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中国教育发展新时期 > 第四章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第1页)

第四章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第1页)

第四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

除了前面讲到的教育的外部生态环境因素外,教育内部改革的空间还很大。《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并且提出了六大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之所以把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人才培养上。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首先,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要以正确的观念为指导。《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关键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要树立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的观念。

什么叫人才?什么样的人叫人才?这使我想起1979年在纪念新中国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于光远、吴明瑜、童大林、张健、敢峰、王通讯等和我谈起建立人才学的问题,当时对人才的看法就有不同的意见。我于1980年曾经在《人民教育》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人才学和教育学》。当时我是这么写的:“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不一定都能成为人才。也就是说,学校的毕业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就是一个合格的毕业生,但他不一定有创造性的见解和能力,不一定成为人才。”[24]当时人们把人才和天才混淆了。现在我要补上一句:人才是多样的,只要热爱祖国,有社会责任心,勤奋工作,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就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是每个教师的第一信念。我们只有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才会努力、尽心地教育他。因此,每个教师都要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教育信念。

其次,要树立人才多样化的观念。人是有差异的,因此人的发展是不一样的,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和要求每个学生。要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这个问题,我在前面已经谈了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

这里想补充的是,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个儿童,他们将来都能成才,我们不能偏爱某个儿童。同时儿童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有曲折的,任何时候对每个儿童都应一视同仁。所以我反对评选“三好学生”。这种在成人社会中评先进的办法不能搬到儿童教育中,因为不符合儿童成长的规律,会造成对非“三好学生”的心理伤害。自尊心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丧失了自尊心,也就丧失了人格。自尊心是要通过教师和家长对孩子从小尊重而培养起来的。自尊心又是和自信心联系在一起的。有了自尊心就会建立起自信心;反过来,有了自信心就会促进自尊心的确立。因此,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有了它,学生就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每个教师都要重视它,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赞成评“三好学生”的人总以“要树立榜样”为借口,但树立榜样的办法很多,做了好事可以表扬,学习有进步可以表扬,热爱体育活动可以表扬,不一定把一小部分学生定格在“三好学生”上。

把成人评先进的办法运用于少年儿童,恐怕是中国文化的特色,西方国家就没有这种观念。我前几年看到《报刊文摘》刊登了一篇短文,大意是讲在美国盐湖城召开冬奥会期间,我国奥委会代表团参观一所学校时,带去了两个熊猫玩具。团长对该校校长说:“一个送给你们学校最优秀的男生,另一个送给你们学校最优秀的女生。”这一下难为了校长。校长说:“我们学校的学生个个都是优秀的,没有最优秀的。有的学生学习优秀,有的学生运动优秀,有的学生做义工优秀。”最后校长只好把两个熊猫玩具陈列在学校的展览柜里,写上“送给最优秀的学生们”,供所有学生欣赏。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距。儿童就是儿童,不能用成人评劳模的办法来评选儿童。

评选“三好学生”,一小部分学生受到鼓励,但会伤害大多数学生。当然,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受到刺激,以“三好学生”为榜样,争取也能当上“三好学生”。但“三好学生”的名额是极少的,因此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可望而不可即,其实是起不到激励作用的。相反,这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不利的。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为什么只有极少数学生是“三好学生”呢?因此,评选“三好学生”显然与教育方针相悖。的确,评选“三好学生”曾经激励过一部分优秀学生,恐怕当前各条战线的骨干都曾经是“三好学生”。但是,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讲,我们最重要的信条是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我们面对的是每一个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学生。

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霍懋征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最早说出这句话的是夏丏尊,他翻译了《爱的教育》。)这也是我的教育信条,同时也是我在教育实践中得出的经验。那还是1958年,全国“大跃进”的年代,我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工作。秋天,全国轰轰烈烈大炼钢铁,学校也不例外。我校操场上小平炉林立,师生们彻夜奋战。一天清晨,我忽然发现会议室里睡着一个女学生。第一天没有在意,以为炼钢炼得太晚了,无法回家,可是一连几天这个女孩子都没有回家。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问她为什么不回家,她回答说不愿意回家。经再三劝说、教育,她都不愿意回家。

经过了解,我才知道,她是一位领导同志的孩子,生于革命战争的艰苦年代,出生后就被寄养在老百姓家里,新中国成立后才被接回家,与父母在思想感情上有一些距离。再加上母亲要求过严,据说姥姥还有点重男轻女的思想,对待她与对待她的哥哥不一样,孩子觉得缺乏家庭温暖,因此拒绝回家。再三做工作都无效,我只好把她安排在宿舍里。之后我曾经多次和她的母亲联系,劝她多给孩子一些温暖,我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她的母亲认为学校对她要求不严,甚至认为学校的态度是没有阶级观点的“母爱”的表现,差一点在批评“母爱”时把我也捎进去,但是我一直没有放弃这个信念。

