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教师修养评价的标准
进行任何一种评价总要遵循一定的标准,教师修养评价也不例外,评价的结果是不是能够做到科学、有效,首先要受到评价标准的影响,这决定了评价活动本身的价值。为了能够使教师修养评价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其评价的意义,起到对教师修养建设的促进作用,就必须从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出发,制定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师修养评价的标准。
一、教师修养评价的制定标准
所谓修养评价的标准是指评价主体用来衡量其评价对象的行为是否具有价值的标尺,评价标准从本质上反映了评价主体的意志,是评价主体的利益和需要的一种体现,它表现为一定的原则和规范。这种评价标准自然会因评价的对象和评价的主体的不同而有差异,但是既然作为评价的标尺,当然会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质特征:
首先,修养评价标准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评价标准的客观性是指评价对象的客观性,评价对象往往表现为不特定的多数人,而评价标准就是要适用于每一个评价对象,因此评价标准必须具备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而这种抽象的、概括的标准的制定,则取决于评价对象所具有的共性的特点。每个行业都会制定属于其自身的评价标准,但是行业不同,对职业修养的要求自然也就不同,要制定评价标准必须要针对评价对象这一群体的特点来制定,所以修养评价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而评价标准是主观的,修养评价中要采用什么样的标准,则取决于评价主体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他的评价能力。生活中,人们通常也会对同一事件、同一人物,作出大相径庭的评价,虽然是同一评价对象,但是由于评价主体的不同、标准不同,而得出完全不同的评价结论,这就使得评价标准具有了主观性。因此,修养评价的形式往往是客观的,而其具体内容则是主观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其次,修养评价标准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一种标准被作为一个标尺去衡量某一事物,是因为现实的需要,社会的现实决定了评价主体制定怎样的评价标准,从而引导评价对象向着有利于评价主体利益的方向发展,最终能够得到有利于评价主体的结论和效果,因此说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同时修养评价标准作为一个标尺,也体现了评价主体的价值观,体现了评价主体对价值目标的追求,评价主体在制定评价标准的时候,并不是对现实需要的一种简单复述,而是经过自身的主观加工,以期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这也是由修养评价的主观性决定的。因此,评价标准是以现实需要为基础,以评价主体的主观要求和希望为内容的,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
再次,修养评价标准是动态的,具有开放性。价值观念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不同的时代、甚至同一时代的不同地域,人们的价值观都会有天壤之别。人类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到封建制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世界观、价值观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每一天都在进步,变化是永恒的。我们的价值观决定了我们制定怎样的评价标准,价值观是我们评价一个现象或事物的灵魂,有怎样的价值观,我们就会作出怎样的评价。教师修养评价也不例外,它同样取决于我们当下所具有的价值观,既然人们的价值观一直处于一种运动发展的过程中,那么修养评价标准也就必然具备动态、开放的特点。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特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这些都会影响评价标准的形成。所以说评价标准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最后,修养评价标准具有层次性。修养评价标准之间并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根据主次进行排列的,通过评价标准的层次性突显出修养评价的广度以及深度,从不同的侧面来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修养评价标准表现出来的这种层次性是客观存在的,是通过评价主体的主观性反映出来的,评价主体处于不同的需要和目的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不同的评价主体对各种不同的评价标准的运用也会有所偏重。另外,针对一些特殊的评价对象或者特殊的评价目的,还可以设置一些特殊的评价标准,因此,评价标准并不是平行的、整齐划一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有主次之分。如何区分主次,则依照评价主体的主观意志及其评价的目的而确定。
教师修养评价标准是用来评价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否合理、是否合法的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必须照顾到教师这一职业本身所具有的性质特点以及教育整体发展的需要,不但要体现出教师修养这一特定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内涵,也要反映出当今时代的要求,不能拘泥于传统教育对教师职业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评价标准的内容更为合理、形式更为完善,才能够使这套标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增强其说服力和可信度,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才能使修养的评价标准确实可行,而不至于被束之高阁。
(一)人才培养是教师修养评价的根本标准
从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说,符合全社会的利益理应是修养评价最为根本的标准,其他的任何标准都应当也必须服从于这一标准。把社会利益作为标准,就是把是否能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作为评价的标准。任何一种职业修养都有其产生和形成的客观环境,也都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那么这种社会关系的产物,最终是否能服务于其形成的客观环境,是否能在其所存在的社会关系中创造出社会利益,是衡量其本身是否具有价值的根本标准。教育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教育发展的利益也体现出了社会发展的利益。在教育领域,教育发展的核心或者说是灵魂就是人才的培养,教育所有环节的设置都离不开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因此人才培养的方向就应当是教育发展的方向,教育发展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得“人尽其才”。教师修养评价标准作为一种职业修养评价,也必然要服从于人才培养这样一个根本标准,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教师修养必须反映人才培养的需要,应把是否有利于人才培养作为教师修养评价的一个根本性的标准。凡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行为就应当是好的行为;反之,就应当是不好的行为。
