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大辞典顾明远1998年 > 现代化与中国文化传统教育1(第2页)

现代化与中国文化传统教育1(第2页)

第一,中国文化传统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所谓包容性,就是吸收各种异质文化并使之有机地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特性。从历史上看,每当一种文化进入中国,大都逐步走向中国化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前面提到的佛教东渐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佛教产生于印度,却在中国得到保存、发展与弘扬,经过几百年的改造与吸收,佛教有一部分变成中国式的宗教(如禅宗),另一部分则被吸纳于宋明理学之中。再如,世界历史上的许多文化都因异族入侵而中断、消亡过,如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因亚历山大的占领而希腊化、恺撒的占领而罗马化、阿拉伯人的移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族的入侵而中断上千年,而中国文化却反复把以武力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纳入中国文化发展的轨道中来。这种包容性与大同社会这一人类社会的总体趋势和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第二,中国文化传统具有强大的整合力。中国的古代文化包括齐鲁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多元文化体系,这些文化虽然所处的地域不同,文化的内容特点不同,发展的水平层次也有差异,但它们却都有足以融为一体的共同特征,它们有共同的大传统。中国文化的这种特点至今仍体现得十分明显。全世界的华人,无论身处何地,却有着极其相似的价值追求。

第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世俗性。与西方的神学独断相比,中国文化表现出了一种理性的和入世的精神。孔子在《论语》中就有一些关于鬼神的论述,如“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等。孔子对鬼神虽未否定但未肯定的思想,对中国后来形成无神论的文化传统有很大影响。同时,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导思想,提倡一种入世精神,它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这种世俗的文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一致的。

总之,中国文化传统中有许多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优秀内容,保存这一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是中国人民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2.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位置,要求必须进行中国文化传统教育。

我国的现代化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后发,就是指在时间上现代化的进程开始得晚。目前,相当一批国家早已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而进入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时期,而我国还基本上处于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外生,就是指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力量和现代化因素的最初来源不是来自于本社会内部,而是来自于外部压力。我国正是在鸦片战争和后来一系列的西方列强侵略活动之后,才开始了缓慢而曲折的现代化进程。从世界范围看,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虽然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如可大量借鉴早发国家的经验、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等,但总的来说,它们的处境并不有利。第一,这些国家启动现代化的时候,首先必须面对一个既已形成但又并非完全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它们在这一秩序中处于不平等的被动局面。第二,这些国家在启动现代化的时候,整个世界已经陷于资源短缺和污染严重的困境中,自然环境也不如早发国家优越。第三,后发外生国家缺少现代化因素的准备。早发内生国家一般都有一段较长时间的现代化因素的积累阶段,社会动力系统也蕴藏于民间,这样经过自然而渐进的发展达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折点。后发国家则只能在缺乏现代化因素积累的情况下,在短时期内完成这个历史转变,因此具有明显的人为特点。第四,后发外生国家常常面临着许多特殊的问题,这些问题增加了现代化的难度。如传统体制的迅速崩坏与新体制建立的艰难之间、新目标的突然提出与解决能力的低下之间、消费的不正常超前与生产的落后之间的错位现象,又如部分地区的飞速发展与广大地区的步履缓慢并存、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思想观念陈旧和法制意识淡薄等传统惯性并存的失衡现象等,都是后发外生国家的特殊问题。

在这种内忧外患、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后发外生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具有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严格的纪律和心理承受力,具有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而上述品格正是民族回应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在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大国,其现代化问题的复杂程度是其他民族所难以比拟的。因此,要提高中国人民应付挑战的能力,全方位地调动起全部力量,就必须加强中国文化传统教育,充分发挥中国文化的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整合功能,为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精神保证。

3.进行中国文化传统教育,有利于发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更为合理。

现代化包括两个基本阶段,这在全世界都是共同的。在这一世界性的历史大合唱中,促进经济发展,创造物质文明,始终是统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主旋律。在这种国际交流日益加深的条件下,物质生产趋于相似,科学技术没有国界,所以,现代化在全球范围内都表现出了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但必须看到,现代化的两个重要转变都首先发生在西方,这就隐含着这样一个命题:由西方所引导的这条现代化道路,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色彩!也就是说,世界性现代化的背后,还隐藏着它的差异性。借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和而不同”。

现代化的差异性迫使我们思考两个基本问题:第一,如何分析民族文化传统,把具有进步意义和富有生命力的内容提升出来,将代表旧时代的内容剥离开去,从而完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尽管这一问题的可操作性正在不断地摸索之中,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即这项工作首先需要一个参照系统,那就是两个世纪以来产生的现代文化。第二,如何分析西方引导的现代化道路,把属于人类社会共同财富的那一部分提取出来,把仅仅属于西方社会的特征抽离出去,从而发现现代化最普遍的规律。这项工作同样也需要一个参照系统。进行中国文化传统教育,正是为了建立这样一个相异质的文化参照系统。

长期以来,第一个问题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反省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国人的自觉意识;第二个问题却受到了忽视,甚至反思现代化就会被看作怀古恋旧和落后保守。因此,加强文化传统教育,纠正上述偏颇,全面合理地理解现代化,是当前中国的一大急务。

三、中国文化传统教育的要点

(一)关于中国文化传统教育的直接目标

进行中国文化传统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振奋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指导民族生存、延续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整个民族的信念与追求。它蕴含于民族文化传统之中,是民族文化传统的优秀部分。

