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具体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如此操作:
首先,体察自己的情绪,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我此时此刻的情绪状态如何?”例如,当你因为学生上课说话而对他冷语相向时,问问自己:“我的情绪是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现在有什么感觉?”如果你体察到自己很生气,这种体察和反思可以对自己接下来的教学行为调节奠定基础。
其次,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在上面的例子中,教师可以婉转地告诉这名学生:“这个内容比较难以理解,你上课没有好好听讲,我担心你不懂。”教师尝试把“我好担心”的感觉传达给他,让他体察到他在课堂上说话的行为带给教师怎样的感受。
第三,以合宜的方式疏解情绪。疏解情绪的方法有很多,有些人会痛哭一场,有些人找好友倾诉,有些人去逛街、听音乐、散步等等。目的在于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方式和时空,给自己一个理清想法或信念的机会,让自己更有能力去面对未来[26]。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摘录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27]
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
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3。教学形象中的伦理
(1)着装规范
教学着装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穿着的服装及所佩戴的饰物,教学着装直接体现着教师所在学校的形象及教师个体的个人尊严。具体而言,教师的教学着装规范主要依据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身体条件为依据。例如,对于身材较矮的教师,衣着选择适宜简洁明快、上下色泽一致,或上浅下深,以便把身材衬托得高一些;再如,对于颈部较细长的教师,衣着选择适宜V形领口类,以便使颈部的长度在视觉上有所延伸。
二是以年龄特征为依据,教师的着装选择应该与自己的年龄相符。青年教师在着装时应朝气蓬勃,充满活力,适宜活泼明快的服饰选择,当然,也要注意避免在学生面前穿着奇装异服。而年长的教师则应该通过服饰的选择衬托自己德高望重、沉稳通达之内涵,适宜稳重大方类的服饰选择。
三是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首先是与社会大环境相协调,社会在发展,着装服饰的标准也在与时俱进,教师不可一味地、古板地拘泥于自己的天地之中,与外世隔绝;其次是与学校环境、课堂环境相协调。在课堂教学时,应端正整齐,在劳动、活动时应简便轻盈。
四是考虑教育对象的特征。学生具有明显的向师性,低龄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教师的服饰衣着具有一定的榜样示范性。实践证明,教师衣着服饰的颜色、做工、款式都足以影响学生的态度、注意力和行为方式,学生们往往对着装整齐大方得体的教师特别有好感,这些教师的威信及影响力随之得到加强。对于较高年龄段的学生,教师在着装时则朴素、整洁、端庄,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成熟的着装行为,并使他们受到思想情操方面的启迪[28]。
(2)仪容规范[29]
首先是面部礼仪规范。第一,面部干净。教师应该保持面部清洁卫生,无灰尘、无泥垢、无汗渍、无分泌物,无其他一切被人们视为不洁之物的杂质。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忌讳蓬头垢面、体味厚重。第二,口腔清洁。教师吃的是“开口饭”,教师大部分时间是在与学生、同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如果张口说话时露出满嘴黄牙,同时喷出刺鼻的大蒜、大葱或烟草等异味,必将令人生厌。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重自己的口腔卫生,经常刷牙,保持口气清新,牙齿洁白。第三,神态和蔼,端庄自然,大方得体。虽然容貌不能更改,但是神态、表情却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位教师的内在素养。端庄、自然、大方、和蔼的面容使学生或同事看上去“面善”,应忌讳神态猥琐,缺乏风度。
其次是头部礼仪规范。第一,干净整洁。教师应该保持自己的头发清洁、卫生,没有头屑,没有异味,忌讳蓬松凌乱,不修边幅。第二,发型适度。教师职业忌讳怪异的发型,教师职业的育人特性决定了教师的发型不能够像电影明星或体育明星一样。具体而言,男教师的头发长度以6厘米左右为宜,前面不超过额头,后面不超过衣领,两侧不遮挡耳朵。女教师发型的限制相对宽松一些,但不宜怪异新潮、过分夸张、过于花哨。
(3)举止规范
教学举止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动作、活动,以及身体各部分在其过程中所呈现的姿态,教学举止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风度与气质。对于教师而言,遵守举止礼仪规范,即要求其举止合乎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其关键在于举止文明、优雅、有度。所谓举止文明,是要求教师举止自然、大方、高雅而不粗俗,以表现出良好的个人文化修养。所谓举止优雅,是要求教师举止规范美观,得体适度,不卑不亢,风度翩翩。所谓举止有度,是要求教师举止适当、适时、适宜,能够配合相关的场合,符合常规[30]。
4。教学语言伦理
(1)教学口头语言规范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基本上要与学生进行口头交流,教师的教学口头语言应注意如下规范。
一是口齿清晰。口齿清晰,能够通过教学语言清晰而准确地传达教学内容及教育思想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其基本要求包括:其一,发音准确,口齿清晰,让学生能够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其二,易懂活泼,生动形象。即使是讲授枯燥无味、深奥难懂的数学定理,也尽可能采用浅显易懂的口语表达出来,深入浅出,尽量清晰明了。其三,简明扼要,不要拖泥带水,应该重点突出,语意明确。
二是语言标准。语言不标准,就会产生学生理解的误区,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在许多情况下还可能闹笑话。其基本要求包括:其一,讲普通话。普通话是各科教学的规定教学用语,是我国法定的现代汉语的标准语言,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时应统一采用普通话。其二,发音正确。一方面,教师在口语表达时不能念白字。另一方面,注意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基本声调的区别,注意前鼻音与后鼻音、前舌音与后舌音的区别。
三是语调柔和。语调指的是教师进行授课时的具体腔调,体现为讲话时的语音高低、轻重、快慢的具体配置,而且,教师应该做到音量适中,快慢有度。
四是语气谦恭。教师进行教学时,教学语言应避免居高临下训话式的傲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否定等句式要运用恰当,不能矫揉造作,给学生以不真诚之感。具体要求:忌语气急躁、激动,不耐烦(如“快点儿,我还有别的事”)、忌语气生硬、粗暴、勉强(如“少废话”)、忌语气轻狂、歧视、怠慢(如“知道吗,你”)。
2003年6月,重庆市渝中区教师向全市广大教师发出倡议:要规范教师用语,使教师用语文明、人性和艺术化。同时,推出教师不能使用的十条禁语。这十条禁语具体如下:
(1)你为什么这么没用?
(2)你简直无药可救。
(3)你再这么调皮,我就要请家长。
(5)你再不努力学习,就考不上好中学(大学),将来就没什么出息。
(6)你这样总是全班最后一名(或者倒数几名),对得起你的父母吗?
(7)全班同学不要像他(她)那样。
(8)某某同学是我们班最好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