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活动在上海影响颇大,且及于周边地区。从2010年开始,江苏、浙江的一些历史教师也开始参加。
在多方努力下,上海新生代教师也有所成长,各家门下皆人才辈出。如凤光宇基地的朱志浩,凤光宇、周靖基地联合指导下的汪德武,李惠军基地的周飞于2011年获评特级教师。孔繁刚先生门下杨国纬、姚虹、彭禹,钱君端先生门下姚军、林振国近年来均颇活跃。
[1]陆满堂,《中学历史教学新论点》,合肥,黄山书社,1990。
[2]林丙义、张耕华回忆,彭禹记录整理,未发表。
[3]陆满堂:《中学历史教学新论点》,黄山书社,1990。
[4]林丙义:《我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几个问题的看法》,载《历史教学问题》,1982(4)。
[5]陆满堂、金相成等选编评注:《中学历史课实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6]吕登来:《历史课与“小零件”》,载《历史教学问题》,1982(3)。
[7]谢介民:《不要“一讲到底”,要“以讲为主”》,载《历史教学问题》,1983(1)。
[8]陆满堂:《上海中学历史教改述评》,载《历史教学》,1986(8)。
[9]郝陵生,生于1931年,1960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历史系,教过俄文、文艺、语文、政治,1976年起担任历史教师。
[10]郝陵生:《教学改革道路上的试步》,见杨向阳主编:《上海著名历史教师教学思想录》,上海,百家出版社,2000。
[11]张耕华口述回忆,彭禹记录整理,未发表。另据张耕华口述,他担任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命题组组长时,以一道“辛亥革命”试题向郝陵生先生的课堂致敬。读者可稍加注意。
[12]蒋伟:《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见陆满堂、金相成选编:《中学历史课实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3]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实验组:《迎接未来挑战的中小学课程改革》,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14]黄慕洁:《1979—1994年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改革述评》,载《历史教学》,1995(6)。一说400多种,见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15]郭景扬(1944—),上海著名教育学者,著名历史教学与考试命题专家和著名教育管理专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正处级调研员。曾先后任上海嘉定县桃浦中学历史教师、上海教育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华光学院副院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学学业质量保障研究所所长等职。
[16]郭景扬:《中学历史教学流派分类研究》,载《历史教学问题》,1989(11)。文中将历史教学分为传统革新、情感教育、纲要图表、情境复现、探讨发现五个方面。由于作者当时主要依据的分类原则是教学方法的差异,因此也可以视作是对当时流行的72种教学方法的一次总体概括。
[17]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8]孔繁刚:《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我——四十余年教学生涯的回顾》,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12)。
[19]聂幼犁回忆,彭禹记录整理,未发表。
[20]薛建平、孔繁刚:《宋元时期的对外交往》,载《历史教学问题》,1993(4)。
[21]孔繁刚回忆,彭禹记录整理,未发表。
[22]杨向阳主编:《上海著名历史教师教学思想录》,上海,百家出版社,2000。
[23]黄晨敏先生为上海设立职称论文鉴定以来唯一的“A”级获得者。
[24]摘编自姚丹旭《我思、我行、故我在——李惠军老师专业发展历程探微》,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04-09。
[26]可参见《历史教学》2003年第4、第5、第6期。此后,这一阶段的研究性学习探索成果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汇编成《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及案例》,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
[27]何成刚、彭禹、夏辉辉等:《智慧课堂:史料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