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比较教育学朱利安 > 世界教育发展的启示1(第2页)

世界教育发展的启示1(第2页)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也都加强了高等学校与工业企业的联系。特别是新兴工业企业,积极利用高等学校的智力优势,签订各种合同,研究新的技术和产品,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在中等教育方面,“普通教育的职业化,职业教育的普通化”成为当前发展的主要趋势。所谓普通教育的职业化,是指随着中等教育的普及,普通中学已经不能只为升学做准备,也要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准备,这就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内容;所谓职业教育的普通化,是指新的技术革命对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文化要求,职业学校要提高普通教育的水平。近年来,苏联教育改革的最突出的目的就在于此。它要求在扩大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把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提高到普通高中的水平;在普通高中加强职业训练,使毕业生有就业的思想和技能准备。职业教育逐渐向中学延伸,以提高职业技术人员的文化素质,也是一种发展趋势。

第三,新兴学科的出现,要求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20世纪60年代,中小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一次大改革,使它现代化了。但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又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有的科学家认为,中小学的教材应该每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一方面,要把新的科学成果不断充实到教材中去;另一方面,强调精选教材内容,学好基础知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近几年来产生了一种电脑热,许多国家开始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1983年,美国85%的高中、77%的初中拥有一台或数台微型电脑,约有30%的学校使用电脑进行教学。英国为了普及微电子教育,全国5500所中学已全部配备了一台或数台微型电脑,小学也有一半以上拥有微型电脑。苏联也在急起直追,自1985年9月新学年开始,即对中学高年级学生实施计算机教育计划。

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他们既要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又要有比较高深的专业知识。因此,高等学校的系科结构和专业结构也要相应地变化。总的趋势是:高等学校的本科生教学日益趋向于基础理论的教学,把专业教学推迟到研究生阶段;设置综合化的课程和跨学科的专业等。

第四,这次新的改革普遍重视道德、文化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西方精神生活方面的堕落和青少年犯罪率的增加,使得许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变坏,呼吁学校加强道德教育。有些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决定的,资本主义教育无法解决。尽管如此,道德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教育会议的重要议题。许多国家都在中小学增设道德课和公民课,研究制定学生伦理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规范。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于1986年1月发表的《审议经过概要之三》,提出改善普通教育的着眼点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应当包括品德、情操在内,使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第五,普遍重视师资质量和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世界各国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都遇到师资问题。许多新教材不仅学生不适应,教师也不适应。应该说,更主要的是教师不适应,不能把这些新的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美国针对中等教育质量下降问题,在全国展开了一场大辩论。许多学者指出,教育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是教师质量下降,当前教育改革必须从提高教师的质量入手。为此,美国采取了一些措施:①严格教师的选拔和招聘制度。②加强对教师的在职训练。③对愿意当教师的大学生给予优惠贷款,吸引有才华的学生从事教师工作。④设立优秀教师奖。

可以看出,这次教育改革比以往历次改革都更全面、更深刻。哪个国家采取的改革措施确当,行动果断,就会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动权,就会增强自己在科技领域内的竞争能力;反之,就将被科学技术的进步抛在时代的后面。

二、世界教育发展历程的启示

从战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一)不断提高对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战略地位的认识

纵观战后40多年来世界教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它对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模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同时,经济发展又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我们不能离开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孤立地考虑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反过来,教育的发展又促进经济的发展。当代各国经济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在新的技术革命条件下,没有科学技术的参加,没有经过教育训练的各种专业人才,现代化生产就不能进行。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国家不仅注意发展教育的规模,而且特别注意提高普及教育的程度(延长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改革教育的内容,使之不仅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而且在一些方面要走在经济的前面,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准备,创造条件。当代教育的任务不仅是把科学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而且要创造新的科学知识。当代许多新的科学发现和新的技术发明是在学校的实验中首先创造出来的,高等学校已经成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发达国家的许多新兴工业是围绕着学校建立起来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正在蓬勃发展,它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我们要想在经济上赶上发达国家,实现我们的伟大理想,就一定要看到教育的重要性,要有发展和改革教育的紧迫感,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

(二)大力普及和加强基础教育

发展教育从哪一个层次入手,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技术改造和发展经济起了巨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吸取他们的经验,在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十分注意加强基础教育。在这方面,战后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许多新独立的民族民主国家,为了巩固政治上的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急需各种干部,因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但对基础教育不够重视,结果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速度,造成部分科技人员失业、知识外流和人才浪费。《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我国在20世纪末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是十分英明、果断的决策。基础教育关系到我国民族的素质,关系到劳动者的质量,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必须花大力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决定,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

(三)改变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认真研究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改变一切与新的技术革命的发展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旧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我认为,新的技术革命正在从以下几方面影响着教育。

第一,新的技术革命引起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发达国家中第一产业的工人已经减少到最低数,第二产业工人的比重在下降,第三产业的工人和企业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我国的现状正相反,第一产业的农民还占劳动力的大多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仅占总数的12%左右。这种情况正在并将继续发生变化。教育要适应这种形势的变化,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克服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传统观念。世界各国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不断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普通文化教育水平,这是值得我国充分注意的。我们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时候,要防止学生过早地专门化。因为技术进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很快,过早地专门化会增加劳动变换和重新培训的困难。同时要注意在普通中学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参加经济建设的思想和劳动技能。

第二,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新的科学技术领域的开辟,必然影响到学校的教育内容。我们要继续改革教育内容,使它既反映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又符合各年龄阶段学生的认识能力。要开设一些新的课程,如计算机应用、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等。但要吸取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发展中的教训,不能削弱基础课程。只有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的新变化,特别是提高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基础课的质量。要改变陈腐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教学改革要从实效出发,不能片面地加重教学内容。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该适当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才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和主动,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新的信息传递手段和认识工具的出现将改变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现在因为教育经费短缺,还不可能大规模地使用教学机器和各种先进仪器设备,但有条件的学校要逐步改变几百年来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方法,逐步创造现代化条件,在积极筹划添置仪器设备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制作软件。要由教育部门有计划地筹建教学软件发行公司,为学校提供各科教学的软件。

第四,由生产的现代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所引起的思想意识上的变化,需要学校加强思想工作,并改进思想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现在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当然,资本主义国家是从他们的利益出发的,是教育学生首先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好公民,不扰乱资本主义的秩序,但也可以看出,加强道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提高学生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许多现实问题,这种变化也同时影响着人们的各种价值观念;再加上实行对外开放,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使学校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质量

重视教育首先要重视教师。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世界观的形成,无一不同教师的水平和努力有关。世界各国都把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业务质量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条件。我国目前教师队伍的质量是个严重问题。如果说教育工作有什么突破口的话,那么改变中小学师资队伍的现状就是突破口。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好解决。要改变师资队伍的现状,一方面要靠师范院校培养新的合格教师;另一方面,要使现有教师经过培训都达到合格。这个任务比培养新教师还艰巨。因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师范教育,坚决纠正歧视师范教育,把中等师范学校看作低于普通高中、师范院校低于综合性大学的陈腐思想。由于师范院校的经费历来都比综合性大学少,师范院校的设备条件比综合性大学差,使一些师范院校不安心于所谓“师范性”。师范性应是示范性、先进性,今后要在教育经费增长的条件下优先增长师范教育的经费,以便更新设备条件;优先保证师范院校的基本建设,使它发挥潜力,多招新生,补充现在师资队伍的缺额。只有把师范教育办好了,才能吸引有学识的学者到师范院校任教,吸引优秀青年上师范,彻底改变轻视教师的思想。

[1]原载《红旗》,1987年第13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