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渠道是不同的,直属六所师范大学是由中央政府财政所拨的,而地方师范院校是由地方政府财政所拨的,故各地做法不一。最近几年,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实施师范生免费,吸引优秀青年报考师范院校。
你所提的提案非常好,我希望更多的地方政府实施师范生免费,对他们进行公费教育,以满足地方师资的需要,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师资需要,解决农村地区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
你提出要建立公立师范生的退出机制,我认为也非常好。的确如此,有的人适合当教师,有的人未必适合。不适合怎么办呢?也要在他从教一定年限之后,采取某种制度措施使他逐步地退出。
详解建立教育公务员制度议案
天人和谐:周洪宇代表提出的“教师公务员化”的建议案是极为不妥的。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几年前提出对农村义务教育要实行免费制度,后来被国家采纳,现在基本实现。这无疑是正确的。他今年提出“要把教师作为公务员化管理”的建议案义引起了轰动效应。我认为产生轰动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尤其是他的这个提法从理论上、法律上都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上也是极其有害的。我们知道,在我国实行公务员改革之前,教师和党政机关以及工农兵等各条战线的管理者都统称干部。实践证明,这是极不科学的。它把政府管理职能和其他事业服务职能混为一谈。按国际惯例,公务员仅限于政府工作人员,它是一种岗位职责,不是待遇的象征。
周洪宇:我理解你的想法。但是,可能你没有看到我关于教育公务员建议的具体内容,对我有一些误解,我可以理解。这个报道出来之后,有不少媒体转载,中国青年报还专门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讨论,引起网友们争论,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都很关心。但有些人只是看到媒体的报道,没有仔细看我提出的建议本身,就对我有批评。所以,我希望有时间的话,大家可以登陆一下我的代表网站“洪宇在线”,看看原文。
“洪宇在线”里有一个“议案提案”的栏目,在这个栏目里,第一个建议就是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这里面有十条内容,第一条内容就是讲建立教育公务员制度,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在这个建议里我讲得很清楚,我们国家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不少人并不愿意当教师。主要是社会地位不是很高,工资待遇也不好,教师队伍不太稳定。现在有种怪现象,家长或者学生都希望得到最好的老师来教学,接受最好的教育,但是自己并不喜欢当教师。我这里所说的“教育公务员”到底是什么样的公务员呢?这里我希望大家了解一下,国外公务员制度是一种什么情况。在国外公务员制度里,有一般公务员和特殊公务员之分。
日本的公立中小学教师,就是一种特殊公务员,它是专业性的公务人员,与一般公务员不同,没有行政级别,只有自己的教育职员系列和职称系列。一方面可以享受公务员待遇;另一方面,还可以享受教师该享受的待遇。就是教师原来每年的寒暑假、带薪休假、教师进修等这个方面待遇都有。这个是与一般公务员不同的。当然,教师也应该相应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简言之,教育公务员是一种特殊的公务员,与一般的公务员不同。
在国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法律地位大概有三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是公务员或者教育公务员;比如说日本、韩国教师是教育公务员,而法国和德国教师是公务员,这是一种类型,就是公务员和教育公务员。当然具有公务员身份的教师也其有好的职业保障,具体要终身从教。这是第一种情况,教师属于公务员或者教育公务员。
第二种,公共雇员。像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国家,一般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都是公共雇员。由教育行政部门录用,签订录用合同。
第三种,雇员。欧洲有一些国家直接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定为雇员,是由学校校长雇用,但是由政府支付工资。
从这三种情况来看,考虑到中国教师现有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教师队伍发展的相关趋势,我个人觉得把义务教育阶段公立中小学教师定义为教育公务员可能比较合适,其他教师暂不纳入。这种教育公务员,是一种特殊的专业性的公务员,与公务员不完全相同。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第一,有助于提高公立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在全社会掀起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第二,有利于切实保障教师的工资待遇;第三,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因为他要当教育公务员的竞争必然会很激烈,门槛也会相应地提高,这样经过这种优胜劣汰,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就必然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也将进一步增强;第四,最重要是有利于我们今后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因为你是教育公务员,所以要按照教育公务员的要求和规定必须实行轮岗制度,这种轮岗制度是强制性的,每人都要轮岗,不是想轮就轮,不想轮就不轮,而且这种轮岗是有一定时间要求的。一般来说是过几年就要轮岗一次,轮到另外一个学校。日本是六年以后公立中小学教师就要轮岗,轮岗在教师一生中要五六次,甚至六七次,乃至于更多。这和我们现在这种以一年时间为周期的,在很小范围内的教师轮岗制度还很不相同。我们现有的教师轮岗制度一般只有一年,顶多两年,而且是在很小范围之内。由于时间太短,范围太小,教师情况也很不相同,效果未必会很好。而且过于频繁对学校学生教育教学还很有影响,教育教学的效率会很低下,很难真正起到师资均衡化的作用。而如果今后把义务教育阶段公立中小学教师定为教育公务员,就可以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为今后我们实行真正的教师地区轮岗制度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所以,我并不仅仅只是从保证教师稳定收入这一点来考虑的,而是考虑到其社会地位、经济待遇、专业发展及师资均衡多方面的需要提出这个建议,说教育公务员就是为了确保教师的经济待遇,向公务员靠拢,其实是一个误解。
希望这些网友了解,我所说的教育公务员与一般的公务员有很大的不同,教师毕竟是专业性人员,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精神领域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活动,往往需要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进行独创性的选择和判断,这与公务员讲究严格执行、落实上级领导要求很不相同。公务员可以说没有什么个性化东西,主要是落实、执行。
