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对比较教育学的贡献 > 回顾与展望1(第1页)

回顾与展望1(第1页)

回顾与展望[1]

前面各章介绍了各国的教育制度,并对各类教育进行了分析比较。从这些比较中可以总结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共同特点和规律。这一章,我们就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教育的发展做一个概要的综述,并对今后的发展做一点展望。

纵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节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的大发展与大改革

一、发展和改革的社会根源

众所周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世界各国教育大发展和大改革的时期。这种发展与改革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来,特别是占世界人口约14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许多过去被帝国主义霸占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纷纷宣告独立,建立起独立的民族民主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民主运动高涨,人民大众要求政治民主化、教育民主化,要求各阶层人民都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一切无不影响到各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正如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的序言中所说的:“过去人们把一切事物都视为万能的主宰按照事物的自然秩序所作的安排,因而甘愿忍受一切痛苦。现在不然,单就经济、福利与生活水平而言,人们已不再甘心于把人分成不同的阶级而使自己居于不平等的地位;也不再甘心忍受那种使整个民族受苦的挫折。他们也不再听任教育居于不发达的状态,特别当他们开始相信普及教育是促进经济‘起飞’和收复失地的绝对武器时,尤其如此。”[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主运动的潮流不可阻挡,政治的民主化导致教育的民主化。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生的人口正好在20世纪60年代到了上中学和大学的年龄,所以导致20世纪60年代各国教育大发展。

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方面,几个先进工业国如德国、日本、法国的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另一方面,在战争中因军事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以核子、电子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就开始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国际竞争由热战转为冷战,转入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力量的较量。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人力资源的开发”被作为高速度发展经济的条件在20世纪60年代提了出来。正如日本文部省调查局在它的报告书中所说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学的创见、技术的熟练、生产者的才能等重要因素,对于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亚于增加物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数量。”[3]大力开发人的能力,是促进将来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人的能力的开发,则依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学校教育的内容远远落后于现状。许多科学家认为,中小学教育的内容陈旧落后,至少只反映了19世纪末期的科学成就。美国A。V。贝兹在《世界科学教育的革新》一文中说:教科书不再代表科学界的观点了……教师仍然把科学知识作为一成不变的东西灌输给学生,实验室物资也比较缺乏,教师还大大依赖使用粉笔和黑板进行讲课的教学方式,而很少利用新的视听辅助教学工具。这种状况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他们竭力主张改革中等教育,而且许多人成为20世纪60年代新教材的编写者。

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总量的急剧增加,使得一个人不能以学校毕业作为学习的终结,而是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教育家们不仅关心教给学生什么,而且关心什么时候教,怎样教。脑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为新的教育理论提供了科学的根据。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等群众性媒介的普及,学校已经不是接受知识的唯一场所。这都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改革。

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主要表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等教育的普及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教育发展最快的年代。在60年代初,中学普及率除美国和苏联超过90%以外,其他工业化国家也只达到60%~70%。法国最低,只到46%,但是到70年代后期,各工业化国家都超过了80%。

在这个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得特别快。在20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的入学率除美国和苏联外,都没有超过同龄人的10%,但到70年代初几乎都超过了20%。以发展速度最快的美国来说,1946—1950年平均年增长率为2。83%,50年代为4。73%,60年代为8。27%。增长的高峰有三次,第一次是1947年,比上年增长12。5%,原因是大批退伍军人复学;第二次是1956年,比上年增长10%;第三次是1964年和1965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0。1%和11。6%。[4]70年代初开始,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势头减缓。这固然有战后人口增长而出现的学龄人数的高峰期已经过去的原因,更重要的是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反映到教育上。从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可以看出,经济发展速度快的时候,高等教育发展就快;经济发展速度慢下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就停滞不前,甚至还会下降。同时,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数量,满足了经济部门的需要以后,发展的速度就会停滞。