为了能够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培养出符合时代进步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我国一直在进行着教育改革。新型的教育观念越来越强调课程的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以及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和环境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尤为重要,因此,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的理念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与此相适应,这一理念也自然成为教师修养评价的核心。换言之,凡是能促进学生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教育行为就是善的;反之,凡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的教育行为就是恶的。教师要通过改变旧的教育理念,树立具有时代精神的现代教育理念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其成才。当代教师要在新的教育理念下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全方位的知识观以及为人师表等观念体系,将自己从内到外的真正塑造成为时代需要的新型教师。
现代的教师观要求教师们成为注重人格培养的教师,教师应当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及行为,树立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及威信,而不是靠强压硬灌的方法去强迫学生接受知识。教师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和知识的传播者,这份职业本身就是极富魅力的,穿梭在古今中外无数伟人圣贤创造的文化中,当被这些厚重的文化一次次洗礼后,教师的思想无数次地被碰撞,并擦出火花,这个过程是神圣的,人类的发展进步就是靠这一朵朵火花铸就的,教师的职业就是不断地将这些火花传递下去,将人类的精华传承下去。历史的厚重、文化的灿烂,是无数前人用生命铸就的,这份伟大自不用说,但是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初期很难感受到这份伟大,他们不了解自己正在接触的东西其实远比足球、时尚、游戏要精彩的多,所以教师利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传播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我们要把这些知识融入我们的血液及生命,然后运用自己独有的人格去演绎,那么这堂课一定是精彩的。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还要善于与他人合作。现代的教学理念,体现在教学目标上,是要培养素质发展完善、个性发展充分的人才;体现在教学的要求上,则越来越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配合;体现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要求现代的教师融入现代生活,要更善于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还要善于进行启发式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的学生观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不是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的满堂灌,学生是一个成长着的生命个体,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等待开发的小宇宙,他们的身上蕴藏着很大的潜力,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目的,就是可以主动地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坚持以人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职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现代教育的价值观强调综合教育,融入了创新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追求创建新的方法、开发新的技术,力图营造更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还要树立全方位发展的知识观。广博的知识面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和基础。这就要求教师的涉猎要非常广泛,才能够触类旁通,了解各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动向,掌握与教学有关的各类基础学科的知识,比如,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要依靠渊博的知识去育人,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高尚的品格去育人,现代社会越来越不需要“高分低能”“高智商低情商”的所谓人才,缺少知识可以用勤劳来弥补,缺少人格,才是真正的残缺。在塑造学生人格的问题上,虽然家庭、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但是学校的职责就是教育,所以教师理应在这个问题上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教师文明亲切的言行举止,良好的个性会感染学生,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之情也就随之产生。就如古代教育学家韩愈所说:“智如泉涌,行可以表仪,人师也。”教师的教育思想必须与时俱进,只有具备了现代的教育观,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第一流的学生。因此,俄国的教育家乌申斯基告诉我们:“一个教师如果不落后于现代教育的进程,他就会感到自己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的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他感觉到自己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环节……他的事业,从表面上看虽然平凡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1]
可见,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意识、自律的意识、成长的意识、反思的意识,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加强认识,还要强调自身的成长以及自身知识的及时更新,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并用这种人格魅力和榜样作用来影响学生,使教育不再是填鸭式教育,而成为真正培育“人”的更有意义的活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因此,树立以人才的培养为核心的富有现代精神的教育观成为了当代教师修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学校发展是教师修养评价的基本标准
