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北美托儿中心、早期教育中心的教育宗旨是让学生自由发展,不强调学习知识,更没有什么课程。只有活动室,没有教室。活动室里分设几个区,有玩积木区,玩水区,玩沙坑区,数学、语言学习区,美术区。活动室一角是集体活动的地方。每个班大约15名儿童,由2位老师带领。
一般活动的日程是:9点左右入园,老师把孩子集合起来,讲几句话,然后就让孩子自由活动。对于儿童玩什么,怎么玩,都没有固定的要求。我们看到有的孩子在玩沙,有的孩子在玩水,有的孩子在玩积木,或者几个孩子在一起玩游戏,也有的孩子在画画。有的孩子很专心,只是玩一种玩具;有的孩子则到处乱窜,玩玩这个,又玩玩那个。老师从来不干涉。然后老师一声令下,到户外自由活动,那里有更大的沙坑,有滑梯,有爬竿。除了少数幼儿园设备精良外,大多数托儿中心和幼儿园的活动器材都很简陋,都是旧轮胎、旧钢管等做成的。有一个幼儿园室内的小凳子都是用旧纸筒做成的。这种室内室外活动大致持续一个半小时。然后老师把孩子们集合起来。孩子们会把所有玩具放到原来的位置上,然后集合到活动室的一角。那里铺着新地毯,孩子们光着脚或坐或躺在地毯上,听老师讲故事,或者由老师教大家唱歌。有一次知道我们要去参观,老师特地让孩子们从家里或者亲戚朋友家借来中国的画、扇子、灯笼等,老师就讲中国的故事。孩子们向我们提问:中国的小孩怎么玩耍的,等等。这种活动约15分钟。这是一天中老师与儿童集体活动的唯一时间。集体活动完了以后就是吃点心。大约在11点半钟,上午的活动结束。如果是半日制的,家长就会来接孩子回家;如果是全日制的,则中午有午休,下午也是自由活动。总之,没有见到像中国幼儿园那样上课的形式。
北美幼儿教育完全是自由主义的方式。但是他们说:他们也是有计划的,老师要为每个儿童制订计划。入园的时候儿童智力、体力发展的状况是怎样的,经过半年或一年以后,他的智力和体力是否有发展,状况又如何,要给家长一个交代。老师每天要把儿童的表现记录下来,要为不同的儿童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并引导他们去做。
(三)
在整个幼儿园活动中,我们看不到老师像我国幼儿园的老师那样上课、指挥着儿童,而是完全由儿童自由地、自主地活动。我们不大理解,于是问他们: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他们的回答是:老师是观察者、帮助者、设计者。
老师是观察者。老师每天要细致观察儿童,要把观察到的变化记录下来,和家长联系。例如看到有一个孩子星期一在幼儿园心情很烦躁,一忽儿玩水,一忽儿玩沙,老师就把这事记录下来,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老师就会和家长交换意见,孩子心情躁动是不是因为星期天玩得太累了,是不是睡眠不足,等等,分析原因,研究措施。每所托儿中心或幼儿园都有一块与家长联系的板,上面贴着老师给家长的留言,或者家长给老师的留言,互通情况,以便老师和家长都能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
老师是帮助者。老师不直接要求儿童这样做或那样做,也不包办代替,只是从旁帮助,让孩子觉得“我自己能完成”,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例如,儿童在画画,老师从来不去管他画得像不像,更不会去纠正他,有时只问他:“画的是什么?”儿童玩的时候,老师往往和儿童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帮助他、引导他,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老师是设计者。老师要为儿童设计学习的环境,还要为个别儿童设计特别的环境,让孩子们在设定的环境中成长。表面上看来儿童每天自由活动是无计划的,但是他们告诉我们:他们的环境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什么玩具放在什么地方,每天讲什么故事,唱什么歌,都是有计划的。他们认为,老师教育孩子不是靠说教,不是像小学高年级或者中学生那样讲课,而是靠设计一种学习环境,让儿童在这种环境中自主、自动地活动,从而受到教育。
“教师是观察者、帮助者、设计者”的一个核心的教育观念,就是“以儿童为中心”,与我国“教师是教育者、传授者、训导者”的“以教师为中心”决然不同。可见杜威的教育思想在北美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从幼儿教育来看,这种教育观念不是没有道理的。
参观银行街学院
1987年10月13日至15日,我们访问了位于纽约银行街的银行街学院。这是一所专门培养早期教育专家的学院,在世界上很有名气。创始人是米歇尔女士(Michell),是杜威的朋友。创办于1916年。开始是教育实验局,宗旨是开展儿童发展研究。1918年建立了一所实验幼儿园。20世纪30年代迁址银行街,一方面进行儿童发展研究,一方面开展早期教育教师的培训。1950年获得授予教育科学硕士学位的资格。
学院基本上在一座大楼里面。分两部分,一部分为研究生院,培养早期教育(幼儿园)的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博物馆工作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双语教学教师等。全校有400多名研究生,400多名进修生,没有本科生。另一部分是6个月婴儿至2岁儿童的托儿中心,3~13岁儿童的幼儿园和小学。
