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与中国文化传统教育[1]
一、概念与特质
(一)现代化的概念、阶段与特征
世界各国都在追求现代化,但什么叫现代化,却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所谓现代化,就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包括人类自身)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历史过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目标是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现代化的客观历史进程始于西方,它大体上包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和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这两大阶段。现代化的最初萌芽约在1500年前后就已产生。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500年前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开始;1521年,发生了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运动;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等等。这都是现代化开始的先兆。18世纪70年代发生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可以看作现代化的正式开端。产业革命打碎了保守的生产技术基础,把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起来,使大工业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业小生产,使人类利用、控制自然界的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这一深刻的变化为人类带来的文明与进步,是整个工业社会以前的历史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尽管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人类文明的演进始终未曾间断,但它却不能称作“现代化”,而只有英国产业革命以来的巨大的社会变迁才被看作现代化进程。这一阶段的现代化在世界各国都表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工业化。其最重要的特征是资本的集中和大企业的形成,大企业的活动成为工业的正常形式。第二,城市化。英国19世纪上半叶第一个成为世界上的都市化社会,其城市人口由15激增到45,后来其他国家的经济起飞也与城市化相伴随。第三,社会结构的分化与集中化。即一方面,个人角色和社会角色趋于专门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渠道趋于多样化;另一方面,社会协作与流动又在不断深入和加强。第四,世俗化和理性化。利益、效率和程序成为社会行为的最高原则,神秘主义的精神寄托被理性主义的实际行动所代替。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的第二阶段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阶段。1956年,美国白领工人的数量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蓝领工人;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两件事成为世界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标志。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信息社会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信息是经济社会的驱动力;第二,信息和知识在经济增长因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人们的时间和生活观念总是倾向未来;第四,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增多,使竞争和对抗成为人们相互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等等。其中,“智力工业”“知识工业”是信息社会的核心工业,这是信息社会的最重要的特点。如果说产业革命时代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机器代替了人的体力,那么20世纪中叶以来的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则是电脑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社会生产趋于智能化。
(二)民族文化传统及其演进规律
民族文化传统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相似或历史延续性质。民族文化传统与“文化传统”和“民族传统”在某种程度上是同等概念。因为文化具有民族性,所以,说“民族传统”,就是指该民族的文化传统。说“文化传统”也往往是就一个具体的民族而言。民族文化传统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整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民族文化传统与整个民族文化具有一致的演进规律。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尽管十分复杂,但它离不开创造(Making)、发现(Findiing)和传递(Transfering)这四个基本环节。
所谓创造,就是建立前所未有的新质文化的过程,它包括具有起始意义的创造和在一定文化基础之上的再创造。就我国而言,中华文化的创始和奠基时期是先秦。根据考古学的充分证明,我国早在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就产生了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其他文物表明殷商时期我国已经创造出具有较高水准的物质文明,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文化思想;“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代建立和形成了在我国具有深远影响的宗法制度和礼制;时至春秋战国,诸子蜂起,学派林立,中国进入了辉煌的文化创造时期,中华文化由此确定了其基本走向。由此可见,民族文化的形成必须首先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当然,不仅在文化的奠基时期需要创造,在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创造始终是最重要的环节。
所谓发现,是指挖掘和利用已经存在的但未曾受到注意的文化。发现分为两种:在时间意义上,发现指对过去的文化进行发掘和利用;在空间意义上,发现指对异质文化进行吸收。它又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文化主体通过渐进而和平的文化交流主动地吸取异质文化,如中国历史上的佛学东渐就属于这种情况,从佛教东汉时的传入到唐朝时的兴盛,中国文化对之进行了长时间的消化与吸收;另一种是在两种文化的强烈撞击和矛盾冲突下,文化主体被迫吸取异质文化,如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在不平等的情况下,被迫接受了一部分西方文化。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发现都伴随着创造过程,因为发现旧有文化和异质文化本身,并不能使这些文化融合于现有文化之中,还需要创造性地把它们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新的民族文化。
如果说,创造和发现都属于生产文化的环节,那么,选择和传递就大体上属于保存文化的环节,它们与文化传统的形成更具直接的关系。选择,就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并基于当时对文化的理解对已有的文化产品进行淘汰或保留;传递,就是将既有的文化产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加以延伸,以期在不同的地域和久远的将来仍可保存其文化,其中,时间上的纵向传递是形成民族文化传统的最直接因素。我国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一次大规模的文化选择运动,它削弱和钳制了其他文化思想,唯独崇尚儒学,从而大大影响了西汉以后的文化传播,使儒学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占有了举足轻重的主导地位,并使儒学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上述四个基本环节不是孤立地发生作用,而是相互交织、相互配合,综合地作用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与演进,甚至可以说很难把它们清楚地分为四个环节。这四个基本环节都毫无例外地依赖于教育,统一于教育,使得在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文化传统两者关系的时候,教育必须站在历史的前台。
