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教育文化百年史 > 第七章 我国学校制度需要改革(第2页)

第七章 我国学校制度需要改革(第2页)

要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60多年来学制几经变动,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财富,我们只有认真总结,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关于中小学学制

学界对中小学学制有不同的意见。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地方和学校做过学制改革的尝试。许多专家主张实行义务教育“五四”学制。如前面讲到的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董纯才曾竭力主张实行“五四”学制,并亲自指导一些地方的实验。记得当时教育部部长何东昌也认为,全国不做统一规定,由各地自己决定。所以新课改以前,国家推荐的八套半教材中就有两套是“五四”学制教材(人教社版和北师大版)。

我赞成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五四”分段,最好不分段,把课程打通。我认为小学生的潜能是很大的,尤其是今天的儿童。只要教学得法,小学的课程完全可以在五年内完成。相反,初中课程较多,现行三年时间过短,因而学生分化较严重。延长初中学习年限,可以提高初中生的质量。

上面讲到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从1958年建校起就实行五年制,并自编教材。直到1988年为了应对当时“小升初”的全市统考,学校不得已停止了五年制的实验。长达30年的实验表明,五年制的学生在学业水平上一直与六年制的相当,能进入初中继续学习。这说明五年制的质量是能够保证的。

北京景山学校在1960年建校之初实行的是“十年一贯制”,“**”结束后实行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至今。小学也进行了自编教材的实验。景山学校至今仍是一所全国知名、敢于改革创新的实验学校。

上海的小学至今仍是五年制,实行“五四”学制。上海的教育水平一直名列前茅,上海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今天,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及,高中教育也将在今后几年内普及,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中小学学制重新研究和设置。九年义务教育就不需要再分段了。当然,在目前中小学分设的情况下,完全改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可能在校舍、设备、师资等方面难以做到,但可以尝试一校一贯制或异校一贯制等多种形式。今后在扩建、改建、合并过程中逐步建设九年一贯制的学校。

有学者主张初、高中“二四”分段。我认为,在初、高中合办的学校,并且初中毕业不参加中考而直升高中的学校可以实验,但不宜在学制中规定。因为,第一,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如果初中两年就毕业,就达不到九年义务教育;第二,初中三年本来时间就很紧张,缩短为两年,学生的负担会加重;第三,高中阶段要通过中考分流,“二四”制无法分流。总之,试点可以,但不能固定为法定学制。

另外,中小学不宜建得过大。现在的学校规模过大,动辄几千人,这么大的学校不便管理,占地面积太大。国外的普通小学很少有超过千人的。学校要做到精细管理,最好不要超过千人,以平行四个班为宜,而且班额要小。这样才能真正因材施教,校长才能真正了解每个学生。小学最好就近入学,除农村、边远山区外,最好不设寄宿制。

(二)关于分流

各国学制都考虑学生何时分流的问题。如德国,大部分州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分基础学校和初级中学。基础学校与中学之间有一个为期两年的过渡阶段,称定向阶段或观察阶段。法国也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五年,初中四年。初中前两年称观察阶段;后两年称方向指导阶段,设有选修课,少部分学生进入带有职业技术教育倾向的“技术班”,以便进入技术高中。美国中小学不分流,是典型的单轨制,但学制分“六三三”制和“八四”制,大部分州实行的是“八四”制。我国基于教育平等的观念,一直反对双轨制,赞成美国式的单轨制。但实际上我们实行的是双轨制,在初中以后分流。“**”前,初中以上的学制就分普通高中、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后两者一般不能升入高等学校。也就是说,长期以来,我国初中以后实行的是双轨制。现在的学制是初中以后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虽然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可以报考高等学校,但只能升入高等职业学校,还做不到普职贯通。

究竟什么时候分流合适,值得研究。根据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分流的时间正在后移。20世纪60—70年代曾经有过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倾向,但随着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流逐渐后移,而且两者互相沟通。因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很不均衡,所以我国学制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学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考虑更多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初中后分流是合适的。这里我讲一个故事。前几年中国教育学会与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在黑龙江省乌兰县联合召开农村教育现场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二年级的一位学生发言,说他在初中二年级时因为功课不好,父亲让他辍学回家种地,但学校有位老师去做他父亲的工作,说:“这娃喜欢画画,还是让他上学吧,将来没准会有出息。”父亲答应了。他初中毕业考上了艺术职业高中,毕业后在广告公司工作了几年,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这充分说明因材施教、适时分流的意义。这当然与课程设置也有关系,但在学制上也应该有所反映。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和高中阶段的普及,县城一级的高中最好以综合高中为主,开设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把两种课程打通,而且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和学习成绩互相转换。

(三)关于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对国家的建设十分重要,发达国家都把职业技术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前面已经讲到,我国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技术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鼓励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有了转好的发展势头,但要在学校制度上加以巩固和发展。

要研究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问题。我国现行学制中,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是职业高中、技工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相当于高等专科的水平,没有达到大学本科的水平。这既不符合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也不符合我国建设现代化的需要,而且不适应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应该建立从初级到中级、高级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互相衔接,互相沟通。同时要建立沟通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立交桥”,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体现终身教育的精神。这样也可以改变一次高考定终身的局面,使有志青年随时可以得到学习的机会,同时也减轻了高考竞争的压力。

职业技术教育在学习年限及招生录取制度上也要体现多样性、灵活性。有些专业是否可以把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联系起来?例如,学前专业、小学教育专业,一方面需要有高学历水平,另一方面需要有技艺性才能,如果等到高中毕业再学音乐、舞蹈之类的技能课程就晚了。因此,这些专业能否招收初中毕业生,并与高等学校贯通起来?另外,职业高中的年限应有一定的弹性,有些专业在职业高中三年内难以完成,可否设置四年制的职业高中?

(四)关于高等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与30年以前的精英教育不同,因而要体现多样化、多层化的特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头重脚轻,不尽合理,需要在学制上加以解决。高等教育的学制既要反映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杰出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都应该在学制中有所反映。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有必要在新的学制中突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地位。高等学校应有层次之分,但不应有等级之别。

(五)关于终身教育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终身教育,整个学校制度应该纳入终身教育体系。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主体以外,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包括正规的与非正规的、面授的与远程的、长期的与短期的教育,都应该在新的学制中有一定的位置。

学制改革要与用人制度、劳动工资制度改革结合起来。用人制度要改变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劳动工资制度也要以能力作为定级的标准。我国学制僵化,与劳动工资制度重学历有关。“**”开始前,大学有五年的、六年的,如清华大学培养工程师有五年制、六年制,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培养高中教师都是五年制,但“**”结束后,因为工资制度以学习年限来定位,五年制就无法恢复,这就降低了培养质量。前几年教育部发文,高等专科学校只能两年制,把专科与本科分得那么清,实际上不利于人才培养,也行不通。这都是学历主义作祟的结果。因此,学制改革一定要克服学历主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教育的经验,建构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学校教育系统。

我国人事制度还有一种怪现象,只重学历不重学位。其实,学历只说明经过什么程度的教育,并不代表学习的水平,学位才代表获得学位者的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制定新学制就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