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材第一章“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中的第二目“新航路的探索和开辟”为例。本目的大字一共分为四段。前三段分别讲述了欧洲商业客观环境的变化、西欧开辟新航路的动机、能够完成新航路的条件。虽然这三段的版面字数[3]只有720字,但三段之间却是呈递进的逻辑关系,环节非常清楚,教师不需要花额外精力去整合教材、概括大意,学生能很轻松地在阅读中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其联系。
本目的第四段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教材先清楚地交代了两条新航路的定义,然后具体叙述了这两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而且人、事配合,达到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效果。
这部分的结尾,只用了三十多个字就写清楚了需要学生掌握的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加强了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教材中还有不少可称道的细节。例如,在大部分情况下,每一自然段都只表达一个意思。段落短,学生读起来自然就轻松。少数使用较长段落的地方,全部用“首先”“其次”等词语区别段落里的不同意思,同时注意用短句进行概括,避免造成意思含混。在字、词、句的运用上,也尽量平实简易,很少用艰涩的字、词,几乎见不到不合国人阅读习惯的欧式句子。
3。生动有趣的小字部分
在小字部分的撰写上,则如林丙义所归纳的:
小字体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或从微观方面描述历史故事,或补充某些材料以开阔学生视野,或介绍某些历史现象以启迪学生思维。小字体内容不作考查要求,只供教学时选择使用。[4]
编写者特别注重利用小字塑造人物性格,以具体数字说明问题。如在有重要历史人物出现的段落,往往补充小字解说,学生阅读后更容易理解这位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例如,在写电力工业的诞生时,小字部分这样写道:
爱迪生在实验室和工厂中生活了60多年,生平所获发明专利约有1300项。留声机、长途电话、电影机都是他发明的。人们称赞他是“发明大王”,是天才。他却解释道:“天才就是2%的灵感加上98%的流汗。”他研制电灯时,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有时通宵达旦。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他先后试用过的材料在6000种以上。
又如,在写罗斯福新政时,小字部分这样写道: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一位有远见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他是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侄儿。16岁以前他曾跟着父母8次到欧洲旅游,这使他能带着冒险精神和丰富的社会知识进入青年时代。1910年,他当选为纽约州参议员,后又任海军部助理部长和纽约州州长。经济危机袭来后,他拨款几千万元,举办纽约州的公共工程,实行“以工代赈”,取得相当政绩,获得了民主党和民众的信任。当选总统后,罗斯福依靠一批有志于改革的专家组成智囊团,为政府出谋献策。他常常坐在白宫屋内,用谈家常的口吻,通过广播向全国发表“炉边谈话”。他在就职演说中首先要求全体人民增强克服危机的信心,说:“我们没有什么可以恐惧的,唯一可以恐惧的就是恐惧这个词本身。”
或是借小字补充有助于说明问题的具体数字。例如,在写18世纪末中美洲的海地以“黑奴占居民中的绝大多数”时,在其下方用小字说明:
18世纪末,海地人口共53。6万人,其中黑奴达48万人,白人不过4万人,其余为混血人种和“自由”黑人。
这样,既对教材中的描述性语言做了清晰的交代,又避免了应试教育背景下可能出现的繁琐记忆。
又如,在写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时,小字部分也有详细叙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意大利损失了13的国民财富。德国工业生产比战前减少了23,50个大城市中有25的建筑物被毁,柏林遍地弹坑,满目瓦砾。法国有15房屋、23铁路车辆被毁,国民财富损失了45%。英国也损失了14的国民财富,背上了190亿美元的外债,1947年失业工人达600万。西欧各国的交通也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大批农田荒芜,大量牲畜死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教材的小字中看到编写者一以贯之的历史观。
首先,编写者特别重视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小字部分的衬托下,众多历史人物事迹鲜活,个性鲜明。
其次,编写者厌恶战争,主张和平的态度十分鲜明。每当教材提到战争时,都会在小字部分不厌其烦地罗列出战争中具体的伤亡数字、经济损失。
最后,编写者特别重视变革给一个国家或民族带来的进步。例如,在写克里木战争时,编写者特意用小字指出俄国的海军仍是一支木质帆船舰队,而走入工业时代的英法则已经有了铁甲舰;落后的俄国通过陆路运输给养到前线需要3个月,而英法运输从本土到前线的物资通过近代海运只需要3个星期。这就使得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工业革命对19世纪各国所具有的生死存亡的意义。
又如,在写普奥战争时,编写者用同样的方法写道:
在萨多瓦战役中,双方投入的兵力共有50多万人,是欧洲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役。普鲁士利用工业发达所造成的优势,用5条铁路运兵,行动迅速;用电报指挥作战,联络方便;步兵用新式的后膛枪,炮兵有刻着来福线的大炮,比奥军用的前膛枪等好得多。
显然,这样的补充,不仅仅说明了普鲁士何以成为统一德意志的主导力量,而且进一步解释了工业发展在近代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
大小字体配合的写法在历史教材的编写中颇为成功。林丙义后来回忆说,教材推出后,颇受欢迎,有人称之为“读本”[5]。
[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第1卷,32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转引自林丙义:《上海高中历史教材评介》,载《历史教学》,1997(2)。
[2]孔繁刚回忆,彭禹记录整理,未发表。
[3]版面字数:图书出版用语。即总字数=每行字数(包含标点符号、空格)×每页行数×总页数。此处不足一页,故为总字数=每行字数(包含标点符号、空格)×行数。
[4]林丙义:《教本·读本·学本——谈沪港初中历史教材改革》,载《世纪》,2002(6)。
[5]林丙义:《教本·读本·学本——谈沪港初中历史教材改革》,载《世纪》,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