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讲座视频 > 教师发展编02(第3页)

教师发展编02(第3页)

最后,需要老师对学生有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在农村,许多儿童的父母都在外面打工,他们缺乏父母的爱,因此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帮助。农村的老师比城市的老师更辛苦。我常常在电视上看到农村老师有的背着孩子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有的撑着小船行驶在湍急的江河上,他们冒着艰险送孩子上学,心里就很感动。他们和张伟校长一样,是农村教育的脊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

推动新课改的有力队伍[15]

上海基础教育两次在国际中学生学业能力测评(PISA)中名列榜首,世界为之惊奇。总结经验,这不是一日之功,而是多年来上海基础教育重视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成果,也是10多年来实施新课改的成果。在推行新课改中,一支队伍不能被忽视,就是教研员队伍,他们集中研究新的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然后帮助一线教师理解课标,改进教学,提高质量。上海的成绩有他们一份功劳。其他国家到上海来取经,很羡慕我们有这样一支队伍。

我国教研员队伍的建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了贯彻国家制定的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以及统编教材,保证教育质量,各地方教育局下面设立了教学研究室,简称教研室,从学校抽调一批优秀教师充当教研员,帮助学校教师研究教学大纲、研究统编教材,集体备课,在当时师资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末,我国开展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价值观。新一轮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教研员首先要转变观念,理解新课改的精神,才能去指导一线教师。开始一段时间,教研员和教师都不适应,走过一段弯路。但是经过几年的探索、研讨、试验,今天先进地区的教研室已经走出了一条路子,推动了课改的进行。上海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的经验很说明问题。

上海徐汇区在21世纪之初就是中国教育学会第一批教改实验区,我去过三四次,亲眼看到区教师进修学院带领全区的教改一步一步前进,取得很好的效果。他们在总结经验时讲道,转变观念是第一位的。他们感到还像过去那样忠实执行“统编教材”的运行机制已经成为新课改运行的障碍,于是在第二期、第三期课改试验中提出“忠于课标、调适教材、创生方法”的实施指导思想,进行“学期课程统整”的运行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修学院的教研员们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改变了过去教研员的角色,成为新课改实施的专业引领者、指导者,不再是行政命令者,而是与一线教师共同研究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改进教学,提高质量。

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许多经验。北京的教研部门以1981年以来成立的北京市各学科教学研究会为基础,开展了大量学科教学研究工作。根据“三走进”,即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教师,通过组织各类观摩课、研究课、示范课及交流研讨、学术报告、骨干教师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在研究教学管理、指导课程实施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各学科也开展了有特色的教改实验工作,其中“马芯兰小学数学教改实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中平面几何入门实验”“中小学‘规范码’教学实验研究”等大量教改成果逐步转化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共同精神财富与实践活动。[16]再如内蒙古自治区教研室采用集体或分学科形式赴各地开展调查研究,针对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的任务,采取各种形式培训教师,不仅完成了对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问卷调查研究,而且协同自治区教育厅有关处室召开了多次全区课程改革经验现场会,推广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物理教学STS”“化学微型实验”等。此外,内蒙古自治区教研室还先后编写了《内蒙古小学音乐乡土课本》等100余本教材教辅用书,为民族地区课改的推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7]

我国教研员队伍有10多万人,这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队伍。一是各地教研员都是从学校选拔出来的优秀教师,其中有不少特级教师,他们有专业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二是教研室设在教育局下面,具有行政色彩,因而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教研员的权力也很大,他们掌握着评价教师工作,甚至评审教师职称等权力。因此教师把他们视为权威,学校教学工作都听从他们的指挥。如果教研员的教育观念正确,能够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就能够指导和帮助第一线教师实施新的课改,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就有了保证。如果教研员还抱残守缺,坚持传统观念和陈旧的教学方法,就会成为新课改的阻力。所以,建设好这支教研员队伍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教研员队伍分散在最基层的各区县教育局下面,全国没有统一的领导。地方教育局重视的,就给予很多支持;不重视的地方,教研员的工作往往得不到支持,没有编制、没有职称名额、缺乏应有的待遇。另外,他们的进修提高没有一个具体部门关心和实施。

因此,我建议:

第一,教育部对教研室的建立、教研员队伍的建设应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确立编制,制定一个章程,明确各级教育部门对教研室的职责,使各地教育部门有章可循。

第二,把教研员的进修、职后培训、提高纳入骨干教师培训的计划之中,使他们有提高的机会;新的教学改革应该率先在他们中研讨,使他们理解改革的精神。这样他们才能去指导和帮助第一线的学校教师。特别要加强农村地区教研员的培训。

[1]原载《中国教育报》2013年5月15日。

[2]本文为作者祝贺《中国教师报》创刊十周年所撰。

[3]原载《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12年第3期,原题《〈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说明》。

[4]原载《人民教育》2010年第Z2期。

[5]写于2013年12月27日。

[6]写于2010年8月13日。

[7]写于2012年5月20日。

[8]原载《新教师》2013年第10期。

[9]写于2012年7月8日。

[10]本文为作者写给《新教师》杂志的创刊词。

[11]原载《优秀教师成长解码》序,写于2013年2月3日。

[12]原载《现代教育报》序,写于2013年9月9日。

[13]写于2014年1月3日。

[14]写于2014年6月16日。

[15]原载《中国教育报》2014年3月5日,原题为《应重视和加强教研队伍建设》。

[16]梁威:《触摸中国基础教育的脉动——中国特色教研制度区域发展的回顾与展望》,6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17]梁威:《触摸中国基础教育的脉动——中国特色教研制度区域发展的回顾与展望》,44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