(二)教育内部结构的变化

各国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和现代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上的广泛应用,不仅需要高级技术人才,而且需要各级各类的技术人员。为人民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兴起,更需要各种具有一定技术和知识的人员。这就促进了教育内部结构的改革。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等教育还没有普及,初中毕业生少数升学,多数就业。学生的职业分化很早,在初中就分流,大部分学生接受职业训练,而高中的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毕业生。随着中等教育的日趋普及,学生的职业分化推迟到高中阶段。高中的结构变得多样化了,它要担负向高等学校输送新生和为社会培养劳动力的双重任务。为了完成这个双重任务,各国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把高中分成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两个系统;另一种是在普通中学加强职业训练。西欧国家有双轨制的传统,中学阶段就分为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战后在各个阶层争取民主、平等斗争的压力下,国家逐渐取消中学教育阶段的多种学校体制,采取综合中学的体制。例如,英国1964年工党执政后,开始将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合并为综合中学;法国从1964年起实行统一初中教育课程的综合中学。但是这些改革并没有改变其分科的实质,英国的综合中学内部仍然分为文法科、技术科和现代科。法国在高中一年后就开始分组,到毕业班分成八个组,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普通教育的性质,变成相应专业的预备班了。除了综合中学以外,各国还有职业中学的体系。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中,高中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以及把这两者合在一个学校内的综合中学,此外,还有职业性更强的称谓的各种学校。

高等教育的结构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等教育的普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主要是大学和学院,学制一般较长,水平基本相似,现在出现了培养各种专业和半专业人才的短期高等学校,使得高等教育的结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具体的变化,已在前面各章中谈到,这里不再赘述。

(三)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各国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这是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改革的内容主要是使教育内容现代化。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触发了这次改革运动。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增加教育拨款,重点改进各级学校的数学、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即所谓“新三艺”;充实各级学校理科实验设备;选拔、鼓励有才能的学生升入大学。为使教育内容现代化,美国组织大批科学家和教育家编写中小学理科的新教材,把现代科技成果充实到教材中去。苏联从1964年开始,用了10年时间对普通学校的教育内容,特别是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课程进行改革,编写了新的教学大纲和103种教科书。课程改革的浪潮波及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世界各国。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教学现代化运动的势头有所减弱,人们对新教材开始有了批评意见。他们认为新教材太深太难,只适用于少数有才能的学生,脱离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也不适应。有人主张编一套有弹性的教材,适应不同才能的学生。但是,尽管对新教材有许多责难,教育改革运动还是在向前发展,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是大势所趋。

在实现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是教育的重要趋向。许多人认为,狭窄的专业训练不能适应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只有掌握宽厚的知识和坚实的理论才能适应这种变化。因此,各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加强了通识课和基础课的教学。

(四)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知识爆炸”,使得学校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学生学习的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把人类积累起来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那么,如何使学生跟上科技发展的形势呢?除了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以外,还要发展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智力,使学生学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新的知识。几十年来,生理学、心理学对人脑功能的研究,为发展学生的能力提供了理论根据。在教学理论上主张发展能力的教育家,比较有影响的有苏联的赞科夫和美国的布鲁纳。

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1901—1977),在1957年开始进行“教育与发展的关系”的大规模和长时间实验,1964年在第一阶段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并公布了“小学教学新体系”的主张。他提出,教学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以最高的效率推动学生的“一般发展”。他认为,学生的潜力很大,传统的教学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因而是低效率的。他提出了“在高难度上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和“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等,并用实验证明,小学四年的课程可以在三年内学完。赞科夫的教学新体系和教学原则曾经引起了苏联教育界一场激烈争论,意见虽有不同,但它促进了教学理论的发展。

在西方,布鲁纳(J。S。Bruner)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曾经一度流行。在1960年出版的《教育过程》一书中,他指出:“我们也许可以把追求优异成绩作为教育的一般目标,但是,应该弄清楚追求优异成绩这个说法指的是什么意思。它在这里指的是,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也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5]他在书中阐述了课程改革的中心思想,他认为,学习任何学科,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并且要使学生掌握研究该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他还认为,任何学科的基础知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布鲁纳提倡广泛使用“发现法”,要求学生像数学家那样思考数学,像史学家那样思考历史,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亲自去“发现”应得出的结论。布鲁纳的教育思想对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在发展能力的思想指导下,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学实际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改变了过去“教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的局面,而且主张从实际生活中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教师提供材料,指导学生思考,学生共同讨论、探索,得出应有的结论。西方国家流行所谓“讨论法”,苏联教学法专家达尼洛夫等提出了“课题教学法”。

(五)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

现代生产需要具有一定技术的工人和各种职业人员,再加上中等教育的普及,教育如何为青年就业做准备的问题就凸显出来,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并建立起了职业技术教育的体系,这在第六章里已经详细地谈到了。

职业技术教育既在学校进行,也在工厂企业进行。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造成了职业的变动和工人的流动,因此,经过一次职业训练已经不能保证终身的职业。这就迫使人们不断学习和重新接受训练,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于是出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潮。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