怎样才算真正的爱?可能许多家长和老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之一是溺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结果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忘乎所以。近年来某些“官二代”“富二代”表现出来的劣迹,无不与父母的溺爱和放任不管有关。这种溺爱不仅害了孩子,也危害了社会。

误区之二是强制,用父母的权势逼迫孩子,有的甚至暴力对待孩子,总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殊不知,那是封建时代培养奴才的办法,现在是民主时代,我们培养的是人才,不是奴才。前一阵子热闹一时的“虎妈”“狼爸”,都是这一类父母。表面上看,他们的孩子都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但他们的人格心理如何,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如何,尚待历史的考验。

早在八十多年以前,鲁迅在《上海的儿童》一文中就严厉批评当时的家庭教育和对儿童不正确的认识。他说中国的中流家庭教育有两种极端的教育方法:一种自由放任,一点不管,任其跋扈,在家里是暴主,但到了外面就没有能力了;另一种终日冷遇或呵斥,甚至打骂,使孩子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父母还以为“听话”,待到了外面,像“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25]。八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两种方法依然存在,可见传统习惯之顽固。

误区之三是每天逼着孩子学习,以便他将来能考上好的大学,找到一份舒适的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可是孩子不理解,他需要的是现在生活的幸福,需要学习,也需要玩耍、尊重、自由、交往等。有的教师给学生布置很多的作业,说是“为你好,将来能考上好的学校”。有的教师因为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就动手打学生,受到批评还觉得很委屈,认为“我是为学生好”。可是学生不领这个情,反而对学习没有兴趣了,厌学了。就算学生在父母、教师强迫下学习进步了,成绩上去了,但身体垮了,性格扭曲了,脾气变怪了,将来能幸福吗?恐怕未必。

因此,什么叫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健全的人格、开朗的性格,这样才能有幸福的人生。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爱?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要求进步,都能成才;尊重每个学生,做到互相信任。怎么才能做到互相信任?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和学生沟通,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的需要。一个人有多种需要。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分析研究了人的需要,认为每个人都有五种层次需要:第一是最基本的生理上的需要,要吃要喝;第二是安全的需要,避免伤害;第三是社会需要,即与人交往、交朋友的需要;第四是尊重的需要,人格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第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学生也有这五种需要。家长和老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家长和教师往往只关注孩子生理、学习上的需要,不关心别的需要。有的教师体罚或用语言伤害孩子,就是不重视孩子尊重的需要,这是最伤害学生的。我曾经问学生:“你们最不喜欢的是什么样的老师?”他们回答说:“最不喜欢说话损人的老师。”所谓损人,就是不尊重人。十多年前,浙江金华有一名学生把自己的母亲杀了,社会为之震惊。后来有人到监狱去采访他,他对杀害自己的母亲很漠然,认为自己的什么需要都得不到满足,母亲只逼着他念书,生活没有乐趣。采访者哀叹,实际上他的母亲已经在精神上把自己的孩子扼杀了。可见,我们爱孩子,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合理的需要要给予满足,不合理的需要要加以引导,特别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怎样才能理解孩子?要善于与孩子沟通。要与孩子沟通,就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常常有家长问:“为什么孩子到五六年级的时候就不大愿意和父母说话了?”我就问这位家长:“你是不是能倾听你孩子的讲话,能不能把孩子的话听完,然后与孩子交流?”有许多父母往往不等孩子讲完,就唠唠叨叨地说孩子这也不对,那也不是。长此以往,孩子当然就不愿意与父母交流了。教师对待学生也是这样,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平等地与学生交流。为什么学生喜欢与同伴交流,与网友交流?因为孩子与同伴、网友是平等的。而父母、教师自认为自己是大人、是权威,永远是对的,总是会教训人。因此,父母也好,教师也好,要想与孩子沟通,就要放下架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不要摆出大人的权威,要与孩子交朋友,倾听孩子的心声。如果孩子能把心里话讲给家长听,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三、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这也是我在现实教育实践中体会到的道理。我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工作时发现学生对感兴趣的课程学习得比较认真,比较刻苦,对不喜欢的课程就马虎敷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有许多优秀教师,课讲得好,学生很喜欢。其中有三位数学老师,因为课讲得好而在北京教育界很有名。一位名申介人,教高一三角,号称“申三角”;一位名韩满庐,教高二代数,号称“韩代数”;一位名曹振山,教高三几何,号称“曹几何”。还有教化学的尚兴久老师、教生物的陈婉芙老师、教语文的时雁行老师,都因为课教得好,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上他们的课就兴致盎然,效果也好。也有一些教师的课上得一般或者较差,学生就没有兴趣,学习也就提不起劲头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