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教育走向何方 > 第五章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下(第3页)

第五章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下(第3页)

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生活教育”,强调学生要以社会和生活为学习对象,并在生活中学习。陈鹤琴则提出“活教育”,批判旧教育为死教育,脱离儿童实际,主张儿童到大自然、到大社会去获取知识。他们都主张儿童要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我提倡的“活动教育”与他们稍有不同。他们都把生活作为学习的对象。我提倡的活动教育是指儿童成长的过程,主张儿童的成长是在他自己的活动中。活动既指学校课堂上的活动,也指在家庭中的活动、课外活动。总之,活动是指儿童参与的一切活动。儿童成长在活动中,是指儿童依靠自己的活动成长,外在的一切教育影响只是儿童成长的条件,而成长的决定因素是儿童自己的活动、自己的体悟。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参与并不限于一定的讨论、提问、发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学生的活动并非指学生的肢体动作,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些课堂搞得很热闹,学生讨论得热烈,甚至又唱又跳,但据我观察,总有少数学生没有积极参与,似乎是旁观者。不要以为讲解课就没有学生的活动,如果教师的精辟讲解能够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讲解课就是一堂好课。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学生只有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才能获取知识和能力,才能把知识内化为智慧。为什么大家批判“应试教育”?就是因为“应试教育”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机械地做题,学生似乎也是在活动,但缺乏积极的思维活动,因而阻碍着学生的发展,抑制了学生的自由成长。

课外活动很重要,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课外要组织学生喜爱的活动,甚至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

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各种品德。当他们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时,就会主动探究,寻求答案。

我们现在的学校怕组织学生活动,最怕安全问题,但这样不利于我们的孩子成长。

链接

小书房走向大世界

江阴市山观实验小学从1993年开始创建“红领巾小书房”,推动儿童读书,后来又引导每个家庭都建立“红领巾小书房”,改变了整个社区的文化。2004年我去参观,有所感而写下“读书、思考、实践,从小书房走向大世界”几个字。经全校教师讨论,这几个字成为他们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五、怎么看待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2014年,教育部公布“减负十条”。社会上议论纷纷,认为是瞎折腾。学校教师说:“课程内容那么多,考试压力那么重,学生课业负担怎么减得下来?”家长说:“学业负担减下来以后,学生干什么?”“升学压力那么大,竞争那样激烈,谁敢把学生学业负担减下来?”于是,学校在减少作业,家庭在增加作业,各种课外补习班红红火火,越来越兴旺。大家对减负没有信心。

学生学业负担重不重?显然很重,教师、家长都能感觉到。前两年我们到各地调查,学生学业负担之重,难以想象。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主要表现在文化课上,特别是“应试”科目的学习上。智育被窄化为书本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不重视最重要的思维训练和培养;教学内容任意补充,教学辅导用书随意增加,超课程标准现象十分普遍;作业量大,题海战术,教学时间任意延长,课外作业几乎占尽了学生的全部时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集中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早起晚睡,睡眠时间少于国家规定时间。据有关调研表明,中小学生长期睡眠不足,许多学生早上五点半起床,晚上十点才能睡觉。天津市中小学生睡眠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小学生平时睡眠超六成不达标。[32]

二是上课时间长,考试次数多,自由时间少。有关调研表明:中学生平均每天上11节课,其中高中生平均每天上12节课;小学生平均每天上6~7节课;初中生平均每周考试4次,高中生平均每周考试3次。中学生课后在校基本上没有自由活动时间。

三是家庭作业多,补课多,上校外补习班多。有关调研表明,中学生平均用2~3小时做家庭作业;小学请家教的占24%,上补习班的占71%,有的学生参加五六个补习班。大部分学生不做任何家务劳动,没有任何体育活动。小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超过100分钟,中学生周末到校上课时间超过6小时。高三和初三毕业班学生暑假多半时间在学校上课。许多学生春节也只能休息两三天,因而缺乏体育锻炼,体质下降。北京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报告显示:近一半小学生、超八成中学生视力不良;中小学生中“小胖墩”占两成,其中近半数有脂肪肝。[33]

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由来已久,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都高度重视解决这一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6月19日,毛泽东就给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写信:“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965年7月3日,毛泽东又给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写信:“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周恩来也明确提出要“重点减轻课程负担”。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又多次发布过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意见和指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接连多次发布减负的文件,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据说,教育部发的减负文件不下40个。由此可见,我国减负工作已进行了六十多年的时间。60多年来,虽然在一些地方、学校出现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好做法,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时至今日,从总体上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并且愈演愈烈。

学生的学业负担之所以减不下来,其根源就在于我们前面所说的社会种种矛盾。同时,教师和家长总是不放心,认为学习负担减下来,学习质量就会下降。但是过重的课业负担摧残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并使学生产生了诸多心理疾患:厌学、焦虑感强、归属感差,个别严重的会出现人格扭曲,导致异常的反社会行为倾向。更为严重的是,它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长此以往,将对民族未来和国家发展产生极其严重的危害。

有一种误解,认为减轻学业负担,学生学习时间少了,教育质量就会下降。其实,减轻学业负担,并非减少学生的学习要求,而是让学生用另一种方式学习。对儿童来说,玩是学习。

减轻学业负担,可以让学生有时间思考,把学思结合起来。学习得更主动,有兴趣地学习,学习效果会更好。

减轻学业负担,有利于学生参加自己喜爱的文化、科技、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展。

链接

令人深思的“家长求补课”

据报道,近日有40多名高三学生家长来到陕西榆林中学,要求学校恢复寒假补课。学校向家长出示了教育局禁止补课的规定,并以此为由,拒绝了家长们的要求。

家长要求学校补课看似无理无知,其实是在“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体制逼迫之下的无奈之举。都知道孩子补课辛苦,但是别人的孩子都补课了,自己的孩子不补,恐怕睡觉都不踏实。为了孩子的前途,哪个家长敢大意?

虽然我们常说“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但是,绝大多数孩子和家长都将上大学、上名校作为唯一目标。从一些孩子身上可以看出,高考确实承担了过多的功能。即便是有孩子认为自己不适合上大学,可其他的路在哪里呢?

要让家长真正理解和支持“禁补令”,还孩子一个真正的假期,必须让孩子和家长看得见脚下的路。更重要的是,社会要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出路和发展空间,家长需要理解孩子,孩子本人也要理性选择。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让每个孩子赢得人生出彩的机会”。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4年2月10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