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语文教学理念 > 我的语文教育观1(第2页)

我的语文教育观1(第2页)

这里所说的“语文教育链”,其主要内涵是:语文知识是基础,通过历练转化为技能;技能熟练后定型化,形成习惯,获得方法;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养成习惯、获得方法的过程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逐步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犹如语文教育大厦的墙基,必须夯得扎扎实实。在当今社会和语文教育发展过程中,语文“双基”的核心内容更加丰富了,比如语文知识,包括了静态的知识和动态的知识,其范畴扩大了,内容也涵盖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语文技能除了传统的读写听说外,还应当包括思维能力、视听能力、展示能力、创造能力等。不过,它的基本内容及功能仍然未变,它始终是语文教育的基础。当然,要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毋庸讳言,需要经过严格而科学的训练,但这种训练并不是既往的单纯机械操练,它与生活、语境、情境紧密结合,重在应用,重在探究,重在发展思考力和创造力,它融入了语文教学的全程和各个环节,亦即不仅让语文“站”起来,更让语文“活”起来。

由于语文课是兼具工具性与思想性(含人文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等)的学科。要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技能的过程中,同时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发展情智,其关键是达成教材的选文和读写听说内容的优化。只要文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先进而深邃的思想,教师又能自觉地在读写听说等语文能力训练过程中有目的地、持之以恒地“渗透”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培养他们具有热爱祖国、关注科学、珍惜生命、尊重他人、合作和谐、保护生态等方面的意识,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达成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当然这里的“自觉”很重要,“思想道德教育自然完成”论是片面而有害的,它是难以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理想境界的。

良好的语文习惯的养成和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把握,以及学习兴趣、动机的培育,是语言、思维能力发展定型化的结果,它们是语文素养的至为重要的部分,是学生在语文学习领域达到终身发展的必要保证和重要条件。教材编者和教师务必完整而全面地理解“语文教育链”,尤其要把习惯的养成、方法的交传列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和实施教学的突出重点之一。

铸就“语文教育链”,构建语文教育的科学体系和理论框架是艰巨的语文教育工程。作为一种探索,一项研究课题,冀望受到关注。

五、教科书是教本,也是学本

教材历来是教学之本。要提高教学效益,就必须抓住教材建设这个根本,运用教科书来制约和引导教学。而教材改革最关键的还是要编者和教者对课本的价值功能有正确的认识。首要的就是转变“教课本”的“教师中心”的观点,树立“教科书既是教本,也是学本”的观念。传统语文教科书往往重视学习的结果,或者仅仅把课本看作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范例,甚至把教材定位于学习语言知识和语法规范的“公式”。它追求的主要是知识价值。实际上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和学习方式,是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逐步掌握的语文规律。它们是语文学习追求的更高目标。有鉴于此,我们不能把语文教材仅仅看成是“语文教学之本”,确切地说,教材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之本”,“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之本”,“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之本”。教材不是供学生欣赏的知识花盆,也不是展示范文、注释、插图、练习等的展览厅,它是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独立思考的“路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构建的“催化剂”。面向21世纪语文新教材体系的构建,归根结底应当弄清楚“学生如何自主发展”这个根本问题。知识、技能,无疑应该切实掌握,而且要严格遵守语文学习规范:书要仔仔细细读,字要认认真真写,一丝不苟,一字不忽。然而,知识、技能只有在学习和运用语文的实践过程中,才能扎实、灵活、牢固地掌握。

当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非忽视和削弱教师的作用,相反,要更重视提高教师的责任感,更注意发挥教师的诱导作用,力求达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和最佳结合,力戒变主导为主宰,变主动为盲动。教学相长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先进理念之一,也是对教与学相互关系的最辩证、最确切、最具体的概括。

方尺之课本体积不大,容量有限。然而,它是教学之本,是学生用以获得知识技能,磨砺思想,陶冶情操,并得以终身学习、终身发展之重要凭借。母语教材更以它特有的魅力影响学生的未来,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编者应致力于运用当代先进的编写理念,精心编制教科书。要正确处理课本与配套教辅用书,课本与课外的广泛阅读(包括经典文学名著、优秀科普作品的阅读),课本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课本与语文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使课本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起点、扩展点。课本就如小小的火柴头,一旦点着,就可以燃起燎原的熊熊大火。

