综合他们所学到的知识,而不是肢解它。所以正确的做法应当是通过课程改革,将新的内容和要求与原有的课程相结合。有些内容则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多媒体信息网络)来补充。美国工程教育协会前主席佩奇(R。H。Page)等许多专家提出,工程教育课程结构应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从积木式的线性结构转向整合式的网络结构,突出真实问题求解的教育功能。打破学科界限,强调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求解、设计和综合能力。这种整合的教育改革动向,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减少学科界限所造成的障碍,完成课程的纵向和横向的一体化,在工程与其他技术和非技术领域之间形成一体化。

(五)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在高等学校是一直不被重视的。通常认为,学术水平高就能教好书。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这种观点显得陈旧了。现在的问题是,任何一个有学识的教师都不可能把全部知识教给学生,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因此教学方法就十分重要。现有的教学方法必须革新,要借助新的信息技术让学生接触新的信息和课程,采取合作学习、小组设计和其他学生参与的学习方式。

美国的研究报告指出,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有三个重要条件,它们是:(1)学生投身学习;(2)严格要求;(3)评价及反馈。所谓投身学习,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多少时间、精力和努力。报告说,大量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的时间、做出的努力越多,对他们自己的学习安排得越紧,他们的成长就越快,收获就越大,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就越满意,他们的合格率就越高。有效学习的第二个条件是严格要求。特别重要的是,学校和教师应该将所有大学水平的课程、专业的学习要求和标准公布于众。当要求和标准都很明确,并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积极主动予以实施时,学生的知识量就增加。提高教育质量的第三个条件是正规而定期的评价和反馈,利用评价信息来调整努力的方向。

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系统在教学系统中的运用必然会引起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的变革。它将改革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计划的灵活性,有利于实行弹性学制,有利于个别化教学,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客观评价教学效果,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方法加以改革。

有的同志认为,由于个别教学的兴起,学校将消亡,教师的作用将消失。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是人类的高等学府,是文化科学的殿堂,它的学术氛围、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是任何机构不能替代的。更何况各种多媒体的硬件软件的设计都离不开教师,也摆脱不了教育规律的制约。科学技术知识物化的程度越高,知识总量增长得越多,作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学校就越重要,教师的作用也越重要。

(六)教育思想的革新

以上所有的变革都要求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的教育思想的革新。只有教育思想转变了,教育目标才能由单纯地传授知识转变为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养;专业设置才能顺利调整,才不会遇到学科界限的障碍;课程才能改革,教学方法才能改进;等等。

高等学校的教师不仅是一名学者,还应该是一名教育者,他除了精通自己的专业学科外,还应具备教育理论素养,有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教育质量观,能够指导和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博耶曾批评高等学校只凭几篇论文就来评定教授的做法,他对教师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第一,所有教员都应成为一个够格的研究者,不管他的专业是什么,每个学者都应当表明他从事基础研究、探讨严肃的智力问题并把结果公布于世的努力。

第二,教师队伍的所有成员在其整个专业生涯中,都应与本专业的发展保持联系,在专业上保持活力。

第三,每一位教师都必须保持忠诚的最高标准:教师是否为课堂讲授进行了充分准备?在课外给予了学生多少辅助和咨询?

第四,教师的工作不论采取了何种形式,都应当对其认真地加以评估。

这些意见是值得我们认真参考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和高等学校的管理者们应该在教育思想上加以思考,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思想、功能、目标、课程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等重新进行思考,从而使我们的思想符合时代的要求。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