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还应包括为不同的群体和个人施以适合他们特点的教育。如果要求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接受同等难度的教育,对农村孩子来讲就不太公平;如果一个孩子对艺术有天赋才能,而且有兴趣,而你硬要他学科学,这对他也是最大的不公平。因此,正如《教育规划纲要》中所提出的,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因此在实施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的时候,在照顾到大多数人的时候,还要照顾到两头的少数人,一部分是有天赋才能的学生,一部分是弱势群体。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公平。
第二,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终身教育在20世纪形成最重要的思潮,也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特征。终身教育的思想产生于20世纪初,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生产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促使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种变革而产生的。终身教育强**育应该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主张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终身教育不是只搞一个独立的系统,而是把一切教育都纳入终身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50年来终身教育已经从理想走向现实,各国都在建设终身教育制度,终身教育也逐渐走向社会全体成员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开始出现的时候,主要与成人教育、职业培训联系在一起。后来逐渐扩展到所有教育,而且逐渐向终身学习的概念转化。终身学习已经不限于人们为了谋生的需要,而是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文明社会的生活方式。《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我的理解是,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以学习求发展的社会,就是创新的社会,就是全民素质高水平的社会,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国家要发展,首先必须学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形成的基础。
所谓教育的全时空性,是指教育已经不限于学校,也没有年龄的限制,而是全民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特别是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因此,教育现代化需要有全时空的大教育观视野,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统一起来,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大工业生产与手工业生产不同,它必须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因而要求教育为它创新技术和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知识经济尤其如此。因此,现代教育只有打开大门,与企业和社会各种团体相联系,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教育自身也才能得到发展。
尤其是高等学校,固守过去的学术象牙之塔已经不可能了。工业革命以后就打破了大学封闭的传统。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曾是最保守的。19世纪,英国不得不另建新大学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后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也不得不改革。美国从1862年颁布《赠地法案》开始,大学为农业和工业服务,大学就蓬勃发展起来。以后教学、科研、服务就成了大学的三大职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学的产学研结合是大家都很熟悉的。
这次《教育规划纲要》中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加的办学机制,以及高等教育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推进产学研结合等的规定,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
第四,教育的个性和创造性。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更多地体现社会的要求,个性则较多地体现个体的要求。工业社会强调标准化、统一化,个性不能得到充分发展。信息社会强调个性化、多样化。信息网络化也为个别学习提供了可能,这就为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教育规划纲要》特别强调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一章中提出,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同时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需要人才具有个性、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
怎样才能培养个性和创造性?首先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教育学上常常讲两大规律:一是外部规律,即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二是内部规律,指教育要遵循儿童青少年发展的规律。儿童青少年的发展既有年龄特征,又有个性特征。年龄特征容易认识,现代生理学、心理学都有研究。儿童青少年的个性特征就难以捉摸。但是从种种表现可以认识到一些差异。因此,自古以来我国教育就提倡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注意发展不同学生的天赋特长和兴趣爱好。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我们的孩子今天是为兴趣而学习还是为分数而学习?这值得我们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孩子到十二三岁的时候还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老师就应该为他担忧。担什么忧?担心他将来成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平平庸庸的人。
美国许多优质中学,学生到高中时就有了志向,而且为之努力。而我国的高中毕业生却缺乏自己的专业志向,高考填报志愿时往往由爸爸、妈妈按照分数来填志愿。这就是我们与先进国家教育的差距。
第五,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的个性和社会的多样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同时社会不同群体对教育的不同需求也要求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培养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化上。现代社会不仅要有一批高水平的管理者,而且要有一大批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专业人才,有高素质的熟练工人和农民。从个体来讲,人是有差异的,教育要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条件,重视差异教育,培养特殊人才。公平而有差异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
要区别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有些人总认为我国高等学校扩招后质量一定会下降。他不明白,多数人能够上大学的大众教育与只有少数大学生的精英教育在性质上已有很大不同,不能用精英教育的标准来衡量大众教育。大众教育的时代,高等教育是多层次、多样化的,质量也是不同的。因此,现在高等学校的趋同化、升格风不符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推动普通高校的多样化发展,高等教育克服同质化倾向,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这都体现了现代教育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征。
