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见《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漱溟卷》,309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见《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漱溟卷》,309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见《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漱溟卷》,309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4]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涛、宋小庆译,41页,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5]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涛、宋小庆译,47页,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6]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涛、宋小庆译,74页,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见《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漱溟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8]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载《新青年》,第1卷4号,1915。
[9]转引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见《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漱溟卷》,257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0]转引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5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1]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272页,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12]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272页,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13]《列宁全集》第28卷,168~16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4]指古代大车辕端用来连接、固定横木或车轭的部件。
[15]指古代车辕与横木相连接的关键。
[16]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新青年》第1卷6号,1916。
[17]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见《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漱溟卷》,15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8]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见《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漱溟卷》,63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9]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见《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漱溟卷》,64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0]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见《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漱溟卷》,65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见《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漱溟卷》,74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2]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
[23]《出了象牙之塔·后记》,《鲁迅全集》第13卷,22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见《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漱溟卷》,258~259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