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修养的根本途径是 > 第二节 凤凰涅槃成就人生(第1页)

第二节 凤凰涅槃成就人生(第1页)

第二节凤凰涅槃,成就人生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可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每个成功的人生背后都饱含着奋斗者的心酸和汗水,一个名师的成长之路同样需要教师地艰辛付出。教师只有经过凤凰涅槃,才能浴火重生、脱胎换骨,成就自己的辉煌人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当我们第一次手拿教鞭走上讲台时,都对未来充满了成功的渴望,我们渴望学生的崇拜和爱戴,我们渴望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赞扬与认同,更渴望成为一代名师千古传扬。但是,教师不是天生的,任何优秀的教师都是通过不断地自我激励、自我奋斗、不懈努力、奋勇拼搏,才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么一件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讲得非常出色,听课的人都入了迷,凝神屏息,竟然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有人问这位教师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他回答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1]

一、自觉修养,认识自我

高度的自觉性是修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自觉是指人的内心深处一种自我发现、自我觉醒、自我激励的心智状态,它主要是指由个体的内部世界与适当的外部诱因综合作用而生成的一种主动意识和主体精神。

(一)教师应有进行修养的强烈动机

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动机为名词,在作为动词时则多称作“激励”。在组织行为学中,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发和鼓励,使人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可见,动机是趋向于一定目的的主观意向和愿望,它是人们行动的主观原因和思想动力,离开动机就不会有行为的发生。

教师自我修养的动机来自于对社会、对职业、对学生的责任感,来自于教师对自我修养意义和作用的理解。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好坏,当教师把这些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迫切需要和强烈欲望时,就形成了自我修养的内在动机。有了这种动机,教师就有了修养的动力,并把师德规范转化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这样教师才能满腔热情地、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去思考、去体验、从而提升道德境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深刻认识到教育对民族的作用,1944年9月25日,陶行知在为画家沈叔羊画的《武勋画像》题词时,深情写道:“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41年,育才学校经费困难,他和大家一起节衣缩食;在晓庄师范学校,他和大家一起挑粪、种田、种菜,赢得了大家的由衷尊重。当然,教师既要重视动机,更要重视效果,坚持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要把良好的道德动机转化为外在的、现实的实际行动,才不会成为“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二)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修养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稍一懈怠就会停滞不前。教育充满了未知,充满了挑战,前路茫茫。也许你会遇到一个无比调皮的孩子,也许你会遇到一个无论怎么启发都没有效果的孩子,也许你会遇到一个天天追着你问问题的孩子,也许你会遇到一个因家庭没有爱而心理不健康的孩子,也许你的职称没通过,也许评优没有你的份,也许……这就需要你坚忍不拔,勇敢面对,解决了问题,也就意味着你的成长,意味着你境界的提高,唯独不能退缩。所以教师要不断地自我启发、自我激励、脚踏实地、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

(三)教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优势,克服不足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就是对自己的恰当评价。人们取得一点成绩往往会自负,有了失误往往会自卑,只有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能使自己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至于在成绩面前迷失双眼,飘飘然起来,更不会因跌了跟头而一蹶不振。真正的英雄不是常胜将军,而是失败了还能坦然面对,寻找失败的原因,积累经验,继续战斗。所以,教师要不断审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并发扬光大,找到自己的缺陷并加以克服。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

二、道德内化,涵养自我

国家和各级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修养和职业道德素质修养,制定了各种规范,但这些规范要成为教师自己的信念,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教师要把对外部事物的认知转化为个人的自觉意识、内部思维,把社会规范变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形成稳定的价值认知体系。这既需要教师接触、认知和内化外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将内在观念、内在规范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实践。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仅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理想信念,作为一种体验幸福的过程。它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师品格的养成,也使教师感到心灵的富足。