一座大楼基本上是这样分配的:最高层九层楼是体育馆。我们参观时看到有二十多个八九岁的儿童在自由玩滑橇、拉环等,三名教师照看着,但不干涉。陪同告诉我们,4~5岁儿童每周来一次,一小时;其他年级的学生每周来三次,每次45分钟。
八层楼是研究生学习的地方。当天正好有一个班在上课。我们旁听了他们的课。这堂课完全是一次讨论课。可能上一堂课老师曾布置作业,让学生去作某一个问题的调查。今天学生都分别讲调查的结果。老师指导大家讨论分析。学院的负责人拜尔斯(Byers)女士介绍:来上学的必须有学士学位,接收时不考试,但要面试,要写一份自传。教学主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经常与孩子联系。导师每周与学生讨论一次,每月个别辅导两次。一个导师一般负责6人,不得超过9人。平时不考试,主要是要完成作业(papers)。学费很昂贵,每年要一万多美元。
七层是计算机房,制作课件、教具的场所。老师可以在这里自己选择材料,制作各种教具和教材。
六层是图书馆,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儿童图书馆,供小学生使用;一部分供研究生用。
五层以下就是幼儿中心和小学了。走到五层以下就是另一番景象,那里生气勃勃,到处洋溢着童年的欢笑,走廊里贴满了各种画。例如,三层至四层的楼梯拐角画着学生的壁画,画的是垒球赛,因为去年(1986年)纽约州获得垒球全国冠军,所以学生就把它画在墙壁上。二层至三层之间学生画的是美国殖民时的情况,这是学习历史以后画的。五层走廊里还挂着一块布告板,上面写着“模拟法庭”,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做一名法官或律师应该做什么,怎样根据宪法处理问题。问题如:雇用人员进行药物检查合理不合理?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这当然是高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学校分三个班:低年级3~6岁,中年级6~10岁,高年级10~13岁。混合编班,不分年级。教学主张让学生用脑学习,用眼学习,用手学习。教师为他们设计理想的环境,由学生自己学习。教室里除了通常的黑板、课桌椅外,还有书架,放着一些学生喜爱的读物和各种教具;有一个集体角,放着老师的办公桌、电脑等。老师没有办公室,老师办公的地方就在教室里。所以老师和学生整天是在一起的。学生的课桌也很特别,是梯形的,可以随意组合成各种形状,便于同学间互相讨论。他们主张既有个人自由,又有集体活动。
拜尔斯女士介绍,注重集体活动是这个学院的特色。她说,每个人对小组集体的贡献实际上就是对每个人自己的贡献,因此重视集体学习。她说,这个学院没有在社会上竞争的想法,不把学生分成等级。
我们在小学观察了半天。我在4~5岁的班,老师只让我坐在一边观察,不让我来回走动,也不许我和学生说话,怕我们扰乱了他们的计划和正常的活动。可见他们的自由学习也是有计划的。我们看到,一个上午孩子都是自由活动,有的在剪贴,有的在画画,有的在锯木条。老师在旁边观察,有时帮孩子们描一描,帮孩子把木条在台钳上钳紧。
学费是昂贵的,幼儿园每学年的学费5500美元,小学6500美元。到这个学校来上学的都是有钱人的孩子。放学的时候,家长来接孩子,刚巧遇到一位中国妈妈。我问她这个学校好不好。她说很好,就是学费贵一些。
附设的托儿中心又叫家庭教育中心。招收附近的婴儿,从6个月开始即可入托。时间是灵活的,完全根据家长的要求,每天家长把要求写在纸条上,老师就按照家长的要求做。吃的东西也是家长准备的。孩子很自由,想睡就睡,想吃就吃。环境也和家里一样,家里有什么,中心也就有什么。每个教师带三名孩子。新来的孩子头一个星期每天只待上一小时,由父母陪着,以后逐渐增加时间。教师要像父母一样对待孩子。而这里的教师都是有学位的,领头的都有硕士学位。学费当然也是很昂贵的,每月要700美元。
这个家庭教育中心表面上看来就是帮助家长带孩子,是一般保姆干的活。但这里的教师都有学位,他们是营造一种家庭环境,研究儿童在家庭环境中的发展。他们要经常和家长讨论儿童的教育问题,给家长以帮助,但是并不是强加于家长。教育中特别强调因材施教,不是统一要求,让学生在老师设计的环境中自由发展。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北美早期教育完全是一种自由主义教育。不能说他们没有计划,只能说计划是柔性的,而且是隐性的。活动是自由的,但儿童的发展的背后似乎也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指挥着。
参观银行街学院还有一点感想。银行街学院在美国是一所很小的大学,但办得很有特色,在世界上都很有声誉。而在我国,好像小学校就办不出名气来,非要办得越大越好,层次越高越好。这种求大求高的思想恐怕与我国大一统的思想传统不无关系。我希望我国的学校少一点攀比,多一点实事求是,真正办出一些特色来。
美国要重建教育
1991年4月,我再一次访问美国,考察了五所大学、一所社区学院、两所中学。我们访问期间,美国刚刚结束了“教育周”(4月13~19日)的活动。在这期间,时任总统老布什发布《美国教育2000年计划》,发表了演说,各地开展了奖励教师的活动。全国上下似乎都在议论教育。加州州立大学弗雷斯诺分校的校长助理告诉我们,美国科技的领先地位正在受到威胁,原因是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太差。他说,美国中学生的学习时间比别的国家都短,约有25%的中学生不能毕业。这次美国教育改革是要重建教育。近些年来全国各州通过了七百多项法律来提高教育质量。采取的措施有:延长学期的时间;要求学生必须做家庭作业;学习期间要进行三四次考试,主要在四年级、八年级和十二年级进行;大学入学标准要提高;教师要组成教学小组(TeachTeams);要求教师、家长、企业家都来参与学校管理等。但他们认为,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都不大。因此,要重建教育,关键在于校长。在教育界广泛取得一致的意见是:校长、教师、学生都要参与教育。
