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的传统与变革[1]
一
当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在进行教育改革。1983年5月,美国发表了全国教育质量委员会的公开信《处境危险的国家:迫切需要进行教育改革》;同年6月,日本成立了“文化与教育恳谈会”,着手进行第三次教育改革[2];苏联于1984年4月通过了《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的决定,1987年3月21日又公布了《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还有一些国家对教育也采取了或正酝酿着采取某些改革措施。这说明教育改革成了世界性的潮流。那么,促使这一潮流兴起的动因是什么呢?
简而言之,从教育外部来看,这是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生变革,加剧了国际的经济竞争。在这种空前激烈的竞争中,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科学创见,生产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和应变能力,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比增加物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数量更为重要的作用。而培养能适应科技、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但有赖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而且对教育本身也提出了比过去更高的、新的要求。此外,科学技术革命也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劳动的性质和内容,使社会劳动分工发生了新的变化。生产的集约化使体力劳动的比重减少,脑力劳动的比重增加;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第三产业的劳动力迅速增加。这些变化要求教育在培养目标、组织结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都要做相应的调整。
从教育内部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各国教育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质量均有所下降。因此,解决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
在我国,“**”给教育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以后拨乱反正,恢复了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重新建立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国家把教育列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增加了教育经费,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所指出的:“轻视教育、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错误思想仍然存在,教育工作方面的‘左’的思想影响还没有完全克服,教育工作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特别是面对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形势,面对着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兴起的形势,我国教育事业的落后和教育体制的弊端就更加突出了。”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教育必须改革,要改革管理体制,调整教育结构,还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中共中央的决定拉开了教育改革的序幕,这次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他们都应该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有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这次教育改革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各类人才,从而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二
任何改革都要以一种思想为指导,教育改革也不能例外。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确立新的教育思想,改变旧的、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要弄清楚什么是传统的教育思想,哪些是旧的、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
关于传统教育,可以做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指从历史上承袭下来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即在过去教育实践中形成并得以流传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体系;另一种理解是指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特定的教育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第一种理解的范围比较广,它包含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切教育传统。我们今天所要改变的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当然不能只指特定的某一流派,不能只指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因为阻碍我们今天改革的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切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他的教育思想也不是都不可取,其中有许多合理的东西,需要做具体分析。因此,我觉得第一种理解较为合理。
传统教育(或者叫教育传统)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教育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一定的历史时期有一定的文化传统,也就有一定的教育传统。这种教育传统是受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同时也是对过去的教育传统的继续、继承和发展。例如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科举取士的传统是在封建制度发展中形成的。这种科举制度把学校教育和人才的选拔制度结合起来,相对于过去的世袭制或者推举制无疑是一种进步,但它本身也存在着许多弊端。清朝末年,帝国主义的侵略动摇了封建主义的统治基础,科举制度终于随着政治经济的剧烈变革而彻底破灭。科举制度的破灭是在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教育思想、制度的冲击以后发生的。也就是说,旧的制度破灭了,就有新的教育思想和制度来代替它,从而形成新的教育传统。
还应该看到,教育制度的改变比教育思想的改变要容易得多。我国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制度早已被消灭了,但是与科举制度相伴随的教育思想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思想仍有可能在人们的头脑中残存下来。这就说明,传统教育思想的改变要比传统教育制度的改变困难得多。这就是为什么在教育改革中要特别重视教育思想转变的原因所在。
传统教育本身是不能简单地一概加以肯定或者否定的。传统教育中有好的优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也有不好的或者过时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有些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符合人的认识发展规律,就是优秀的教育传统,就会世代流传下来。例如,我国古代“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传统教育中有些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可取的,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可能会变成落后的、腐朽的、不可取的。今天我们要改革的所谓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是指一切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而不是指所有的传统教育思想。相反,对于传统教育中符合教育规律的优秀的思想、制度和方法,我们要继承,并且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扬,赋予新的思想内容,成为新的教育传统。
正因为一定的历史时期有一定的教育传统,那么,在我们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就有今天的教育传统。这个传统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继承过去的教育传统以及外来的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继承了历史上优秀的教育传统,但由于种种原因,也继承了一些不好的教育传统,同时也有些优秀的传统没有被继承下来,半途丧失了;我们学习了外国的好经验,但由于我们没有经验,也吸收了一些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经验。此外,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得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教育传统已有许多地方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需要进行改革。所以,所谓改革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是针对当前存在的教育传统而言的,不是无目的地去批判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目前已不复存在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因为我们今天存在的教育传统(主要指思想)已经不是过去存在的教育传统(思想)的简单重复,而是经过改造了的。今天我们要摒弃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当然要追本溯源,才能了解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的由来及其危害;但是,着眼点在于说明它在今天能够得以存在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影响。
三