(一)教师德性与教师道德

教师道德是整个教师群体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属于教师团体道德,是他律。而教师的德性则是指教师个人的道德意识和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属于教师个人道德,是一种私德,是自律。教师德性关注的是教师个人道德的完善和提高;而教师道德则是对教师职业所进行的道德规范,关注的是教师团体的道德,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总要求。教师德性重在教师不断地自我完善,不断地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它是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内在道德标尺,具有高标准和理想的成分。教师德性是教师的美好理想和信念,激励教师对善的追求和向往,获得道德成长。教师道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普适性和基本性,它的存在是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它的缺失直接涉及学生的道德成长。

教师德性和教师道德又是两个联系紧密的范畴。作为外在规范的教师道德需要内化为作为内在生命的教师德性。教师德性的提升有助于教育工作的改善,有助于学生的道德进步。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德性的提升是教师生命存在的确证,是教师生命成长的标志。所以,作为外在规范的教师道德一旦内化为教师内在的德性,变他律为自律,就会成为稳定的精神动力,成为教师精神的核心成分。

(二)道德内化有重要意义

道德内化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即人对外部事物的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也即个人接受群体或社会的规范并使之成为其人格一部分的过程,此处指教师道德转化为教师德性的过程。

第一,道德内化可以引导社会道德的前进方向。教师是一群公认的道德水平很高的人,他们的道德水平对公民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先导性。人们从教师身上感知社会的脉搏,感知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选择。看到谭千秋、张丽莉这样的教师,人们会说,社会是美好的,把孩子交给学校是放心的;如果社会都是范跑跑那样的教师,人们就会感到,教师都这样自私,我们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希望。

第二,道德内化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是学生的偶像,他们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陶行知先生指出:“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在师自重”,“以教人者教己”[2]。教师诚信,学生就会学会重承诺;教师豁达,学生就会学会宽容;教师勤学好读、博学多才,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言行有度,学生就会文明礼貌;教师干净整洁,学生也会注意形象,讲究卫生,以引起老师的重视;教师爱岗敬业,学生长大后就会脚踏实地。相反,虐待孩子的教师,满口粗话的老师,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严重的伤害。

第三,道德内化有助于教师的发展。道德内化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师德高尚的教师会把教书育人看成自己的生命,他会自觉自愿、无怨无悔做好扎实细致的教学工作。像叶澜、霍懋征等名师,她们既是业务上的顶尖高手,又是品德高尚之人。

道德内化有助于教师形成完美人格。上面谈到过,教师要具有高尚完美的人格,但高尚完美的人格不是天然形成的,他需要一个艰难的培育、涵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道德内化的过程。教师只有把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内化为自身的品德,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享受教书育人带来的成就感,并有愉悦幸福的情感体验。

(三)道德内化的过程

教师道德转化为教师德性需要经历复杂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提高教师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人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是提高教师道德修养的前提。一般认为师德是由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师德意志、师德信念、师德行为构成,其中师德认知在师德品质构成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师德认知水平高低,决定了教师品质发展水平的高低。师德认知的发展一般需要3个阶段。一是师德感性认识阶段。这一阶段,一些师德范例作用于教师的感觉器官,形成了对于师德的感觉、直觉和表象,教师由此形成了对于师德的粗浅的、表面的认识。二是师德理性认识阶段。即教师对于接受的零散且表面的信息进行加工制作,运用师德概念进行综合思考,通过逻辑推理,得出关于师德的本质认识。三是师德智慧阶段。这是道德认知的高级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已把外在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意识,体现为自己的言行,已经实现了师德认知与社会规范的有机统一。在这一阶段,教师已能游刃有余地面对纷繁复杂的师德冲突或师德悖论,能自如地把握师德规范,兼备正直、诚心、博识、睿智和坚毅等优点,严于律己,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拥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执著而远大的师德目标。

培养师德情感。教师的道德情感就是教师在一定的师德认知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师德标准,对现实社会和教育生活中的师德关系和师德行为的爱与憎的内心体验,包括安全感、归属感、敬畏感、自尊感,核心是爱和尊重。师德情感影响师德认知的速度和取向,良好的情感会激发教师加强学习、强化定势,不良的情感会迷失教师双眼,从而获得错误的认知;情感还会影响教师行为的选择。情感有调节教师行为的功能,从而决定教师的行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