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语文教育名家研究 > 绿色诗歌鉴赏1(第1页)

绿色诗歌鉴赏1(第1页)

绿色诗歌鉴赏[1]

赵谦翔

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师几乎没有不重视古典诗歌“鉴赏”的,其积极性大多来自高考试题不菲的分值。动机的功利性,促使一些教师把对古诗鉴赏教学的功夫下在模仿高考题型编选大量试题上,企图寻捷径、找窍门。主要表现是把学生捺入题海。训练选择题,只注重给出现成答案,不注重展示解答过程,更不注重揭示审美的规律;训练简答题,过分强调答案的统一性,使极富情感与个性的诗歌鉴赏蜕变成枯燥无味的寻求标准答案。这种训练往往导致学生在鉴赏中的“高空作业”。结果,学生只会大而化之地为作品贴上一些现成的标签,却不懂得体会意境、揣摩语言、品味情感。这就从根本上偏离了古诗歌教学的本意——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在教改实践中,我尝试了一种“养”的教学方法。“养”在汉语中的本义是“生育”。既然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显然急功不成,欲速不达。“养”的引申义是“教育”,朱熹注曰:“养,谓涵育熏陶,俟其自化也。”韩愈在论及从内在修养入手培养写作能力时的精当比喻,用在鉴赏上也十分恰当:“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烨。”所以审美之果,非养不丰。我把这种着眼于审美素质培养、着力于诗意人生催化的鉴赏,称为“绿色鉴赏”。具体做法是:

一、口诵“心惟”,引导学生“投入”

以口诵“投入”,就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音趣,即音乐美、声调美、押韵美、节奏美。“投入”不是“塞入”,务必让学生敞开心、放开声、读出味;教师不可越俎代庖,也不能采取“填鸭式”“满堂灌”。以“心惟”投入,就是让学生感知诗歌的意趣。“心惟”即韩愈所说的“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忘却自己,诗我合一,尽享诗意的甘醇。意趣包括情趣和理趣。绿色鉴赏特别强调发挥学生“强烈的自主意识”,在对作品“含英咀华”的基础上,进行“多元的开放性”解读,力求有“新的发现”,做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

在鉴赏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时,我放手让学生独立鉴赏其中的“理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潜能,于是学生有了以下的感悟:

——在人生这个错综复杂的大棋盘上,无论在外人还是自己看来都是朦胧混沌不清的。当局者迷,旁观者也未必清。

——问题的答案要由自己去找,不能总听别人的,要勇于发现,勇于探索。

——某些客观事物会遮挡我们的视线,而我们要穿越这些生命的遮挡物,找到自己的目标。

——象征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内心世界。也许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做着很平凡的事,生活在平凡的人间,但他的内心是高远的,所以凡夫俗子无法到达他的境界。

这些感悟,使学生对诗的象征性意蕴做出了既合乎审美逻辑又五彩缤纷的诠释。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一味地追求“确定”“唯一”的答案,这样只会冰释诗歌浓烈的人文意向,榨干诗词空灵润泽的意境,使诗成为一堆冰冷枯燥的“语言乱码”。只有让学生真正进入诗的意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其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才能使其与作品、与诗人产生心灵的“交流”与“碰撞”。

当然,这种个性化的鉴赏应该限定在文本提供的情境范围之内,我们努力提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如果把“哈姆雷特”鉴赏成“奥赛罗”,把“黛玉”鉴赏成“妙玉”,那同样是背离了鉴赏的基本原则。绿色鉴赏必须谨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咬文嚼字,引导学生“跳出”

鉴赏不只是为了享受“音趣”“情趣”和“理趣”,同时也是为了获取“文趣”,即借鉴艺术技巧。“跳出”即对诗歌做“庐山”之外的理性审视:品其言而察其妙,析其章而悟其法。

古代诗人讲究炼字炼句。在古诗创作中就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范例。例如,林逋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并非纯粹出于他的独创,而是出自他对五代南唐的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的化用。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顿使梅花神态活现,可谓化平庸为神奇!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倘若丧失了对“咬文嚼字”的敏感,就从根本上迷失了进入鉴赏的路径。所以,尽可能少做几道断章取义的标准化试题,力争多做一些对经典诗作的全方位的原汁原味的鉴赏,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重要方法。在鉴赏中练就“咬文嚼字”的功夫,就为学好语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文字的推敲,说到底,是对思想情感的提纯;对章法的推敲,说到底,是对逻辑思维的锤炼。

古人写诗也讲究布局谋篇。即使寥寥数句的小诗,也有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的精密安排。因此,通过鉴赏诗来学习章法、训练表达的严密性,实为学习古诗的简捷高效的理想途径。例如,鉴赏陶渊明的《饮酒》,我在引导学生鉴赏其平淡的风格、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之外,还让学生潜心揣摩那精微的结构: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对污浊俗世的否定;后四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对隐居生活的肯定;结尾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是对全诗主旨的总结。以这短短十句的篇幅让学生悟得章法的巧妙,实在是一种“多快好省”的教学方式。

诗歌如麻雀,形体虽小,五脏俱全;赏析如解剖,音情理文,四趣分明。我将这种绿色诗歌鉴赏的要点,概括成以下歌诀:

熟读成诵入诗门,因人因世索诗魂。

察物辨景识意象,含英咀华品味新。

悟情悟理得意趣,沉入意境喜会心。

跳出庐山解文趣,审美尤重弦外音。

三、“有心栽花”,还须“无意插柳”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