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讲座视频 > 教师发展编02(第2页)

教师发展编02(第2页)

怎样才能成为教育家?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过三句话: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我想,一名教师能够做到这三句话,也就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了。而关键在于持续地学习。除了有一颗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心以外,就是要靠持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品德。

关于教师的学习我想多说几句。我总觉得,教师的学习要放得宽一些,不要只限于教材教法的研讨。教师学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提高教学专业水平的学习,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二是提高教书育人能力的学习,深入了解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的规律,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三是提高文化素养的学习,学文科的可以学点理科知识,学理科的也可以学点文科知识,甚至喜欢学什么就学什么,即脱离功利的学习,以提高素养,陶冶情操。只有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才有宽广的视野,才能领悟教育的本真、人生的价值,才能有创新,才能成为教育家。教师要不断学习,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还要重视经验的总结,最好把学习的心得和总结的经验用文字记录下来。写作的过程就是一种反思的过程、深入学习的过程。

《新教师》杂志为教师学习、总结、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新教师》既是一本专业性杂志,服务基础教育,传播先进教育理论,总结优秀教师经验,介绍国际国内教育改革情况;又是一本综合性杂志,反映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心声,为教师提供有兴趣的学习资料。因此,希望杂志的编辑深入教育实际,听取教师的意见,反映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学习的心得体会、生活的爱好情趣,组织经验交流,把杂志办成新时代教师的生机勃勃的新园地。

让教师在实践中成长[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保障措施的第一条,说明教师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可以这样来看,对学生来说,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对国家来说,关系到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一刻也不能放松的任务。

当好一名教师是很不容易的,不是有了一定的学历就能当好的,也不是一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就能成为一名好教师的。要成为一名好教师,需要不断地锤炼。怎么锤炼?就是要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

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和特点,教师工作不是一般的谋生的职业,是肩负着学生前途、国家命运的岗位,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献身精神;其次要懂得教育规律、儿童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最后要掌握教书育人的技能和方法。这不是在职前师范院校中就能学到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领悟、不断掌握。我当过几年中小学教师,深有体会,开始时对教育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不知所措,犯过不少错误,逐渐才悟出一些道理。但即使在今天,也还有许多教育难题破解不了。因此,教师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现在大家都在说教师成长,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教师培训,有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都十分必要,这是理论学习的过程。但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学习。教师成长要在课堂上、在学生的活动中、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里,遇到问题、遇到矛盾,进行学习和反思,长此以往,必然会悟出点道理来。现在有许多优秀教师总结了他们成长的经验,差不多都验证了这一规律。

廖良国老师的《优秀教师成长解码》也是在总结自己成长的经验。我与廖良国老师素不相识,但经积极语言教师陈虹的介绍,我对他有了一些了解。他是革命老区一名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经过20余年的教育职业历程,成长为特级教师,目前在四川省南江县教研室工作。他热爱教育事业,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对教育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经验论文百余篇,2009年在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魅力语文教学》,2011年在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教育科研成果表达艺术》,今天又有《优秀教师成长解码》一书即将付梓。一名边远地区的乡村教师能有这样对教育的深入思考与践行,实在是难能可贵,我非常钦佩。陈虹老师希望我为该书写几句话。我想说,各位读者一定能在该书中学习到廖良国老师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卓实坚韧践行、深邃理性思考的精神和成长的经验。

让教师生活在快乐教育中[12]

第29个教师节到了,我向辛勤工作在第一线的老师们致以节日的问候。最近在媒体上读到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我激动不已。这些最美的乡村教师在我国最艰苦的边远农村地区,有的为了那里几十个孩子的上学,不辞辛苦,坚守在教育岗位几十年。什么信念让他们这样坚守?是爱,是对孩子的爱,是对家乡的爱,是对民族未来的爱。这样的教师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我们要向他们致敬!

可是,我也常常听到,有些教师有职业倦怠。原因是多方面的,升学评价的压力、家长对教师的过高要求、学生的难教、社会对教师的不够尊重等,使得有些教师心情烦躁。对他们的心情我很是理解。但是,这种情绪是需要改变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首先,在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上要有所改变。教师职业不是一般谋生的职业,他们从事的是关系到儿童的成长、家庭的幸福、民族的未来的事业,教师责任重大。对儿童个体来讲,关系到他的一生;对家庭来讲,一个孩子的成功,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对中华民族来讲,只有我们年青一代的健康成长,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会把教育作为自己人生的信念,就会像最美乡村教师那样坚守这个信念,遇到困难不动摇。

其次,是要寻找教育的快乐。教育是阳光的事业,儿童在我们的教育下逐渐成长,看到他们的成长,就像看到我们亲手培植的花朵盛开,心中就有一种成就感、愉悦感、满足感。当他们成才以后,你就会为你过去的付出而自豪。

