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偏重知识教学,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追求升学率,只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不重视学生的智力和实际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这就影响了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对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许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也都非常反感,觉得很苦恼,但现在似乎是人人不满意,可谁也改善不了这种状况。确实,片面追求升学率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全社会来努力。但是我认为,学校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如果坚信按教育规律办事,就能提高教育质量,就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来,我们就一定能够冲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重压力,把学校办得生动活泼。问题是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不懂得教育规律,不相信按教育规律办事会提高质量,他们相信的是一些歪门邪道,表面上一时产生了虚假的效果,而实际上贻误了真正人才的培养。
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平均发展,忽视因材施教,忽视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殊才能。
新中国成立32年来,我们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特别是“**”以前17年,培养的人才的质量是比较高的。但是真正称得上出类拔萃的人才却不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方面强调了统一性,不太重视灵活性。教学计划是一套,课程是一套,教材是一套,考试也只有一个模式。具体到一个学校里,更要求学生门门考100分,全面发展变成了平均发展。
实际上,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才能都不相同。有的人喜欢文艺,有的人则喜欢自然科学;有的人富于形象思维,有的人富于逻辑思维。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他的脑力和体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今天来讲,尽可能得到发展。如果不顾人的素质的不同,都用一种模式去套,就势必要压制一些人的特殊才能的发展。为什么一般说来普通学校培养出来的特殊人才少,少年宫、科技站、业余体校反而培养出了不少人才呢?就是因为那里框框比较少一些,比较注意学生的兴趣、爱好,经过培养,他们的才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
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我认为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要把统一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全面发展是总的要求,是共性。但是共性总是体现在每一个个性中,对各个不同的学生必须因材施教,才能够把每一个人的才能真正发挥出来,达到全面发展。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
(1)教育部门在学校制度、教学计划上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例如现在中小学的学制如何为好,有人主张六、三、三制,有人主张五、四、三制,不妨由各地进行一些试验。教学计划除规定几门基础课为必修课外,可以增设一些选修课。教材在统一的大纲的要求下,也可以有几套。允许和鼓励各地编写乡土教材、补充教材。
(3)学校教育要在课堂教学为主的前提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及早发现学生的特殊才能,并加以认真的培养。课外活动没有大纲的束缚,没有分数的压力,是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广阔天地。可以这样断言,没有丰富的课外生活,就不能培养出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的人才来。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他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只在每天上午安排课堂教学,下午都安排各种各样的课外小组活动。这些小组达到100多个,在这些小组中学生学习到各种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不仅培养了他们的才能,而且使他们将来善于过文明的精神生活。
(4)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是和花朵一样,需要精心培育和浇灌的。如果教师不去注意培育它,它就会枯萎。经验告诉我们,六七岁的儿童是渴望着上学校学习的,但是为什么有的儿童进学校不久就不喜欢学习,甚至逃学呢?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不得法。有的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在课堂上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的老师布置过多的作业,使学生视学习为畏途,他对学习的兴趣就会被扑灭。一旦这种求知的火花被熄灭,要想重新点燃起来就非常非常困难了。所以我们的老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在你的一举一动中,应该常常扪心自问,我的这句话、这个行动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影响,是压制了他们才能的发展,还是促进了他们才能的发展,特别是小学老师,所谓启蒙老师,非常重要。他的教育工作将影响到学生一辈子。所以,我们的教师,应该时刻想一想,我们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人才,不要只考虑自己教的那门功课的分数高低,应该把眼光放得远一点,不要只看到鼻子底下的一点东西。
总结起来,就是说,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是办好教育、培养人才的客观规律,遵守了这条规律,教育就会有成效,违反了它,就不可能培养出我们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人才来。
四、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
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正像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对象一样,将来要成为一定规格的产品。但是教育对象与生产对象不同:第一,他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的素质不相同;第二,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他有主观的能动作用。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经过内在的矛盾斗争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因此,无论是教学过程也好,还是教育过程也好,都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己的活动去取得知识,去接受一个观点或者一个信念。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善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很好地接受自己施加的影响。
怎样才能做到既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客体,又把他当作教育的主体呢?
