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中国教育发展新时期 > 第三章 为素质教育正名(第1页)

第三章 为素质教育正名(第1页)

第三章为素质教育正名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争论

素质教育最早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5月19日,邓小平在会议上做报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5]5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16]此后,“素质”一词就不断见于国家许多文件和媒体报道中。

1987年,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一文中,正式使用“素质教育”一词。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就此开展起来。

“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一提出,就引起教育界的争论。学术界从生理学、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人的素质是指人的遗传素质,后天怎么能改变?有的学者提出,素质是中性的,有好的素质、坏的素质,素质怎么教育?教育实际工作者,特别是第一线的校长和教师提出,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之间是什么关系?素质教育是不是要取代教育方针?特别是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第一线的校长和教师更感到困惑,他们说:“难道我们过去的工作都错了,现在要转轨了?不能理解。”有些教师认为,应试能力也是一种素质,有考试就有应试,不能一概否定“应试教育”。

对此,我当时也很困惑。我和研究生讨论时,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认为“素质教育”的提法不科学。我当时的理解是,中央多个文件都提到“提高国民素质”,“素质”一词需要另行界定。这个问题下面再谈。至于素质教育,我认为当时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可以从教育的目的论来理解,即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就是“应试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就是“素质教育”。提倡素质教育也并非不要考试,但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二、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

毋庸讳言,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应试教育”又与片面追求升学率有关。这个说来话长,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我国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在历史传统上,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庶民百姓,只要有条件,就会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孩子求学读书。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我国生产力的解放、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民群众求学的积极性尤为高涨。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了尽快培养经济建设干部,高等教育发展很快,高中毕业生人数一度达不到高等学校的招生人数,还要动员在职青年报考。但是到50年代中期,情况发生了逆转,随着高中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学额的限制,开始出现高中毕业生不能全部升学的问题,小学、初中毕业生也有一部分不能升学,他们需要直接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但是学生、家长、教师的思想准备都不足,认为中学生毕业后就应该升入大学,进一步深造,去参加工农业生产是大材小用,浪费人才。为此,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同年3月24日,周恩来在杭州群众大会上讲话,他对中学生说:“你们当中有人升入大学做大学生,做高级知识分子,当干部,但是就我们国家的现在条件来说,绝大多数人毕业后要直接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无论干什么,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你们学习的目的,也是我们办教育的目的。”同年4月8日,《人民日报》根据刘少奇的多次讲话,整理发表了《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的社论。这些讲话和文章都是鼓励知识青年成为普通劳动者。[17]但是老百姓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中学毕业以后能够升入高等学校,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而且愈演愈烈。当时教育界曾经对“单纯追求升学率”倾向进行过批判。说这一段历史,为的是说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早已有之。

“**”十年间,我国教育遭受毁灭性的破坏。“**”结束以后,随着国家对知识、对人才的重视,我国教育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青年求学的热情更加高涨。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招生27。3万人,但报考的青年达570万人。当然,这是由于积聚了10年未能得到上学机会的青年所爆发出来的求学热情。但是随后几年,一直存在着升学的激烈竞争。从表3-1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高中毕业生进入高校之难。

表3-11980—1985年高中毕业生数、高校招生数及升学率[18]

尽管20世纪80年代初高中经过调整,毕业生大幅度减少,高等学校招生逐步扩大,但是高中毕业生能够考上高等学校的比例仍然很低,这造成中小学的激烈竞争。有些学校不顾学生的健康,轻视道德教育,加班加点,应付考试;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押题猜题,忘记培养学生成才的教育本质。1981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文章《我呼吁》。在该文中,他呼吁社会各界关注中学生在高考重压下负担过重的问题,批判了当时中学和一部分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他称这种现象有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令人担忧。

1983年12月31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十项规定(试行草案)》。文件要求学校不能:只抓升学,忽视对劳动后备军的培养;只抓考分,忽视德育和体育,忽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只抓少数,忽视多数;只抓毕业班,忽视非毕业班;只抓高中,忽视初中。但文件发出以后,效果甚微。

《教育研究》杂志从1986年第4期至1987年第4期,还专门开辟了“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培养目标”的专栏讨论,其涉及的问题就是批判“升学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提高民族素质的问题。

1989年4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张承先和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建议成立“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对策小组”,研究克服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端正教育发展的航线。我也是小组成员之一。第一次会议在国家教委会议室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一个调查和写作班子,设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研究三个问题并发表有力的文章。这三个问题是:①调查分析片面追求升学率产生的原因;②调查片面追求升学率对青少年的危害;③提出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对策。后来因为发生了政治风波,写作小组只在5月底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即匆匆收兵,未有结果。但是关于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端正教育思想的讨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一直没有停止过。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199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总结讲话中又明确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又明确提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首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6年4月12日,李岚清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10周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一文。文章指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的教育。它的危害:一是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二是教育内容主要偏重智育,轻视德、体、美、劳诸方面,忽视实践和动手能力,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三是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育规律。”

自1995年起,时任国家教委主管基础教育的副主任柳斌连续撰文,五论“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把素质教育的讨论推向新的**。

为了贯彻中央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1996年2月,《人民教育》《湖南教育》联合推出长篇报道,报道了湖南汨罗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经验。同时,国家教委还在湖南汨罗举行了全国素质教育现场会。1997年9月,国家教委又在山东烟台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同年10月,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定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

链接

素质教育的探索

——汨罗市中小学教育改革12年写真

普通高中教育:巩固率96%,合格率99。5%。1995年上大学人数超过全市总人口的万分之十八,高出全省水平一倍以上,在全国农村县市还未发现这么高的比例。

中等职业教育:职高与普高在校生比例已达6∶4,学生巩固率为97%,合格率为100%。

这些数据,以及未列举的许许多多的数据,构成了汨罗教育多彩迷人的光环……

汨罗还有大量没有外化为名次和荣誉的“现象”——

比如,在汨罗,加班加点给学生补课的现象已不多见,甚至有些高中教师很少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

比如,在汨罗,教改蔚然成风。1990—1995年,湖南省共进行了三届教改成果评奖,在14个地市州、125个县市区中,仅推出一等奖29个,其中汨罗占了3个,一届1个,在全省绝无仅有。

比如,在汨罗,德育始终有声有色,12年来在校中小学生犯罪率一直为0。

比如,在汨罗,音乐、体育、美术、劳技4门课的开出率早已稳居100%。

“汨罗教育现象”,不就是一种“全面发展现象”,一种“素质教育现象”吗?

(摘自《湖南教育》1996年第7期)

从以上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来看,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所产生的不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弊端而提出来的。

三、怎么理解“素质”这个概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