最后,要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儿童青少年生气勃勃,如果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能够融入学生的生活中,与学生同呼吸、相生息,就会感到自己也年轻了许多,和学生一样生活在快乐的教育之中。

总之,教育工作虽然有困难的一面,但总体上是快乐的事业,教师应该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当前教师职业倦怠是“应试教育”结下的苦果。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不能主动地教,学生不能主动地学,大家陷入考试的苦海中。因此,要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快乐,就要从“应试教育”的牢笼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只有学生能快乐地学习,才有教师快乐的工作、幸福的生活。

教师要读点教育史[13]

非常高兴来参加“西方教育史经典名著译丛”的首发式。首先祝贺两位主编和山东教育出版社成功地编辑和出版了这套丛书,这是教育学术界,也是出版界的一件大事。

大家知道,自有人类以来就有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进步的动力。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都关心年青一代的成长,因此人类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就有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积累和传承下来。今天的教育,无论怎样创新,总是在前人教育思想、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在20年前给《教育史研究》杂志写过这样几句话,叫作“研究昨天,理解今天,为了更好的明天;回顾过去,正视现实,走向光明的未来”。我也经常说,搞教育的不了解教育的历史怎么行。但由于语言原因,我们对外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知之甚少。

今天,从世界范围来讲,世界教育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教育的国际化、信息化正在教育领域里迅速发展,正在改变教育的生态环境和教育的手段与方式;各种教育思潮奔涌而来,目不暇接。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是要培养人才。在我国,教育也正处在深化改革时期,由30多年的高速发展转入到实施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轨道上。面对各种教育思潮和新的信息技术,我们如何应对,如何选择?就要吸取历代教育的经验教训。因此要以史为鉴,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探索新时代的教育规律,创造新的教育经验。因此,我十分主张,我们的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都要学点教育史,这样,才能有较开阔的视野,有历史的眼光来开创教育的未来,创造新的经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核心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就要在教育观念上,对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有正确的认识;对人才培养的模式有所改变。那么,我们就要看看我们的前辈是怎么思考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吸取。因此,“西方教育史经典名著译丛”的出版适逢其时。

我们要感谢单中惠、徐小洲两位主编及其他参与编译的专家学者,你们能在当今学术界浮躁的环境下,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用5年的时间翻译这部巨著,为我国教育科研宝库做出了巨大贡献。

用对教育的爱谱写不平凡的人生[14]

——向最美的农村老师张伟学习

读了2014年3月19日《中国教育报》刊载的《倒在办公室的农村校长》一文,为张伟校长的事迹所感动。第一个感觉是,如果我们的农村都有这样的校长,我们的农村教育就有希望了。另外感到,张伟校长英年早逝,非常可惜。42岁,正是大有作为的年龄,但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看了他去世前3天的活动,知道他从早到晚都没有离开过学校,可以说,他是累死在岗位上的。

今天在座谈会上听了郸城县教体局的领导、秋渠一中副校长和《河南日报》记者的发言,我了解了张伟的事迹,更加感动。张伟老师家境贫寒,师专中文系毕业后,没有留在学校工作,而是到郸城农村秋渠一中任教。这是一所农村薄弱校,但经过张伟老师的努力,现在已经成为当地的优质学校。张伟老师坚守农村教育岗位,一心扑在教育上。他在大学的同学有的已经是企业家,曾鼓动他到企业工作,年薪可达到20万元,但他不为所动,坚持为家乡培养人才。农村老师工资并不高,张伟老师家境并不富裕,但他还时时帮助贫困学生,有一位女学生就是在他的资助下才能继续学习。张伟老师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从他去世前3天的活动,就可以看到他的心无时不在学校,他的身影一直在学校里,最后竟然在晚上倒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他的感人事迹真是三言两语说不完。真是最美的农村老师。

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张伟校长的死就是重于泰山的。他把一生奉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把全部的爱奉献给了下一代。他的岗位是平凡的,但他的人生是伟大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这10多年来,我国农村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村孩子已经不愁上不了学,但还期望着上好学,上有质量的学。要改变农村教育的面貌,关键在教师队伍。近些年来,在各地政府的重视下,农村办学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育部门的努力,特别希望师范院校能够培养出像张伟校长一样的教师和校长。希望在职的农村教师能够向张伟校长学习。

首先,要认识教育事业的重要和伟大。教育,从宏观来讲,关系到国家的盛衰、民族的兴亡;从微观来讲,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学生个体的一生。国家和家庭把孩子交给我们,作为教师,责任重大。教师要有很大的爱心和责任心,才能把学生教好。

其次,要不断钻研业务,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农村学校条件差,仪器设备缺,更需要老师高超的教育技能和艺术,把课上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