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教育文化百年史 > 第六章 教师是关键(第3页)

第六章 教师是关键(第3页)

我国的教师资格考试是“一次性”考试,虽然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但笔试通过后即可参加面试,中间无相关实践经历的要求。而许多发达国家将教师资格考试设为多个环节。如德国分两次,学生学习结束时(相当于硕士毕业)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通过后进入见习期。见习期结束后还需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方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澳大利亚的师范生也必须经过教师准备、临时注册和完全注册(通常为两年的专业能力评价)三个阶段的考核,才能获得正式教师资格。[44]因此,我国也应建立严格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和资格证书制度,考试合格者取得教师准入资格,再经两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过第二次考试合格者,方能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聘任为正式教师。这有利于提升教师行业的门槛及专业性,保障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和标准。

现在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为“终身制”,一旦通过便可终身从教,而各发达国家的教师资格证都有定期更新的制度。如2009年,日本开始实施教师资格证书更新制,教师必须参加资格更新讲座的学习(课时要在30学时以上)后,方有资格更新证书。[45]2011年1月1日,俄罗斯也开始实施新的《国立和市立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者考核条例》。根据新的考核条例,俄罗斯将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每五年一次的素质考核,在此之前所获得的教师资质证明一律失效。[46]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教师在获得正式教师资格后,也需要参加教师注册,每五年考核一次,完成教师资格的重新注册。因此,我国有必要建立教师资格更新和退出机制,以保证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我最担心的是教师资格注册制度走过场。我国20世纪80年代曾经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现在许多教师都持有这个证书,但结果是走了过场。这次如果再走过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就没有希望了,基础教育质量必然会受到极大损害。

七、实施免费师范生的历史意义

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在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温总理在报告中详细地说明了此项举措的重大意义。他说:“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这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重大举措,具有深远的意义。

2006年8月,温家宝在基础教育座谈会上就说要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消息传出来以后,社会上议论纷纷。当时还误传是我在座谈会上提出的建议。其实在我提出建议以前,温总理就想好了。当我提议给师范生免费或者贷款由政府偿还时,他立即说:“不,就是要免费,先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试点。”2007年,全国人大会议果然宣布了这个决定。议论中,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反对的第一种意见认为,师范生免费教育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学校也要按照市场规律来办,师范生免费教育是一种倒退。第二种意见质问,师范生毕业以后能不能真正去当教师,特别是能不能到最需要的中西部去当教师?也就是说,对免费教育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表示怀疑。第三种意见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免费教育并不能真正吸引优秀的青年来报考师范。总之,一些人对这项重大举措还心存疑虑。这几个问题是非常实际的,需要认真回答。

我认为,首先需要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这项举措对我国教育发展,甚至对国家发展的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其次要在制度上精心设计,使这项重大的举措取得预期的效果。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必须把教育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优先发展就要有举措。加大教育投入,实行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扩大高中阶段的教育、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实施高等教育“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都是重要的举措。就基础教育而言,实行教育公平、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最重要的任务,其关键在教师。如果没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育投入再多,也只能打水漂。校舍建得再好,如果没有优秀教师,学校也不会成为优质学校。因此,在国家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要抓教师队伍的建设,尽快提高教师的质量。

至于有人说市场经济不应该再用计划经济的办法吸引优秀青年上师范,我认为这项举措与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是政府的一项政策举措,是政府对教育的导向。任何国家在必要的时候都会用政府的权力来引导教育的发展。例如,市场经济最发达的美国,1958年为了与苏联竞争,通过了著名的《国防教育法》,由联邦政府拨款设立大量奖学金名额,鼓励优秀青年上大学;2007年,哈佛大学为贫困学生设立奖学金,家庭收入不满4万美元的学生可以全额免除学费。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尚且有如此政策举措,为什么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就不能有这种政策呢?特别是我国还有许多贫困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而难以就学。虽然建立了贷学金制度,但毕竟给贫困家庭增加了经济压力。如果实施免费教育,我想会有不少贫困家庭的优秀青年报考师范院校的。历史上许多事实说明了这项政策的有效性。这几年的招生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

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几年来,经过政策调整,总的情况是好的,充实了中西部地区基层学校的教师队伍,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问题之一是几所部属师范大学不适应,特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这两所重点大学不适应。因为它们都在打造一流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专业比重已很小,而且为了培养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教师,正用“4+2”的模式培养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现在要培养四年制本科的免费师范生,打乱了它们的计划。

问题之二是免费师范生的服务年限太长。许多免费师范生反映,服务10年太长,这10年刚好是他们要成家立业的时候,在农村连对象都找不到。由于服务年限太长,一些优秀青年被吓退了。服务年限以3~5年为宜,服务3~5年后,对教育有了感情,留下来的才能成为真正优秀的教师。最近政策有所调整,免费师范生服务2年后可以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这个矛盾有所缓解。但现在仍有一部分免费师范生不愿意当教师。因此,有学者怀疑免费师范生的政策,认为要真正吸引青年来当教师,唯一的办法是提高教师的待遇。

顺便说一句,教师实行绩效工资,本来也是一个很好的政策,可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但执行中没有考虑到城乡的差别,特别是把工资分成三七开,抽出教师工资的30%作为绩效工资,教师意见很大。这说明任何政策的出台都需要认真调查研究,听取第一线教师的意见,了解国情和社情,符合基层的实际情况,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八、师德——教师之魂