第一,教师要了解学生。学生是生动活泼的人,每个人都不一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就需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经历。如果教师把这些了解透了,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教师就像医生,把病人的病情摸透了,就可以对症下药,如果你对病情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你下药就没有把握,效果就差,甚至还会开错了药方,加重了病情。学生当然不同于病人,他更具有主动性,因此更需要了解他。
了解了学生的情况,还需要有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教师要懂得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适应这些特点。例如,低年级的儿童注意力是不持久的,教师就要注意上课时间不要太长,课中间做做操,活动活动,让学生的脑子得到休息。又例如,十四五岁的少年最基本的心理特点是,独立活动的要求很强烈,不愿意依附家长和老师,愿意单独行动;他的好奇心很强,许多事情都想试一试。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认识能力又很低,不能正确地判断是非。这时期的心理是处于愿望和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状态中。教师对这个时期的教育特别要注意诱导,不能强迫命令。所以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以后要进行分析,哪些是符合他的年龄特点的、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不要轻易下断语,了解情况不是目的,目的是教育,了解情况只是教育的前提条件,了解清楚了,分析得又正确,才有根据采取必要的教育手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要尊重学生,尊重他的人格,不要损害他的自尊心。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只有更多地尊重学生,才能更多地要求学生。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尊重学生。他千方百计地发掘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往往是连在一起的。对于小学生、中学生来说,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有了它,学生就能够自己教育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从童年时代起就失去了自尊心,那对他还有什么可指望的呢?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使每一个孩子在掌握知识过程中体验到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不等学生真正学会了不给学生打分数,也即不轻易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他说,如果是学生不会做,那么老师就应该教会学生;如果是学生没用心做,那么老师就应该要求学生重新用心做。这样来使学生获得优良的成绩。他说,一年级的小学生进校以后往往要经过几个月以后才能得到第一次分数。要使学生认识到分数是很重要的,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得到好的分数,从而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获得胜利的喜悦。一个人从小有了这种心理品质,长大以后对于工作就会有事业心,进取心;如果相反,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好坏淡漠无情,将来要求他对工作有事业心和责任心就很难了。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如果一连得了几个两分,他就觉得无所谓了,“这在孩子的精神生活中发生了最可怕的事”。(参见《外国教育动态》,1980年第2期)
尊重学生是和热爱学生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对他充满无限的信心,千方百计地去爱护他,而不是去伤害他。
过去把尊重学生和热爱学生批判为母爱教育、感化教育、人道主义教育,是“左”的倾向的反映,现在已经平了反。尊重学生和热爱学生是基于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这条客观规律的。违背了这条规律,教育就很少有成效,这已经被几十年的实践所证明。
第三,要启发学生的自觉性。要想让学生学习得好,首先学生要有学习的愿望和要求。心理学上叫作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社会上升学就业的压力,对学历的要求和舆论,家长对学生的要求,教师的奖励和惩罚,都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称之为外部动机。学生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树立的学习目的,客观现实对学生的刺激和学生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而引起的求知欲,学生对某一科目和活动的兴趣和爱好等,都是引起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称之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带有某种强制性,不能完全转化为学生的自觉性。内部动机则出于学生内部的需要,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当然,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对学生来说都很重要,它们是互相促进、相互转化的,外部动机也会转化为内部动机。例如学生本来对某门学科并不感兴趣,但是经过老师的鼓励和教育,逐渐地使他感兴趣了,就转化为内部动机。有时学生对某门学科很感兴趣,但由于得不到老师的鼓励,或者因为老师教得不好,他的兴趣逐渐减弱,内部动机就会逐步消失。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善于利用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要避免外部动机的消极作用。学生有了学习动机就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教学工作就会得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工作是这样,思想教育工作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矛盾斗争才能接受一个观点和一个信念。
第四,要为学生创造一种条件和环境,使他们自己在矛盾中决策,那样获得的观念才巩固,才会变成他自己的坚定信念。特别是在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不能光靠单纯的说教,而是要给学生组织一些活动,使他在活动中用自身的力量去克服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有的教师热衷于个别谈话。我认为,个别谈话是需要的。但是个别谈话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教育艺术,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什么情况下个别谈话才有效果呢?①教师在学生心目中要有高度的威信;②要在学生思想斗争最激烈的时候;③要对发生的事情调查得一清二楚;④要能抓住学生思想斗争中的焦点;⑤要出于对学生真诚的热爱,态度要民主,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要互相交谈等。也许还有其他条件。但是有的教师并不考虑有没有谈话的条件,时机成熟不成熟,学生一犯错误,立即谈话,十次有九次会失败。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开始的时候,教师还冷静,后来越来越激动,声音也提高了,态度也生硬了,结果不欢而散,以失败告终。所以我主张要多搞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改正错误。重庆市工读学校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两个学生因犯了错误被送进工读学校,进校后总想逃跑。校长有一次对他们讲:“我今天下午要去慰问一个毕业生,想和你们两人一起去,我代表学校,你们代表学生。但是有一个条件,你们一路上要表现出像个好学生的样子,不要再犯错误。”学生答应了。下午出发,一路上两人表现都很好,在汽车上敬老扶幼,让座位。有一个老年人很感动,对他怀里的小孙子讲:“将来长大了要以他们为榜样。”到了毕业生那里(当然是事先联系好的),毕业生又给两个学生做了些工作。回校以后,校长问他们:“这次访问有什么感想?”他们回答说:“我还不知道做了一点好事会有那么多人夸。”他们过去听到的都是批评意见,从来没有听到过一句赞扬的话,现在听到赞扬的话,他们内心的激动是不用说了。这种激动就会变成他们转变的起点。总结过去的经验,差生的转变总是在特定的活动中开始的,很少是因为经过几次谈话就转变的。当然不能说谈话没有作用,而是要多种方法配合才行。特别是组织学生的活动,设置某种环境和条件,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和思考去得出正确的结论和信念。
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是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规律,它涉及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简单说来,也可以说是教师应该有的一种教育指导思想,即时时刻刻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人,时时刻刻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不是让他消极地、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动地、积极地开展教育活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受到教育。当然,我们不赞成儿童中心主义。我们强**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不等于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只有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才可能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因此遵循这条规律不是放弃教师的作用,而是教师的作用更重要,责任更重大。
以上只是对教育规律的粗浅认识,是从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总结的,在教育理论上的阐述是很不够的,只是作为不成熟的意见和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商讨。
[1]原载《北京成人教育通讯》,1981年第1期。本文为演讲稿,选自北京市教育学会学术讨论会资料。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5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恩格斯:《反杜林论》,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恩格斯:《反杜林论》,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资本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恩格斯:《反杜林论》,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0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斯大林:《在全苏斯达汉诺夫工作者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见《列宁主义问题》,586~58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