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比较教育学概念 > 回顾与展望102(第2页)

回顾与展望102(第2页)

教育民主化成为世界教育的主要趋势,教育民主化的核心是教育平等。教育是人的一种基本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是从捍卫人的基本受教育权利的角度提出了“全民教育”的思想。为了实现教育平等,各国都制订了照顾弱势群体的计划,如21世纪初,美国出台的《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的第一条,就是要求提高弱势群体儿童(贫困地区学校的儿童、英语不好的儿童、移民儿童、残疾儿童、印第安儿童、被忽视和违法儿童,以及在阅读方面需要帮助的儿童)的学业成就,缩小学生之间的学业差距。此外,比较典型的还有美国的“开端计划”、法国的“教育优先发展区”等。我国最新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也提出,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今后教育的两大重点。实现教育公平,首先就是要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不让一个学生因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信仰、家庭经济状况而失学。

二、教育终身化

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思想也得到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1998年,英国工党政府发表了《打开通向学习型社会之门》(OpeningDoorstSociety),认为学习型社会是一个“所有个体作为文明的、繁荣、充满爱心的社区积极公民均能实现自身潜力的社会”[36]。2005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世界教育报告《迈向知识型社会》(TowardsKies)中就提出:“教育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已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20世纪,在国际社会的反复呼吁下,我们制定了大量的法规和标准,以保障人的基本教育权。然而,过去数十年的发展要求我们重新看待整个教育的社会、政治和哲学内涵,知识型社会正在逐渐形成。”[37]事实上,学习化社会绝不只是一个信息社会,学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一个模式。[38]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2008—2013年中期发展战略》(2008—2013Medium-TermStrategy)将“达成优质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作为未来五年发展的第一目标。[39]201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6届大会教育委员会通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年)》修订文本[40],特别凸显了终身教育的重要性。按照2011年版分类的界定,受教育程度是指个人已经完成的最高教育等级,而国家承认的教育资格证书是划分受教育程度的重要依据。其主要有三种类型:成功完成一个阶段的教育课程而取得的正规教育资格证书;成功完成一个教育课程的某个阶段而取得的中间资格证书;通过非正规教育或以非正式学习方式获得国家承认的相当于正规教育的资格证书。2011年版分类允许以非正规或非正式学习途径获得的相当于正规教育的资格证书作为衡量受教育程度的依据,反映出世界各国在推进终身学习的过程中日益重视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三、教育信息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个人电脑的普及,以及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时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为远程教育、终身教育、个别学习提供了条件,而且悄然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了师生关系,改变了教育组织形式,甚至引发了教育思想的变革。毫不夸张地说,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整个教育体系和教育过程。

四、教育国际化

随着现代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学生与教师的流动、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海外校区的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的搭建等,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机构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基本策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1975—2008年,包括经合组织及其伙伴国家在内的全世界的留学生数量增长速度非常快,从1975年的80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330万人,绝对数增长了250万人。[41]各国政府在积极吸纳国际留学生的同时,也纷纷鼓励本国学生跨境学习。以美国为例,2007年美国高等学府中国际学生的比重为3。24%,对于耶鲁大学、杜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这样的研究型大学而言,国际学生的比重更大,分别为17。7%、13。6%和9。3%。而美国出境学习的学生比重也从1995—1996年的0。6%上升至2005—2006年的1。5%。[42]2008年7月,日本文部科学省联合外务省、法务省、厚生劳动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制订了“留学生30万人计划”,计划到2020年,在日本学习的留学生人数增加到30万人,以此作为日本加强国际化、提高国际地位的重要政策之一。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扩大留学生规模。2008年有出国留学生17。98万人,1978—2008年累计达到139。15万人。每年也有很多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2008年,我国接收外国留学生7。1万人。计划到2020年,来华留学生达到50万人。[43]

区域性的合作项目也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如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和“伊拉斯谟世界计划”。“博洛尼亚进程”毫无疑问是迄今为止最宏大的教育国际化计划。该计划宣称在2010年前建立一个欧洲高等教育自由区(EuropeaionArea,EHEA),该自由区的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高质量的课程,同时实现学历互认。当然,“博洛尼亚进程”的实现需要其他很多项目的支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项目就是“伊拉斯谟世界计划”。“伊拉斯谟世界计划”主要提供在三个欧洲国家学习硕士课程的机会,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毕业生和学者提供奖学金,通过与第三世界国家高校建立伙伴关系来鼓励欧洲向全世界敞开大门。目前已有90%的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参与了该项目。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也参与了该项目,成为国内首家以“全员合作伙伴(full-partner)”身份参与“伊拉斯谟世界计划”的单位。

五、教育优质化

各国政府在关注教育公平的同时,也普遍重视提高教育质量。2009年,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积极地推行“教育新政”,借助《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向教育领域投入了1000多亿美元,全面提高美国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质量。此外,奥巴马政府还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要建设21世纪的教室,为更多的教室配备计算机等设备,加强对教师的技术培训,让新技术在美国中小学充分发挥作用,帮助学校在课程中融合更多的技术元素,让所有孩子都有机会使用互联网。2008年,英国政府也成立了国家卓越教育委员会,提出要建立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以确保英国的国际竞争力。2010年5月11日,英国新上台的联合政府将实现社会公平摆在政策的核心地位,并增加一笔总额达70亿英镑的“公平津贴”,针对2~20岁的儿童和青年,旨在使最贫困的儿童获得更好的生活。2007年,陆克文竞选澳大利亚总统时,将“教育革命”作为一条重要的政治纲领,提出改善公共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德国大学为了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为中学毕业生设置“预备学年”,参与社会实践,使其选择专业和学习更有目的性。日本也重提“间隔年”,和德国大学一样,强调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体验,以提高学习质量。

总之,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愈加激烈。教育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追求自身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石。不断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1]本文原为《比较教育》第五版第十章,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6~7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日本文部省调查局:《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吉林师大外研所日本教育研究室译,1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8。

[4]逸帆:《战后三十年美国高校学生增长情况的初步分析》,载《外国教育动态》,1980(6)。

[5][美]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邵瑞珍、张渭城等译,2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6][美]戴维·萨维奇:《我们学校中科学水平差距日益增大》,载《华盛顿邮报》,1981-05-31。

[7][日]天野郁夫:《教育的国际动向》,司荫贞译,载《外国教育动态》,1980(2)。

[8]顾明远:《新的科技革命和教育的现代化》,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5)。

[9]刘苏雨:《现代科技革命影响世界格局变动》,载《中国科技信息》,2005(6)。

[10]顾明远:《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载《外国教育动态》,1981(1)。

[11]许平:《“60年代”解读——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的历史定位》,载《历史教学》,2003(3)。

[12]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7~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3][法]保罗·朗格让:《终身教育导论》,滕星等译,21~32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4][法]保罗·朗格让:《终身教育导论》,滕星等译,45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5][法]保罗·朗格让:《终身教育导论》,滕星等译,46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6][法]保罗·朗格让:《终身教育导论》,滕星等译,6~7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