尽管课本有教本、学本、读本多种功能,但无论哪种功能,既需要学生的主动学习,更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学”,教师不善于积极地“导”,其效果必然微乎其微。好的课本只有通过优秀教师的教,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课本、教师、学生三者完美、和谐的统一,才能从有限的教学工程中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率。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和学生,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不可或缺的教材编者。人们历来只是认为“用”语文教科书教学生学,是语文教师的本职,其实只要是成熟的语文教师,往往都能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会用教科书,把教本转化为读本、学本。而更高层次的学者型教师,他们还能在用教科书“教”和教学生学会用教科书“学”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用慧眼去鉴别教科书的编写水平,判断教科书内容和体系的适切性,评价教科书的优劣长短,甚至指陈教科书中的瑕疵,并提出种种修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他们的建议有的是一个字一个标点的推敲,有的是有独到见地的论文。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成千上万的教师眼睛盯着课本,他们天天都在评价、修改教材。这些教师在尽了教书育人的职责的同时,又尽了提高、完善教材的职责。新教材好不好,最有发言权的还是教师和学生。尽管你把教材的优势、特点说得天花乱坠,课堂教学终究是试金石。教材是否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体系是否适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设计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到课堂上一检验,就泾渭分明了。因此,可以这样说,每位教师和每个学生都是教材编者,都是为教材建设作贡献的“无名英雄”,都是教材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专家。教材建设作为一项塑造人的系统工程,特别需要广大教师在实验、研讨、评价、修订过程中具有参与意识。因此,他们永远都应当是教材建设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局外人。

六、教学艺术是创造的艺术

历来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照本宣科,把书教死;另一种是善于引导学生自己使用教科书,把教科书用活。因此,修炼教学引导的艺术,是教师成功地使用好教科书的关键。教学的艺术是创造的艺术。

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思维能力参差,个性特点各异,心理状态不一。然而,他们的内心深处都蕴藏着充足的思维能力。

教师是学生心理奥秘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又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辛勤开发者。

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深层次的智力开发。它的价值不亚于开发一座座金矿。

每一位成熟的具有创造艺术的语文教师,都会考虑充分融会课本内容,把握学习目标,运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学生引进“积极思考的王国”。

一般来说,在课堂上,只会有不善于启发引导的教师,不会有不愿思考或不能思考的学生。

乐思方有思泉涌。

乐思,犹如童话中的魔杖,触及之处,智慧之花灿然开放。

具有较高教育机智的教师总是善于启动学生的思维机器,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巧妙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始终有新鲜感、新奇感、追求感。

可设悬置疑,层层激思;可故拟相反答案,预设思维岔道;可投石激水,引起争论;可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触景生思;也可别出心裁,策划智力游戏,引逗思维的乐趣。

总而言之,要使学生感到,积极思维的确是一种需要,一种趣味,一种享受。

课堂上50双眼睛就是一个个教学信息窗口。学生的眼神意态,就是无声的教学反馈:有的透出自信,有的含着怯懦;有的表露强烈的表达欲,不吐不快;有的显得胸有成竹,不屑一谈;有的锁眉沉思,有的茫然淡漠;有的表示心领神会,有的则百思不解……

教师“引”的艺术是否到达最佳点,能不能使思维反应慢的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这是一块试金石。

每个班级总有少数学生的思维能呈潜藏状态,这些学生的心里同样蕴藏着思维能力,他们心灵深处都有一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

教师启发调动学生思维时,往往在他们身上“卡壳”。因此,要善于用睿智的目光,去发现他们一丝一毫的表达欲望,爱护他们一闪一烁的思考,点亮他们一星一点的思维火花,即使一时“启而不发”“调而不动”,也要耐心地等待。“等他60秒”,是艺术,是对学生思维积极性、自尊心的保护。在60次“嘀嗒”中,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会燃烧成绚丽的彩霞。

思维的浅表性和直线性,是一些学生的明显弱点。教师宜设法引导他们主动探求:或生疑兴波,从无疑处生疑;或由此及彼,启迪联想;或藏答于问,曲问通幽,向深处开掘。

画留空白,课留“思地”。

高明的画家会在画面上留下耐人寻味的空白,出色的乐师常把听众引入“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余地。

满堂灌,满堂议,满堂问,追求的只是课堂上的表面热闹。教师要深谙动静相宜的妙处。

教师要有“等”的耐心,“留”的决心,还要有修炼艺术化的教学语言之恒心。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可以成为萌发学生思维的春风,也可以成为凋零学生思维的秋霜。机智的一语点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如久壅顿开的泉水汩汩流淌;一句轻声的责备,也可以熄灭学生思维的火苗。教师课堂上每讲一句话,乃至每用一个词,都要“出言谨慎”,反复推敲,不仅要加大含金量,准确、深刻,要有哲理情趣,而且要语含温馨、亲切、自然,如话家常。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天天都在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也天天在修炼着自我。教师把学生引进了“积极思考的王国”,也使自身进入美不胜收的“教学艺术的王国”。只有这样,教科书的使用才能“活”起来。

50平方米的教室,空间是有限的;45分钟一堂课,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应当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运用自己活用教科书的教学艺术,去发展学生无限的思考力。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