第六,教育的信息化和数字化。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现代化的特征之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正在引起一场教育革命。它引起了教育观念、教育过程、教育模式、教师角色等一系列变革。
教育已经冲破了学校的樊篱。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信息。学校教育不能不考虑如何控制、引导学生利用多渠道信息。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设计教学,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路线和策略,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信息,使他们在信息海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改变了教育模式,而且为终身学习创造了条件。《教育规划纲要》专门有一章论述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这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七,教育的变革性和创新性。现代社会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带动下,社会、经济、文化在不断变革和创新。现代教育也必须不断变革和创新,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教育的变革性和创新性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指出:“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教育规划纲要》规划了六大改革,而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起点,凡是阻碍人才培养的一切制度都要改革。这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变革性和创新性的特征,也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第八,教育的开放性和国际性。全球化带来了教育的国际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交通越来越便捷,信息交流越来越快捷,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某一国家的某项教育改革迅速传遍全世界。教育的开放性和国际性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的开放性和国际性表现在国际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包括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和跨国的教育活动等方面。只有坚持开放,才能更好地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充实和丰富我国的教育。
过去我们只讲经济全球化,不讲文化全球化、教育全球化。但是无可讳言,全球化不仅影响到经济,也影响到文化和教育。关键看如何理解全球化这个概念。如果认为全球化并非一体化,而是指不可避免的互相交往、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话,那么,教育也不能不纳入全球化的轨道中。教育只有加大开放力度,才能了解世界上的先进科学技术,吸收优秀文化,为我所用。
教育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关心和了解国际形势和发展,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没有这种人才,我们很难去与别人竞争。日本早在1984年教育咨询报告中就提出要培养国际化的日本人,韩国也早已提出教育国际化的问题。
《教育规划纲要》把“扩大教育开放”作为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大改革,要求:“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要求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同时还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和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决心。
第九,教育的科学性和法制性。现代教育是建立在高度理性基础上的,反映了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规律。现代教育不是凭经验,而是更多地依赖于科学的决策,教育行为的理性加强了。决策的失误往往会影响到整个教育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发展。例如前几年我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和大学合并就有不周到的地方。因此,现代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研究,重视教育政策的科学决策。
教育的科学性还包含了教育的法制性。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现代教育也是法制的教育,教育行为都要有国家的立法来规范。
《教育规划纲要》十分重视教育的科学决策和法制建设。这次规划纲要的制定就充分体现了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听取了专家和广大群众的意见。《教育规划纲要》中还提到,“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提出要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大力推进依法治教。这都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
实现教育现代化可以列出若干指标,但最关键的是:全社会,包括各地领导、教育管理工作者、教师、家长都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能够运用先进的、科学的、现代的教育理念来教育学生。一个学校不在于建设得多么豪华,有什么游泳池、大礼堂、塑胶跑道等,而在于有没有优秀的、懂得现代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校长和教师;现在许多中小学办成大学校,动辄几千人、上万人,这并不符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现代化要求小班化,让老师能够照顾到每个学生;学校也应规模适当,让校长能够照顾到每个班级、每个老师的工作,几千人的学校,校长如何照顾得过来。最近有些地区已经在进行“教育现代化”验收,我不知道他们制定的是什么标准,是不是心急了一些。这恐怕不利于教师、家长观念的转变,也不利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我们需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学习《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和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试验,认真反思,提高认识,为实现教育现代化而努力。
[1]原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2]单行本已由人民出版社于2010年7月出版。
[3]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0-07-15。
[4]温家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载《中国教育报》,2009-01-05。
[5]罗荣渠:《现代化新论》,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罗荣渠:《现代化新论》,8~17页。
[7]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19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6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张东娇:《教育本质讨论》,见顾明远:《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纪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9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顾明远:《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载《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