振奋民族精神之所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是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使然。中国是文明古国,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但在近几百年,特别是近100年,中国由泱泱大国沦为惨遭侵略者**的落后国家,与西方发达的工业国家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尽管近几十年来中国的进步也十分迅速,但由于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得太晚及其他一些历史原因,中国仍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我们的青年恰恰生活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对于后发展国家来说,这种局面显然在民族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的长期存在很容易导致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衰退、萎缩与丧失,从而无法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较好的民族心理背景。因此,振奋民族精神,是进行民族文化传统教育的第一要义。

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就其主体内容来说,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等方面,“刚健有为”则是其基本核心。早在2000年以前的《易传·象传》就对“刚健有为”的精神做过经典性的概括表述,它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大思想家孔子的“刚健有为”思想在《论语》中也表现得十分充分,如“刚毅木讷近仁”(《子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士不可以不弘毅”(《泰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等。这些思想在孔子以后的中国社会得到继续发展,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强盛时期和民族危难之际,它都曾激发过民族斗志,培育了中国人民自立自强的精神境界。“刚健有为”的精神,就是不断进取的精神,它有利于促进社会变革,因而在现代化的今天,其意义尤为突出。中国文化传统教育要始终以弘扬这种精神为其核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这个指针。

(二)关于中国文化传统教育的内容

中国文化蕴涵极为丰富,内容非常广泛,这里不能一一述及,只着重阐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问题。中国文化具有许多特点,但总体而言,它是伦理型的文化,这是它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特征。有人把西方文化概括为“智性文化”,把中国文化则称为“德性文化”,确有它的道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建构了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丰富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乃至宇宙伦理的道德规范体系,并有一整套完备的道德教育理论。它们是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内容。道德伦理对于增强民族内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整合社会价值、协调社会秩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这正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所不可缺少的。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一种调整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伦理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调整人与人关系的伦理观念;“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关于个人修养的伦理观念。此外,诸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笃实、克己奉公、见利思义、忠贞爱国等美德至今也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与现代化,究竟具有什么关系?前者是否能促进后者的发展?这是一个重要而基本的问题。有人对此持否定的意见,认为现代化与传统道德互不相容。这类观点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种认为传统道德必然阻碍现代化,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抛弃传统道德;另一种认为现代化必然导致道德堕落。这两种看法都是不正确的。第一种看法,实质上是对传统道德不加分析地采取全面否定的态度。必须承认,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形成和完善的传统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换言之,当时的社会状况正是这些道德产生的土壤。因此,传统道德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的和封建的农业社会的性质与痕迹。这也正是20世纪初胡适先生、鲁迅先生等一批现代哲人批判旧礼教、旧道德和旧文化的基本理由。但是,由此就得出传统道德一无是处的结论,则既不合于逻辑,也不尊重历史事实。第二种看法,没有看到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为精神文明的提升带来的可能性,没有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道德进步提供的物质前提。事实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时代,道德被统摄在最低级的自然神崇拜、动物神崇拜和鬼魂崇拜等原始宗教中,尊敬这些象征物就是道德,触犯禁忌就是不道德,道德的内容十分贫乏,道德的社会功能也十分有限。所以,管子说过:“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在现代社会,传统道德的许多观念都得到了强化。例如时间观念,我国早有“惜时如金”的道德格言,但在生活与工作节奏都非常缓慢的农业社会,这种格言的实现只能是有限的。而在机器生产速度加快、社会协作异常紧密、商业竞争相当激烈、信息传递尤为快捷的现代社会,才能看到真正的“惜时如金,争分夺秒”。再如,在人与环境的关系方面,“天人合一”曾是长期以来具有指导意义的传统宇宙伦理,但由于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类破坏环境和改善环境的能力都很微弱,因此“天人合一”的伦理意义并不十分突出,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长的现代社会,人与环境发生了更高层次的密切关系之后,以“天人合一”为基核的环境观才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并上升为整个国际社会的指导原则。

(三)关于中国文化传统教育的方法

考察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中国学术界就可以发现,当时出现过一大批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大学者,而这些学者的教育背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曾受到过中国传统和西方思想两方面的熏陶和严格训练。这在进行中国文化传统教育的方法方面,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第一,我们必须重视研究传统的教育方法。中国古代有十分丰富的教学思想,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温故知新、教学相长、学思并重、言传身教等,这些十分宝贵的教学思想因受后来的科举制度的影响实际上在长期的古代教育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现在应当重新予以重视和挖掘,并赋予更加丰富的内容。另外,还有一些长期被认为是糟粕的东西,现在也应拿来重新审视。例如,早期教育中的背诵问题。以前我们批判了不求甚解的死记硬背,批判了忽视儿童个性和身心发展阶段的硬性灌输,要求充分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背诵本身并不应该受到忽略,相反,在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儿童时期,背诵通常比包括讲解在内的其他方法都更能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并能充分发展儿童的记忆力。现在中国大陆的学生,很多人缺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了解和理解,除了接触少以外,缺乏早期的严格训练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要大量吸收现代西方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西方的教学理论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其共同特点是它们都以现代心理学为其科学基础。如国外教学理论中关于阅读的研究,不仅对现代汉语的一般阅读教学具有启发意义,而且为我们的古典阅读教学也提供了值得参考的科学根据。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把现代化的先进手段引进到文化传统的教学当中。目前我国台湾地区已在利用电脑整理古籍和进行古典名著的教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大陆因起步较晚,加之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这方面的情况还不尽如人意,作为一个方向,还应不懈努力。

第三,要把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我国的语文课、历史课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内容,即使在理科教学中也有许多内容可以被用来进行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九章算术》中的智慧、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开始进行的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等,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好教材,它们需要广大教师的细心挖掘,并通过他们的教学艺术来加以实现。

民族文化传统教育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它不是权宜之计,而应贯穿于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中国文化传统教育将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的重要主题。

[1]原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与高益民合撰)。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