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教育文化百年史 > 结语(第1页)

结语(第1页)

结语

上面讲了许多问题和个人的看法。总的来说,教育发展的出路在于改革,而改革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全社会,包括学校教师、家长、政府官员、用人单位、媒体,都要有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用实际行动支持教育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教育的困境。《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我觉得这句话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来说,很有借鉴意义。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与老子的说法基本一致。现代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要从教转到学。教育不是教师施教于受教育者,而是学习者自己学习、亲身体悟。这也是《道德经》一贯主张的自然哲学思想的一种教育观点。《道德经》认为,一切事物发生、发展都有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们通常认为道家是无为之学。“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认为无为才有所为,为君者无为,老百姓才有所为。所以《道德经》又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里讲的是为政之道,引申到教育上,又何尝不是这样?《道德经》说的无为而治也可以用到教育管理上。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的规律(即道),让基层的教师、让学生有所为。教育行政部门不为,下面的学校就能有所为,有所创造,办出特色;教育局长应该放权给学校,局长的无为让校长有所为;校长要放手让教师改革创新,校长的无为酝酿出教师的新鲜经验。家庭教育也是这样。父母事事都包办代替,孩子的能力就难以发展。教师的无为并不是说不为,而是为了让学生有所为。教师表面上无为,其实是为了放开手让学生有所为。如果教师事事都管着学生,学生是难以有为的,也难以成长。

2014年,芬兰教育与科技部部长克丽斯塔·基乌鲁在答《中国教育报》记者问时说:“在芬兰教育中,所有事情都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优质的教育,就应该给教育者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如果一个工作设定了各种条条框框并加以限制,就打击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工作者们的创造和探索**也就随之受挫。高度的教育自主权使教师在芬兰成为一个有魅力、受尊教、受欢迎的职业,每年吸引着全国最优秀的人才投身教育事业。”[48]据说在芬兰,教师的工资并不高,但因为教师受到社会的信任和尊重,有充分的自主权,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当教师,并使芬兰教育成为世界一流教育。

我们现在的教育,一级一级管得太死了,所以要提倡老子的“不言之教”,学习芬兰的经验,遵循自然之规律,自由发展人的自然本性。最后我再次申明: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教书育人在细微处,

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这就是我的教育信条。

[1]王承绪、顾明远:《比较教育》,73~7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王承绪、顾明远:《比较教育》,63~6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5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林红:《“小升初”,家长孩子都需越道心理“坎儿”》,载《光明日报》,2010-08-30。

[5]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见瞿葆奎:《元教育学研究》,401~402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6]顾明远:《思考教育·顾明远自选集》,10~11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顾明远:《思考教育·顾明远自选集》,10~11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前两份报告为1972年发布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又称《富尔报告》)和1996年发布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又称《德洛尔报告》)。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2015。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2015。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2015。

[12]巩昂,美国华裔学生,2005年还是高中学生,暑假回中国时和他的父亲一起来看我,并带来他的书稿《我在美国上中学》。我为他的书稿写了序言,由中国盲文出版社2005年出版。这里冒昧摘用他书稿的内容。

[13][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58~6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

[14]所谓五段教学法,即每堂课设五个基本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布置作业。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教育》,16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6]本条在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时有变动。

[1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194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8]教育部计划财务司:《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1980—1985)》,6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0世纪80年代初,高中毕业生逐年减少是因为对普通高中进行了调整。“**”期间,我国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片面地缩短学制,中小学实行九年制、十年制,即小学五年,中学四年或五年,严重地影响到中小学教育质量。自1980年开始,我国逐渐延长中学的学制,恢复初、高中分段教育,对高中阶段进行调整,因此,这个时期高中毕业生数大幅下降。

[19]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1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