二、中国文化传统教育的意义
(一)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基本关系
世界各国,特别是东方国家都遇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如何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传统十分深厚的国家,这一问题更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现代化首先从西方开始,因此往往容易把现代化与西方化联系起来。同时,在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的时候也必然会带进他们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因此,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意见是,文化传统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它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弘扬民族文化绝不是拒绝外来文化,相反,只有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中国民族文化才能得到发展。但必须注意一点,那就是吸收外来文化必须进行选择,即选择有利于我国民族发展的文化,经过消化和改造,最后融合于我们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那种与本民族文化格格不入的东西或对民族有害的东西是不能吸收的,生搬硬套、全盘洋化更是行不通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的现代化包括了文化的现代化,而这种文化的现代化又包含着中国民族文化的特点。
有人说,现在都在提倡教育的国际化,为什么还要提倡民族化?我们认为这是不矛盾的。一个民族,其文化越是有民族特色,越能受到国际的重视。国际化的表现是互相交流、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别人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同时又互相吸收对自己民族有益的东西,充实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而绝不是实行民族文化的融合,或者是用一个民族的文化替代另一个民族的文化。
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存在着相矛盾、相冲突和相对立的一面,这是人所共知的。一方面,现代化急速地消解文化传统的固有体系,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传统剥离开来;另一方面,文化传统的某些内容又阻碍了现代化进程。造成两者对立的原因,是它们总体上代表了不同的时代。工业社会以前的文化与工业社会的文化显然具有不同的质,文化传统在其形成初期,对当时的社会而言是新文化,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方向,而对现代社会来说,文化传统就是旧文化,它总体上属于旧的时代。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只有经过互相矛盾、互相冲突和互相对立的过程才能完成文化由旧质向新质的转化。
但必须看到,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对立只是相对的,两者之间还有互相适应、互相协调和互相促进的一面。从民族文化传统的角度说,第一,民族文化传统是现代化的基础、前提、立足点和出发点。没有一个民族能把自己的社会先变成一张与传统毫无关系的白纸,再在上面重新画上现代化的美景。现代化只能站在一个现实的基础之上,而这个现实即由传统构成。考察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就可以发现所有国家无不遵从这一基本规律。我们知道,英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传统十分深厚的国家,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却首先发生在那里;其他欧洲国家诸如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其现代化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这显然也是在其各自的文化传统之上建立起来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历史较短,文化传统的影响较小,但它们的现代化也并未完全摆脱殖民地时期形成的传统;东方文化历史久远,而日本已经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其他亚洲国家的崛起也正在改写近代以来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这些都是现代化基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明证。第二,民族文化传统的合理内核能促进现代化进程。民族文化传统中既有反映时代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性和人类性的内容,后者代表了这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方向,它们虽然存在于旧文化当中,但却不属于旧质文化,相反,它们能在现代化潮流的冲刷下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例如,首先进入现代化的国家许多是临海国家,海洋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本来就含有与其他民族交往的开放传统和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业传统,这些传统在现代化的激发下有效地促使了这些国家迅速地适应了工业社会的需要。再如东方传统中的团结合作、纪律严明、忍辱负重等品格为使亚洲国家于内忧外患的不利状况下迅速完成经济起飞发挥了巨大作用。第三,民族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它能形成一种民族精神,激发民族活力,从而使民族在复杂曲折的现代化道路中获得新生。从世界文化史来看,现代化国家的一个强有力的精神杠杆就是本民族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些国家的人民至今仍常常以虔敬的心情来缅怀自己的文化传统,对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遗迹都倍加珍惜。
正因为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说,现代化不排斥传统,它需要传统;现代化不剔除传统,它吸收传统。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上述关系是我们进行文化传统教育的最基本的理由。当然,我们并不满足于一个简单的论断,我们还需要对两者基本关系的具体表现和基于这种关系之上的操作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我们必须在中国全境特别是中国大陆即刻着手中国文化传统的教育工作。
(二)中国文化传统教育的意义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持和发扬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传播文化来培养人才,中国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中华民族优秀后代的重任,因此必须从培养人、塑造人的角度来重视弘扬中国文化传统问题。当然,应当看到,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它的主流是优秀的,但也并非没有糟粕,因此,在弘扬文化传统的时候还必须进行选择,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以弘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
1.中国文化传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进行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有利于保存这一优秀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演进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高水平的文化形态,它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中国文化的许多殊胜之处,是无法用一篇文章来概括的,这里只例举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