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2021年演讲 > 三国际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动向(第1页)

三国际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动向(第1页)

三、国际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动向

高等教育的改革虽然因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和各自大学教育传统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但由于处于同一个时代,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因而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高等教育更加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英国政府在1987年的《迎接高等教育的挑战》白皮书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必须有效地为经济服务,必须与工商界保持更紧密的联系,以促进企业发展。”

法国1989年的《高等教育法》强调大学既是发明创造的基地,又是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要重视把科研转变为生产力。政府鼓励大学面向社会,通过提供科技咨询、签订科研合同、承担在职技术培训等方式,灵活而及时地满足工业界的需要。

美国高等学校一向有为社会服务的传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到苏联率先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冲击,政府加强了对大学科研的投入,但工业界与大学的联系反而少了。美国在80年代发现,工业界许多技术被日本和德国超过了。政府、工业界和大学经过反思,取得共识:应该加强校企合作。1986年春,美国白宫科学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要“重建伙伴关系”,提出美国社会的兴旺与大学的兴旺紧密相关,要思考重建大学与工业界的相互关系。必须采取广泛的跨学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把重点放在建立以大学为基础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上,并以此促进高校与工业界的合作。在这个思想的推动下,国家基金会在大学建立了一批工程研究中心(Engineerier,ERC)。

英国于80年代建立了有大学参加的七个地区的技术中心,以加速技术成果向工业企业转移。

德国自80年代以来也大量建设“工学交流中心”,加速促进高校与企业在人员、设备、经费、技术等方面的广泛交流,促进知识向工业企业转移,政府还大力鼓励高等学校接受企业界委托的科研任务。

(二)调整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一直是专家最关注的问题。许多专家认为,高等学校不仅要培养专门人才,而且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198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曾经提出,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必须有三张“教育通行证”,一张是学术性的,一张是职业性的,一张是证明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198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与会的专家一致认为,21世纪不仅要求年轻一代有广阔的胸怀,知天下事,有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在智、体、美和劳动技术方面都要有较高的素质。正如专题讨论会的报告指出的:“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最开放的人。”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博耶在他的专著《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他指出:“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强调个性、个人利益和教育的实用性有着丰富的传统。”“但是,在多样化之中,对共性的主张必须予以充分的肯定。所谓共性,我们是指这样一种本科生教育经历,即帮助学生超越自己个人的利益,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发展一种公民和社会责任意识,发现作为一个人,他如何能够为他自己也是其中一部分的大社会做出贡献。”许多专家认为,在大学本科生教育中,在传统的强调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训练态度,使学生能够与人合作共处,懂得科学意义,具有社会责任感。该书还提醒美国高等学校不要忘记“本科生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促进学生从具有能力到承担责任”“今天大学教育最成功之处是培养能力”。

美国许多大学在该书的启发下纷纷制定能力培养目标。阿尔弗诺学院(AlvernoCollege)最早制定了学校的能力培养目标,具体如下。

(1)培养有效的交流能力。

(2)完善分析能力。

(3)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5)完善社会交往的能力。

(6)养成理解个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7)培养理解当代世界的能力。

(8)培养理解和感受艺术和人文学科知识的能力。

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D。Bok)认为,大学共同的教育目标是:获得广博的知识,在深度上擅长一个专门领域,在广度上了解几个不同学科;掌握准确交流的能力和方法,至少精通一门外语;具有清晰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熟悉主要的调查方式和思考方式,运用这些方式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理解大自然、社会和本人的能力;具有理解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制度下其他文化的能力;确立永久的智力兴趣和文化趋向;具有自知之明的能力;选择未来生活和职业生涯;具有与各种人相处的能力。

美国联邦教育部门有关方面认为,当前美国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过分强**育的经济目的和经济作用,学生只是为了今后的职业的需要而上大学,课程过分专业化了,低估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对培养人的道德、创造力及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作用,不利于培养头脑灵活、能不断适应社会迅速变化的人才。这些主张与华中理工大学朱九思同志指出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问题是“过弱的文化基础、过窄的专业训练、过强的功利主义”不谋而合。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学会认知(learningtoknow),学会做事(learningto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her),学会生存(learningtobe),“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

(三)拓宽专业面,改革培养模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