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文件和领导讲话中都提到“素质”这个概念,同时,人们口头上也常常讲“那个人素质真低”。“素质”一词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因此,我们就不能把它束缚在生理学、心理学原来的界定之中,需要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界定。
2005年6月,教育部原部长何东昌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反映“应试教育”造成学生思想品德滑坡,身体素质下降,十分为年青一代的教育担忧。胡锦涛批示中央各部门调查研究。为此,教育部会同中宣部、人事部、社科院、团中央等部门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组织了一支队伍,对素质教育做了一年多的系统调查,并于2006年9月提交了一份《素质教育系统调研总报告》及13份分报告。总报告说,调研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召开了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研讨会、征求意见会,走访了有关专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分别就教育系统实施素质教育、舆论环境对素质教育的影响、社会用人制度改革、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成才规律、青少年健康成长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开展了较为深入的调研”[19]。可谓集思广益,发挥了各部门的集体智慧。
总报告对“素质”的概念做出了一个新的界定:“一般说来,素质即人所具有的维持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要素。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20]这就突破了心理学的解释。我觉得这个界定是科学的,符合我国现在通行的术语用法。语言本身是发展的,科学概念也是发展的。过去我们把生理心理遗传要素称为素质,后天获得的叫素养。现在把它们合而为一,把在天赋遗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而获得的品质叫素质,我想也是科学的。更何况广大群众把“素质”作为口头禅,广泛应用,已经约定俗成。现在没有必要再重新去争论它,造成新的混乱。
四、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提高国民素质
素质教育的提出还有第二个历史背景和重要缘由,就是从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国民素质出发提出素质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前,虽然“素质教育”一词未见于正式文件,但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国民素质是中央领导和各级教育部门经常关注的问题。1985年5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在我国发达地区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基础教育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90年,江苏省发布了《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关于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意见(试行)》,提出:“实施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国民素质教育的观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学校和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开展素质教育的研究和讨论,并开展到家庭和社会,唤起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公众教育意识,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和良好的改革环境,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这是首次以政府文件的方式明确提出素质教育。1991年,江苏省又率先召开了素质教育研讨会。[21]
从江苏省提出素质教育的背景来看,它主要不是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提出的。当然,这与当时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也不无关系。20世纪90年代初期,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都先后提出实现教育现代化问题,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就是提高国民素质。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教育改革浪潮。特别是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发表以后,许多学校都以此为指南针,进行教育改革。因此,各种教育改革实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全国比较有影响的有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等七所学校开展的愉快教育实验,上海闸北八中开展的成功教育实验,南通师范附小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实验,武汉江岸区的和谐教育实验等。这些教育改革实验都是寻求提高学生素质、探索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最佳教育模式。
因此,素质教育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后,教育界思考教育如何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而提出的。
提出素质教育的历史背景,有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的要求,但总体上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目的都是提高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国际教育发展的形势也有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高教育质量的呼声很高。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不仅震惊了美国,也震惊了世界。各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都出台了各种教育改革方案,目的都是提高教育质量。
五、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
素质教育经过三十年的激烈争论和研讨,尽管在某些方面还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认识,但大体上取得了某些共识。
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是什么关系?其实,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正是因为我国的教育实际偏离了教育方针指引的方向,所以才提出素质教育。
大家都承认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困扰,为了追求升学率,一些学校和教师逼迫青少年埋头于死读书。读死书和繁重的课业负担削弱了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近年来愈演愈烈。全社会都为我们的年青一代的成长担忧。从1981年叶圣陶的呼吁到2005年何东昌给胡锦涛写信,都表现出大家的忧虑。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就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两者是不矛盾的。为了解除大家对素质教育的误解,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政府文件中不再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我前面已经提到,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考试。考试是一种教育手段,是评价、检查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也是选拔人才的方法,运用得法,可以促进、激励学生学习。但是如果把考试这种手段当作目的,以应付考试为目的,或者把它作为教育评价的唯一手段,则其消极作用是非常大的。“应试教育”就是颠倒了这种方法与目的的关系。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央文件为素质教育下了明确的定义,为素质教育的讨论做了科学的总结。
素质教育不是解决当前教育困境的处方,也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方针。实施素质教育首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有了正确的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就会创造出许多方法,当前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实践说明了这一点。
《教育规划纲要》又把素质教育提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的高度,因此,我们对素质教育要有一个新的认识,明确它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教育规划纲要》对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做了如下解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就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对于素质教育的内涵,《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三个要点:一是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二是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素质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各级各类教育也都要加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贯穿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各个阶段。
2008年为制定《教育规划纲要》开展调研工作,国家教改领导小组成立了11个战略专题组。我与张民生同志负责素质教育组,开始进行调查研究。我们素质教育组又从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和各国基础教育的调研、德育工作、课程改革、评价考试制改革、用人制度等几个方面分成多个小组,由40多位专家组成团队,开展了半年多的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影响素质教育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在调研的基础上,我撰写了《素质教育十大原则》,全文如下。
素质教育十大原则
(1)素质教育是我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针对现有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民。
(2)人的素质,是人所具有的维持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22]它包括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思想品德素质。
人的先天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是有差异的,因此,素质教育不要求每个人都达到同等水平。全面发展是指每个人都能取长补短,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
(3)素质教育要达到以下目的,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
●健全的体魄。身体是一个人生存和活动的基础,学生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要把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
●高尚的思想品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全过程,使学生能够做到: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
正确对待自然:保护自然,节约资源。
正确对待社会:热爱祖国,敬业尽责。
正确对待他人:尊重他人,和谐相处。
正确对待自己:知己则明,荣辱不惊。
●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较高的文化科学素养。要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较高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情操。
●开朗的心态、丰富的生活、幸福的童年(按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界定,0~18岁的人为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