大约七八年前,我出差时在飞机上偶然看到一份《山西日报》,上面一篇文章吸引了我,题目叫《谁毁了我的一生》。文章的大意是,一名高中女生,初中在一所普通中学学习,中考考上了重点中学。一次英语课上,老师让她朗读,她读得不太熟练。读完以后,老师就说:“你是哪个学校考来的?像你这样的学生怎么能上我们这样的重点中学?”学生觉得十分羞愧。几周以后,英语老师又让她朗读,因为紧张,她读得又不太好。老师再一次羞辱了她。从此,她一蹶不振,其他功课也一落千丈。我看了这篇文章后非常震惊。

2005年《中国教育报》刊出了一张照片(略),照片下面的说明是:

图中一些孩子在享用着鸡腿和红酒的午餐,另一些孩子站在一旁“伺候”着他们就餐。这是去年某省一所学校举行的“体验人生百态,把握自我命运”暑假夏令营中的一个场景。

在暑假夏令营活动中,校方采取了一种特殊的“奖惩”措施,对参加夏令营活动的70名小学生,根据其表现打分,将学生分为“上士、中士、下士”三个级别。“上士”在中午吃饭时可以享受三菜一汤和一杯象征身份的红酒,并由“下士”“伺候”就餐。“中士”午餐是两菜一汤。“下士”要等“上士”“酒足饭饱”离开后,把“上士”餐具洗刷干净后,才能坐下吃饭菜相对差一些的午餐。

照片和说明让谁看了都会感到震撼。它反映校方采取所谓奖惩的措施是多么可怕和残酷,用一种污辱人格的办法来“教育”学生。我称之为“反教育行为”。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师德问题。最近暴露的一些教师体罚学生的反教育行为,虽然在我们上千万教师中比例极小,但绝非个例,不仅伤害了学生,而且毁坏了教师的形象。因此,加强师德教育刻不容缓。当前我国教师的学历是提高了,但他们的文化素质是否也提高了?这值得师范院校思考。我现在担心的不是教师的知识水平,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

首先,要把好教师入职关,师德缺失者不能当教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首要考察的是考生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在教育实习期考察他的师德。

其次,要让每个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教师不是一般谋生的职业,是培养人的心灵的职业,是关系到儿童的成长、家庭的幸福、民族的未来的事业。教师责任重大,对儿童个体来讲,关系到他的一生;对家庭来讲,一个孩子的成功,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对中华民族来讲,只有我们年青一代茁壮成长,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因此,传承文化,培养人才,使我们下一代健康成长,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有奉献的精神,要用高尚的品德、博学的知识去感染学生。学生总是把老师看作最高尚的人、最可信赖的人,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是用自己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师德是教师的灵魂。

再次,要改进教师教育,把师德教育纳入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中,树立师范生的远大职业理想;加强师德宣传,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20世纪50年代的师范生一入学就要进行师范专业思想教育,让他们观看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许多学生看了为之感动。我国有许多这样的农村教师,如“天梯之上”的李桂林夫妇,他们的事迹非常感人,应该作为师范生的学习内容。

最后,要严格师德考核,促进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失德行为;突出师德激励,促进形成重德的良好风气;规范师德惩处,坚决遏制失德行为蔓延;等等。从师德教育入手,建立师德考核、奖励、惩戒制度。

九、教书育人在细微处

一天,我的学生告诉我一个故事。她第一天送女儿上幼儿园,一进幼儿园的门,就看见一群孩子围着一位年长一点的老师,有的孩子拉着老师的手,有的孩子抱着老师的腿,有的揪着老师的衣服,和老师特别亲热。她的孩子也想去和老师亲热,但挤不进去。这时一位年轻老师走过来,她的孩子就扑过去,但这位老师没有理会就走过去了。她的孩子伤心得不得了,回家说:“我再也不去幼儿园了!”这个故事说明孩子的感情是很敏感的,也是很脆弱的。那位老师可能是无意的,没有理解当时孩子的行为,随便走过去了,没有想到这无意的行为却伤了孩子的心。因此,我说,教师,特别是幼儿园、小学教师,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细枝末节。

教师的行为具有示范性和长效性。所谓示范性,就是学生以教师为榜样,向教师学习。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眼里,被学生模仿。我过去在中学里负责班主任工作,发现许多班风很像班主任的作风。有的班主任做事有条不紊,干脆利落,这个班就很有秩序;有的班主任做事拖拖拉拉,要求不严,这个班就松松垮垮。所谓长效性,就是教师的教育在学生身上的影响是长远的。有时教师不经意的、无心的一句话,恰好说到学生的心坎上,他就会记住一辈子。鼓励的话会记住一辈子,批评的话也会记住一辈子。所以,教师的言行要慎之又慎。

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学生不是一潭静止的水,他的内心有时平静,有时激动。教师对学生要察言观色,发现学生细微的变化,要善于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如果你问毕业生成才以后还记得教师是怎么教育他的,他回答的往往不是教师教给他什么知识,怎么上课,而是某个细节,或者在他遇到困难时教师帮助了他,或者在他犯错误时教师教育了他。因此,我想对教师说:教书育人在细微处。

十、终身学习

现在常常听到教师讲“职业倦怠”这个词,过去我不太理解什么叫“职业倦怠”,后来听有些校长解释,原来有这样两种情况:一般年轻教师经过几年的教学,觉得上课已经得心应手,不是什么难事,就觉得工作平平淡淡,不知道怎么更上一层楼;有些特级教师,评上了特级,认为到顶了,缺乏进一步提高的动力,出现一种“高原现象”。

我想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首先要提高对教育事业的认识,提高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有了高度的认识和热情,就会不断去钻研、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成为一名成熟的、优秀的教师。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过:“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教师要成为一名教育家,就要有奉献的精神,有求真的精神,有创新的精神。要创新,就要学习。我曾经说过:“教育发展在于创新,教育创新在于改革,教育改革在于学习。”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