最后再说明一点,教师既是教育公务员又是专业人员,它既具有公务性还只有专业性,所以教育公务员是两性并举的公务员。建立独立的教育公务员系统,我们并不是要把它当成一般公务员来对待,如果这种制度建立了,今后对待教育公务员,也要防止对教师完全使用行政手段来管理,避免可能会对教师专业化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教育改革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E提案第4421号:对义务教育阶段七剂猛药!(E提案查询http:elianghui。people。。dex。html)
周洪宇:你所提的问题并没有就义务教育谈义务教育,是把义务教育放在整个大教育的背景下来考虑的,这涉及高等教育,涉及高考制度,涉及了学校的行政管理制度等等方面。应该说你考虑问题还是比较宏观,有些建议也有一定的针对性,当然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聚焦,有些解决问题的办法还要考虑它的可行性。就是说,对教育改革一定要有一个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不能简单地靠下一、两剂猛药就可解决的。
教育这项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具有教育空间的广泛性和不平衡性、教育过程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教育效果的迟效性和滞后性,教育价值取向的潜隐性,它涉及方方面面,有内部的问题,也有外部的问题,必须统筹考虑,分别治理,循序渐进,逐步解决,而不能奢望在很短时间就能解决很多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教育问题本身与其他的问题还不完全一样。它是涉及人的培养,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素。所以它非常复杂。要根据教育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来提出一些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建议和意见。
从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很多教育问题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解决教育问题,也不能指望一朝一夕。所以一定要有一个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可能更多的时候要用“中医”的办法来治理,而不是简单用“西医”的办法来治理。个别、直接的问题可以很容易地解决。但是一些根本、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社会创造条件,需要全社会以及教育界一起努力来解决。
我国人才培养现状与“钱学森之问”
一天一地一广仔:请问周老师,你觉得高考应该有加分吗?是不是应该取消才显教育公平啊?
周洪宇:对高考加分不要一概而论,实际上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如果大家了解这个制度的话,就会发现高考加分里有一些是政策倾斜而导致的加分,比如说对少数民族地区考生加十分。而这种加分是另外一种正义的体现。我们讲公正,什么是公正呢?公正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平等,我们更要注重一种实质上的正义,就是对于那些弱势群体,比如说少数民族的,或者是烈属子弟,如果他的确是的话,可以适当加一点分,体现国家的照顾。当然,加的分值不宜太高,加的人也不宜太多。
当然,还有一些加分也未必完全合理,有的可以取消。有的分值缩小一点,比如说体育特长生,有的分值就没有必要加到20分,可以适当地减少分值。所以笼统地说,高考加分是好的,或者高考加分不好,应该取消,都没有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不管怎么样,我可以理解你对高考加分这种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千重山:中国到了普及高中教育的时候,希望周代表在这方面能够有所作为,以议案的形式向“两会”提出来。
周洪宇:今后高中这块主要是加快普及的过程,到2020年达到90%,我想政府在这块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定,我会继续关注这块工作的推进,适当时候也会以不同的方式,比如说建议的方式,或者是参加有关部门的会议的时候发表观点,关注这个问题。
千重山:周代表你好,去年网络广泛流行过“钱学森之问”,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思索利反思,请问你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
周洪宇:“钱学森之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现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确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对人才的理解比较偏颇,我们的人才观不科学,不正确,比较狭隘。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科学,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国家这次在规划纲要中已经明确提出,把人才的培养,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提出来,我希望在教育部门,特别是各个方面的关注下,一起来推动这项改革。
当然,人才的培养要靠多种途径来实现,人才的成长也不仅仅只是学校一个途径,也不仅仅是在学校阶段来完成的,也与人才的自身条件、后来的经历以及各种机遇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完全靠教育是不可能真正解决的,教育主要是给人才的成长打基础,是管长远的。教育首先是一种育人的活动,就是健全人格的形成,是基本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是创新意识的形成,但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学校只是他成长一个过程,也可以说是他成长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不能只指望教育,也不能都责怪教育。所以,“钱学森之问”与其说是对教育之问,还不如说是对人才成长的规律之问。我希望,大家把人才成长,把“钱学森之问”这种表面上只是与教育的关系,引申到对整个教育、社会、家庭、自身各个方面因素的思考,只有这样,“钱学森之问”才会得出科学准确的答案。
周洪宇:谢谢大家的参与,也希望有机会再一次到人民网和大家进行交流,人民网有我很多朋友,我也希望和大家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丰富思想。谢谢,再见!
[1]原载2010年03月07日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