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阐述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文章已经多如牛毛,那么为什么今天还要提出这个问题来讨论呢?这是因为,有些同志认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是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来的,现在已经过时。还因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还没有被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理解,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因此,有必要重新来认识和研究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
过时论者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残酷剥削,大量使用妇女劳动力和童工,致使儿童智力荒芜、道德沦丧。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者和一切进步人士都强力提出要给儿童以教育,使他们把生产劳动和智育、体育以及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并把它作为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而我们现在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已经当家做主,成为领导的工人阶级,取消了童工制度,实行了义务教育,没有必要再提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至多是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而已。
诚然,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就提出来了。莫尔在他1516年写的《乌托邦》一书中就有了这种思想的萌芽。19世纪的欧文发展了这种思想,并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创办了“工业和农业学校”,开展了实验。虽然实验学校失败了,但他的思想受到马克思的高度评价。马克思正是从欧文那里看到了“未来教育的幼芽”,而且提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这句名言。从此,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原理。马克思还说道:“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每个儿童从9岁起都应当像每个有劳动能力的成人那样成为生产工作者,应当服从普遍的自然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为了吃饭,他必须劳动,不仅用脑劳动,而且用双手劳动。”[2]
有人问,马克思的这些思想今天能做得到吗?
要回答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是否过时,还必须从理解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个原理的实质开始。
二、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
产生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不是偶然的,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的,而且这个思想又是随着历史而有所发展的。
在空想社会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大生产还不够发达,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资本主义对儿童的残酷剥削,他们从人道主义思想提出必须帮助儿童受教育,同时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他们还没有看到大工业机器生产对人提出的新的要求。
马克思一方面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先进思想,另一方面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这个思想,把它提到前人所没有的高度。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所处的时代不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经过产业革命,走向成熟发达的时期,科学技术在生产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技术的进步和机器的使用,一方面使得生产过程简单化,可以大量地吸收低工资的妇女和童工;另一方面它对劳动者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马克思把握了这个时代的特点,赋予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新的意义。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空想社会主义不同。后者在历史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支配下,只能看到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不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看到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对科学技术的依赖,看到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从而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现在我们不妨简要地阐明一下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大工业生产的生死攸关的问题,而人的全面发展只有通过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传统的手工业生产造成了人的畸形发展,现代大工业生产则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道:由于社会分工,劳动被分成几部分,人自己也被分成几部分,为了训练某种单一的活动,牺牲了其他一切肉体和精神的能力,“人的这种畸形发展和分工齐头并进”。大工业机器生产则完全不同于工场手工业生产。虽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生产使工人成为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但另一方面大工业机器生产又对人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并为这种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这是因为,大工业生产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生产工艺的不断变革,要求工人尽可能多方面地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要求工人不仅要发展体力,而且要发展智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断地重复着旧式的分工,并且预言,由于现代生产的不断发展,旧的生产方式必须彻底变革,旧的分工必然会消失。到那个时候,“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3]由此可见,现代大工业生产从客观上要求教育为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懂得整个工业生产的科学基础,而且其中每一个人从头到尾地实际阅历过整整一系列生产部门”。[4]
怎样才能培养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提出要给工人以教育,要把生产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不只是为了克服资本主义分工的偏颇,而且是由大工业生产本性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也是以大工业为基础的,同样需要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而且,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分工已经与资本主义建立在剥削制度下的分工有着本质的不同,社会主义社会能够更自觉地认识到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生产的普遍规律,也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并能自觉地付诸实践。
(2)现代生产的不断变革使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也即人的劳动性质的变化。大家知道,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参加物质生产过程,执行着几种职能:①以自己的肌力作为动力,运用劳动工具和工作机,并借助于它们作用于劳动对象;②支配、操作不同的工具和工作机,并借助于它们作用于劳动对象;③安排和调整劳动工具;④设计和组织整个物质生产过程。在传统的生产中,劳动者主要执行着第一、第二种职能。但在使用新的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生产中,虽然这几种职能仍然存在,但各种职能的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种职能的作用在减少,即使用体力劳动的比重在减少、脑力劳动的比重在增加。人从直接支配工具和工作机转为主要地负责控制工作机,并更多地从事设计和组织整个生产过程。这种变化,要求生产者不仅要用手劳动,而且要用脑劳动。这就给教育提出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育授予生产者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使他们通晓现代生产的科学原理;另一方面要求教育工作者紧密地与生产部门相联系,了解现代生产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把教学、科研和生产结合起来,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3)现代科学技术不仅促进了生产过程的不断变革,同时也揭示了现代生产过程的奥秘,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提供了基础。以往,手工工匠是靠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通过经验的积累才能学得专门手艺而终生从事这种专门职业的,而且门户之见甚深,行会控制着手艺的传播。到了大工业生产,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马克思说,大工业撕碎了这种隐蔽着的社会生产过程的帷幕,“大工业的原则是,首先不管人的手怎样,把每一个生产过程本身分解成各个组成要素,从而创立了工艺学这门完全现代的科学。……工艺学揭示了为数不多的重大的基本运动形式,不管所使用的工具多么复杂”。这种工艺学为生产者掌握整个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提供了条件。
(4)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大工业生产的要求和提高生产力的必要手段,而且是改造旧社会、培养革命新人的唯一途径。马克思主义不仅从大工业生产的需要来描述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而且从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后代这个高度来理解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意义。改造旧社会,需要实行两个彻底的决裂,即与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和与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把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外,还需要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和差别,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实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的最好途径。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要摆脱旧社会强加给他们的愚昧就需要学习,同时他们永远不能脱离生产劳动,才能永葆革命的青春。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新人只能从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中诞生出来,别无其他途径。
说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并不抹杀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区别。因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管认识它还是不认识它,承认它还是不承认它,它都在起作用,但认识规律和运用规律则是不同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科学地认识到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对现代大工业生产的作用,并提高到改造社会、培养新人的高度,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指导方针。而资本主义教育只是不自觉地在遵循这条规律,否则资本主义教育就不可能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资本主义教育本身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近些年来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就是一个证明。当然,人们由于对这条规律的认识不同,出发点也是不同的。资本主义教育只是从资本出发,为了资本的利润,培养适应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人才。而社会主义教育除了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人才外,还要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与工农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新人。认识和运用这条普遍规律的区别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