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讲座视频 > 教师发展编(第3页)

教师发展编(第3页)

现在,我们一些学校在学生自我管理、变他律为自律方面做得很好。如北京十一学校“学校文化二十条”中的主体性教育,提倡“学生能做的,老师不要包办”。他们定期发布“机会榜”,引导学生参与管理,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开发学校商业圈课程,在实战中催生学生的创意等。十一学校把学校大大小小的事情尽量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之中,使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增长实际才干。此外,他们还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如教育学生尊重别人,“学会妥协,接纳别人的想法”等;如教育教学工作调查问卷的设计别具匠心,设计的十条问题全是对老师的正向评论,这样,无形中引导学生学会用尊重的、正面的眼光来看待教师,而不是养成学生挑剔苛责别人的习惯。学校充分认识到,评价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评价对象的进步,它的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了教育的真谛。

山东高密一中秉承“让每一粒金子都闪闪发光”的理念,建设民主的校园,让学生担任校园文化设计师,让学生审议学校的管理制度,举办多元文化的艺术节,将教育的目的在一些微小的事中实现。一位学生给母校写信说:“感谢母校开展的那些红红火火的文化活动,现在看来,面对文化多元、崇尚创造、竞争生存的时代,学校的这些文化活动,无疑给我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素质,让我们受益终身。”学校的文化活动,仅仅是学校生活中的一部分,学生参加的可能只是一点小事,却能给学生带来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跛行的教育是走不远的。春晖中学的创办者经亨颐在日记中写道:“欲养成学生为社会有用之人,不患无职业,而患无人格。”春晖中学现在继承了这种传统。

这些学校的具体实践证明,将教育贯穿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教育应当“为学”与“做人”并重。所谓从大处着眼,就是从“育人”高处着眼。从“育人”着眼,做的事再小,也是教育;反之,做的事再大,也不是教育。所以,我常说:“学校建设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做到了这一点,离教育家就不远了。

《人民教育》开辟“新学校行动研究”专辑,介绍一些优质学校走向理想学校,讨论一位名师、名校长走向教育家的道路,十分有意义。我国有许多优质学校,如何进一步提高,办成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老师满意、社会满意的理想学校;我们有许多名师,如何使他们成为教育家,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我们要为他们提供成长的沃土。

师德:教师的灵魂[5]

最近教育部发布了有关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文件:《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这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应该认真学习和贯彻。

教师工作是神圣的职业,说它神圣,是因为教师工作不是一般谋生的职业,是培养人的心灵的职业,是关系到儿童的成长、家庭的幸福、民族的未来的事业。教师责任重大,对儿童个体来讲,关系到他(她)的一生;对家庭来讲,一个孩子的成功,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对中华民族来讲,只有我们年青一代的健壮成长,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因此,传承文化,培养人才,使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有奉献的精神。

教师职业的神圣还在于它是用高尚的品德、博学的知识去感染学生。学生总是把老师看作最高尚的人、最可信赖的人,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是用自己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师德是教师的灵魂。

我国有1200多万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辛勤劳动在教育一线的岗位上,他们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为普及教育和下一代的成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全社会尊重。

但是,在教育现实中违背师德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有的老师为了个人的名利,不认真教学,而是进行有偿补课;有的老师歧视所谓“后进生”;有的老师用暴力对待学生;有的老师用语言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等等。这些事件不仅损害了教师的形象,而且直接伤害了学生。我把它叫作“反教育行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使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反教育行为”却违背了教育的本质,严重伤害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因此我们应该坚决地反对。

关于师德教育,社会呼声很高。但不应停留在呼吁上、口号上,要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教育部发布的《意见》和《办法》就是从制度上加强师德建设,用法令来规范教师的行为。

教师在师德上有错失,有的是对教育事业缺乏热情;有的是对教师的神圣职业缺乏认识;有的是缺乏教书育人的能力,观念陈旧、方法落后;有的是名利驱动,知法不依。

因此,《意见》中强调,把师德教育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中,树立师范生远大职业理想;加强师德宣传,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严格师德考核,促进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失德行为;突出师德激励,促进形成重德养德良好风气;规范师德惩处,坚决遏制失德行为蔓延等。从师德教育入手,建立师德考核、奖励、惩戒制度。《办法》则具体罗列了违反师德的十二种行为表现,并提出了处罚规则。这两个文件不仅让广大教师认识到师德的重要,也明确了哪些是违反师德的行为,使他们能够在平时教育活动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师德修养,在培养人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希望每个教师都要认真学习这两个文件,加强师德修养,切不能让文件只停留在教育局局长的办公桌上。