学校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教育机构,一方面,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主要通过学校的发展才能实现;另一方面,学生和教师的成长也需要依托学校来实现。因此学校的发展需要是否能够得到满足是教师修养评价的基本标准。学校是国家落实教育发展的主要阵地,毫不夸张地说,学校的发展代表了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教师修养的评价一定要反映出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发展方向就是教师修养评价的方向,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否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是教师修养评价的指导思想,教师是否能圆满完成其应当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是教师修养评价的具体标准。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育,通常反映的是一些微观问题,因为教师每天接触的是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应对的是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具体问题,而学校则是把握教育发展的宏观方向。比如,学校如何定位、培养哪方面人才、聘用什么样的教师等问题。学校的发展是教师发展的前提,也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教师都应当保障学校的发展利益,这也理应成为教师修养评价的重要方面,一个不热爱自己所在集体的人,不能称为是道德高尚的人。当然,这里所指的学校的发展需要是站在社会的教育发展的高度,它与社会的教育发展是一致的,而不能理解为违背教育方针的片面的小团体利益的需要。
(三)教师修养规则是教师修养评价的直接标准
美国的师德规范大体包括3方面的内容:一是师德理想;二是师德原则;三是师德规则。这是从高到低三个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理想是最高的要求,它代表着教师整个职业的一个追求方向,最终的理想状态,就如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一般,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自己想成为的理想中完美的自己,并且一生为之努力,这将成为每个人的奋斗目标,因为难以达到,所以才更加美好,这就是师德理想,虽有些抽象,但不可或缺,它应当是每一位职业教师心中的圣地,一生奋斗的目标。第二个层次是师德原则,原则的位置居中,它比理想具体但又比规则抽象,原则与规则历来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原则的作用主要有两个,第一个作用是它可以作为制定规则的标准,没有原则,只是凭着理想去制定规则,会使规则过于散乱,而缺乏可操作性。第二个作用就是它可以起到填补规则漏洞的作用,规则是一种上层建筑,它的制定是为了调整其所覆盖的经济基础,那么这种衍生模式就必然导致所有的规则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滞后性。因为首先要有经济基础的变动,经过一段过程之后,上层建筑才会作出调整,因此相对于时代的发展,任何一项规则都不可能是全面的,存在漏洞是必然的,所以原则的第二个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遇到规则存在漏洞又不能及时补充的时候,我们可以适用原则的规定来弥补。规则通常享有优先适用的地位,因为规则更具体,可操作性更强,规则会列举出一系列的标准,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果这样做了会有怎样的后果等具体问题,它的层次虽然在规范中居于最低,但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的《教育专业伦理规范》中,规则所占的比重最大了。这里提到的教师修养规则,也就是美国体系中的师德规则,虽然层次居于最低,但是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教师修养规则集中反映了社会以及学校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具体要求,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因此,教师修养规则作为教师修养评价的直接标准,可以包括很多内容,比如,教师的作风、思想、仪表、学识等很多方面,通过这些具体方面的考量,就可以从评价主体的角度将评价对象的行为界定为道德的或是不道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标准就是规则,规则就是标准。当然规则有其自身的特点,无论制定者多么努力地想穷尽各种情况来制定规则,也不可能逃脱规则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发展,教师修养规则的开放性及其局限性也决定了它需要不断地完善。
很多教育机构也都在教师修养规则及修养评价方面作出了相关规定来规范教师的行为。
案例:
河北省承德市教育局于2013年制定了《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办法》,将师德考核列入了教师的年度考核之中。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激励广大教师力行师德规范,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实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要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为重点,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目标,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制度,完善教师职业行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进一步提高我市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人民满意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实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工作,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自省、自重、自律、自强。要广泛听取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意见,严格考核程序,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要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奖优罚劣,引导广大教师践行师德规范,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二、考核原则
教师师德考核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民主性原则,充分听取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意见。二是公正性原则,坚持公开公正,不偏听偏信,不弄虚作假,不以偏概全。三是教育与惩戒相结合原则,促进教师成长。
三、考核对象
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的在职教师(含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
四、考核内容与标准
(一)政治素养(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