美国很重视师范教育。在我们参观的几所大学中,教育学院都是大学中最大的最重要的学院。教育学院的设置与我国师范学院的设置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专业设置不像我们分得那样细。教育学院内主要设有早期教育系、初等教育系、特殊教育系、中学教育系、心理学系、体育教育系、科技工程教育系等。
美国中小学教育总体上讲水平较低,课程无统一要求。有一次我到一所中学去,问校长,学校课程有没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回答说都没有,也拿不出课程表来。因为全校课程开有一百多门,每门课都由教师自己设计。但是在教学中他们十分重视启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我们参观了几所学校上课的情况,几乎没有看到老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的现象,都是老师和学生在热烈讨论或争论某个问题。学校一般很重视对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指导。这次教育周奖励优秀教师的活动,据他们介绍,所谓优秀教师,不仅要看他的课堂教学,更主要的要看他在课外为学生所做的事。
据他们介绍,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曾开展一种叫作“有效教育学校”的运动,指定一些学校进行教育改革,在课程设置、课外活动、教师的教育态度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各校进行比较,把各校的长处集中起来进行推广。概括起来,有效教育学校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一个坚强的学校领导;二是与社会有密切的联系;三是教师都能开动脑筋,不断改进教学。
我们发现,美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意识的教育。我们一下飞机就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马路边上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鲜黄的花。陪同告诉我们,这是民众支持海湾战争的表示。据说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为了表示支持,挂出了黄花或黄的旗子,这种传统流传至今。我们在内布拉斯加和爱荷华州都参观了那里的议会大楼,两次都遇到许多中小学生在那里参观。议会大楼布置得像博物馆,陈列着这个州发展的历史图片、油画和名人雕像。内布拉斯加州议会大厅屋顶上就有三幅油画,反映该州一百多年以前开发时的情景,爱荷华州的议会大厅里陈列着南北战争时期的军旗等展览品。议会大楼里设有导游,免费向中小学生讲解。我们到爱荷华州议会大楼时正值该州议会开会,群众可以旁听。我们旁听了他们的辩论。有一个中学生参观团也旁听了议会的辩论。我们参观中学时,发现老师在给学生讲海湾战争。凡此种种,使我们感到美国教育很重视国家意识的教育。
美国人对国旗,既尊重又不尊重。美国学校到处挂满国旗。校长室中必有国旗,每个教室里必挂国旗。美国到中国来的留学生,宿舍里总贴有美国国旗,有的贴在宿舍的房门上。他们的T恤衫上、裤衩上都可以印上国旗。华盛顿纪念塔的电梯门口地上也嵌着国旗图案,被众多游人踩在脚底下。这在中国是绝对不允许的,但在美国却无所谓。不看得那么神圣,但却使你感到美国处处都在,起着强烈的国家意识的教育作用。
我们和美国教授们谈到青年们的风尚。据他们讲,近些年来青年们趋向于保守。他们称之为“回归现象”。他们说,20世纪60年代青年人没有理想,不关心未来,提倡性解放;近些年来,青年比较关心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关心未来的命运。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回答说,也许就像中国哲学中讲的“物极必反”吧,有些事情走过了头,总会返回来的。我想这恐怕与当时的形势有关。60年代社会动**,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又发动越南战争,种族歧视严重,使得青年人无法安心学习。8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复苏,社会趋于安定,社会舆论呼唤道德的回归,影响到新的一代青年。进入90年代,大家都在思考如何迎接21世纪。格洛德大学学习中心就挂着一条大标语,上面写着:“2000年和将来,格洛德将是什么样子?”
[1]本部分原载《为孩子们呼喊》,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1988,此处根据1997年10月至11月,对加拿大、美国六个城市的访问见闻,做了修改补充。
[2]原载《明日教育论坛》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