教师发展,师德先行[6]

——答《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问

一、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是教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提高教育质量是今后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提高教育质量,就要依靠教师。没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也就不可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师德是教师必须具有的品德。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是育人。因此,教师本身要有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授业的技能。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有些教师不是不能教,而是不好好教。最近我就遇到几位家长反映,有的老师不认真讲课,而让学生去上补习班,这就是师德问题;有的教师不热爱教育工作,不热爱学生,不尽心尽职地教育学生,这不就是师德问题吗?我国1200多万名教师,在学历上已经基本上达到合格教师的要求,问题在于是不是都具有为人师表的师德,是不是都忠诚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尽心尽职地教书育人!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比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更重要、更迫切。

二、师德既包含着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思想品德,也包含着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应具有职业的特点,例如医生的职业道德就是“救死扶伤”。教师的职业道德可以概括为“敬业爱生”。敬业,就是热爱教育事业,钻研和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爱生,就是热爱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帮助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发展。当然教师还要遵守教育工作者应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教师的职责是育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要用自己的知识(智慧)魅力、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有比常人更高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六条标准,基本上构成了师德的要求。爱国守法,这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我在上面说到的“敬业爱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敬业爱生的延伸,是教师职业工作的基本要求;终身学习,是教师不断提高的主要途径。如果能够做到这几点,就是一位很优秀的教师了。

四、前面讲到,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如医生的“救死扶伤”。为什么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如此关注呢?我想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关系到一件具体的事情。例如,银行职员不尽心,可能会给客户造成经济损失;导游缺乏职业道德,会使游客不愉快,这都只关系到一些具体的事件。而教师的职业道德关系到孩子的一生。有些家长就反映,某某教师对自己的孩子有偏见,影响到孩子的学习、脾气和性格。可见教师的责任重大。二是确实有些教师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乱收费、歧视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近些年来,学校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功利主义、金钱主义在学校中、在教师身上也有反映。学校本来是最神圣的地方,教师工作是最神圣的职业,但出现了以上情况,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六、如何评价师德?这确是一个很难科学量化的问题。但学生心里有一本账、家长心里有一本账。在评价教师师德时要多听听学生和家长的意见。至于如何建立师德评价制度,我想各地可以试点。湖南省推出学校智能绩效考核管理系统,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希望他们取得经验,不断完善,加以推广。

我总认为,任何改革一开始都不是十分完善的,争论议论是好事,可以使改革更完善。但态度要积极,不要一有改革先质疑、先否定。没有改革,何来进步?因此,对改革,只要方向没有错,就要支持,然后提出改进意见。同时也要允许失败,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才能创新。

七、有了高尚的师德,也就超越了底线道德。师德和公民常规道德是不矛盾的。一开头我就说师德包含着公民应有的思想品德。所以无须找什么平衡点。

教学方式的一场变革[7]

去年(2011年——编者)11月28日我到广西玉林参加了“有效教学”现场会,听了几节课。课堂上学生渴求知识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学习,师生的互动配合,整个课堂生动活泼的气氛,吸引了来自各地的与会者,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有效教学’确实有效。”我也为之感动,我在想,如果我们的学生都能这样主动地学习,我们老师都能这样主动地研讨,我们的教育质量怎么能不提高?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推广“有效教学”。过去我不太了解“有效教学”,这次听了孟照彬教授的介绍以及他对老师的培训和要求,才了解到“有效教学”不仅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做指导,而且对老师有一套严格的程序要求,按照程序进行教学,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能力、培养感情。

“有效教学”的有效关键在哪里?在于它的先进理念,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我记得,早在1980年,我就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当时引起了教育界的争议。有人质疑,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不要?我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要,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就在于启发学生的主体性。玉林那次课堂上老师出了一道题,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讨论,对这道题做逻辑思考,一步一步地画成一棵树。全班六个小组就有六棵树,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出来向全班同学解释这个“知识树”,各组互相补充,这个知识之树就茂盛起来。学生讨论之热烈、讲解之热情,使我印象很深,一改过去课堂教学“老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的沉闷局面。这种学习方法,通过思考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能力。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