要改革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就要分析我们现在的教育传统(即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是怎样形成的。也就是说要弄清我国的教育传统是怎样发展过来的,今天的教育传统从历代教育传统中继承了什么,形成了什么特点。
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社会几个阶段。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教育传统,但是它们之间又有继承关系。后一个社会的教育继承了前一个社会教育传统中适合于该社会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摒弃了不适合于它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但是,正如前面讲到的,教育思想不像教育制度和方法那样容易改变,所以有些虽然不适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也会用某种新的形式残存下来。也就是说,后一个社会的教育思想不见得都适合于它自己的需要,其中也可能包含着旧的、陈腐的教育思想。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不能不看到,在我国,由于封建社会统治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在我国的教育传统中,封建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很深。有些思想仍然可能在某些人的头脑中起作用。
封建主义教育思想在我国近代史上受过几次大的冲击。
第一次大冲击是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和变法维新。前者指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主张;后者指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的所谓“新学”的主张。虽然这两次运动的背景、内容都不相同,但是都是对封建主义教育传统的一次冲击。洋务运动不愿意触及封建思想的核心,但它主张办洋学堂,采用西方的技术来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戊戌变法的维新运动则从发展资本主义出发,要求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学习西方文化。他们努力输入西方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观念,以西方某些民主观点来反对封建专制思想。虽然这次运动失败了,但经过他们的斗争,封建伦理纲常开始发生动摇,封建主义教育思想受到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开始崩溃,废科举、兴学堂就是这两次运动的结果。借此,西方的教育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教育的内容才得以在中国建立和传播。
辛亥革命对封建教育传统也可以说是一次冲击。特别是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方针,体现了资产阶级关于人的和谐发展的思想,对封建主义教育思想是一次有力的批判。但是,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并未得到充分实现。
第二次大冲击是五四运动。这是旧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中,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封建主义思想体系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提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口号,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主义的教育传统。学校里废除了尊孔读经的内容;在文学革命的推动下,学校采用白话文进行教学,使学校教育接近人民大众的生活实际,为教育的普及创造了条件;在科学和民主的口号下提倡男女受教育权利的平等,提倡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等。这一切都使我国的教育走入世界现代教育的行列,为我国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大冲击是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革命战争年代,老解放区在学校教育特别是干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新经验。解放战争的胜利,彻底推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封建主义教育传统失去了它的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十一条提出要“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经过解放初期的教育改革,封建主义教育思想作为一种体系已经彻底崩溃。但是,我们不能不认识到,思想体系的崩溃不等于这些思想从此绝迹,某些封建主义教育思想的残余仍会存留下来,至今还可能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起作用。此外,20世纪50年代,我们不加分析地照搬苏联的教育经验,也给我国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存在成为我国当前教育传统的组成部分,并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和深入发展。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我国当前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即当前的教育传统)不是孤立地产生的,而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发展条件下,继承和改造了历史上的教育传统并吸收外来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大致包含着以下几个因素:①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传统教育的影响,其中包含着优秀的教育思想和封建主义教育思想的残余;②五四运动以来的科学和民主的优秀教育思想;③老解放区干部教育的思想、制度和方法;④新中国成立以后学习苏联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⑤若干年来,特别是近些年来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当然不能说这些因素都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相反,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这些因素中包含着优秀的教育思想,也都包含着陈旧的教育思想。这些因素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传统中也不是等量地在起作用,而是有主有从的。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我国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在主导方面是先进的、优秀的。但是,毋庸讳言,我们的教育传统中还残存着不少落后的、陈腐的东西。特别是经过十年动乱,我们曾经有过的某些优秀的传统也丧失了。例如,几千年来我国一直重视伦理道德教育,注重人品的教育,老解放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这些都是优秀的教育传统。这些传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被继承下来,培养出了几代青年,但被“**”破坏了。现在学校的思想工作薄弱,效果不佳,原因当然很复杂,但不能不说同这些优秀传统的丧失有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的教育思想,强**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在学校中进行劳动教育。由于受到“左”的思想的干扰,劳动搞过了头,影响了学生的知识教育;现在则反过来,学校又产生了忽视劳动教育的倾向。因此,今天教育改革的任务,就是要很好地厘清这些因素,分清哪些是优秀的教育思想,是适应当前时代要求的教育制度和方法;哪些是陈腐的教育思想,是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制度和方法。优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要加以继承和发扬;陈腐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要加以改革;已经丧失的优秀的教育传统,要加以恢复。显然,这是一件十分复杂和困难的工作。
四
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陈腐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思想,它是受我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影响而形成的。这种封闭式的教育思想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狭隘的教育价值观
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培养统治人才,这是古代教育的共同特征。那时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因为自然经济和手工劳动还没有摆脱对经验知识和手工技艺的依赖,还没有达到迫切需要利用科学技术的水平。这就形成了一种观念,似乎教育和社会物质生产是没有关系的,教育是一种消费性的投资。
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和以儒家伦理纲常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使教育紧紧地依附于它并为它服务,使这种狭隘的教育价值观更加凝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统治的官吏,教育的内容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教育方法是呆读死记,完全排斥教育的生产性。
当然,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教育都是不能脱离政治的,社会主义教育也不能例外,它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但是这只是它的一个社会职能。教育还应该有其他的社会职能,这就是为发展社会物质生产服务。这种社会职能随着现代生产的发展越来越显得重要,特别是在当代,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的各个部门,已经成为直接的生产力,没有科学技术的参加,现代生产就难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就不能成为现代生产的合格劳动者。教育是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水平和熟练劳动技能的劳动者的重要手段,如果今天还认识不到教育的这种社会职能,社会生产力就不能得到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也就不能得到巩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要求也会落空。
(二)因循守旧的人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