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讲座视频 > 教师发展编(第2页)

教师发展编(第2页)

《专业标准》旨在进一步强调小学教师从业准则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既继承了我国原有小学教师职业的规范要求,又在具体内容上与时俱进地进行了修订、改进和发展。其主要特点体现为科学性、规范性、基础性、时代性、实践性等五方面。

《专业标准》有以下特点。

第一,强调对教师专业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对教育工作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师不是一般谋生的职业,而是一种需要有点献身精神的事业,它关系到儿童的未来、国家的命运。小学教师要认识小学年龄段儿童的特点,懂得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并尊重这些规律给学生提供适合他的教育。小学年龄段是儿童成长最快的阶段,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与低年级学生差异很大,要注意这种差异。但总体上讲,小学是打基础的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养成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同伴相处的能力。

第二,强**师要了解有关教育法律、政策,了解党的教育方针,明确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了解《教育法》《教师法》《儿童权利公约》《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教师的责任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当前要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个规划纲要既阐明宏观的教育方针,又具体地提出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育教学的要求。它是指导教师工作的指南。

第三,强调师德,把师德放在专业标准的首位,列入第一级指标体系的标题中。强调老师要爱岗敬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的老师总体上说都是热爱学生的,但许多教师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前几天,有一所学校一位老师因为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就打学生的耳光,她认为这是爱学生,是教学认真的表现,但她不知道这伤害了学生的身心,损害了学生的人格,对学生成长有极不利的影响。有些教师认为爱学生就是盯着学生的成绩,而不顾学生人格的成长。真正的爱应该表现在:其一,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愿意学习,都能成才。其二,了解学生的需要,学生有学习的需要,有玩儿的需要,有交友的需要,有人格和尊严被尊重的需要,有表现自己才能的需要;要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有时会犯错误,有时学习会有起伏,要了解其中的原因,不要随便批评。其三,要善于和学生沟通,这就需要平等对待学生,平等了,学生才能对你讲心里话。为什么孩子到10来岁就不愿意和父母、老师交流?就是因为不平等,他认为你们是大人,说话总是对的,总是教训人,不能倾听孩子的诉说。因此,老师要学会倾听。

前几年,《中国教育报》上刊登了一张照片,照片说明是某校夏令营把学生分成三等:优等生为上士,中等生为中士,所谓差生是下士。上士吃饭,三菜一汤,还有代表他身份的一杯红酒;中士吃两菜一汤;下士站在一旁侍候上士,等上士吃完饭,收拾好餐具以后才能吃饭。这是对所谓差生极大的人格污辱。这就是师德问题。国家明令禁止体罚,但老师的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体罚是有形的暴力,语言伤人却是无形的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更大。学生最不喜欢的是说话损人的老师、不公平的老师。因此,《专业标准》中特别要求“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

第四,突出儿童本位。其一,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处处体现“学生为本”的理念。如给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他的教育,要求“制定小学生个体教育教学方案”“发现和赏识每一个小学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等。其二,关注小学教育的独特性。小学儿童从6~12岁,跨度很大,需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小学教师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小学教师常常要做班主任,要能够结合儿童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设计丰富的活动,进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其三,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尽可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新需要,如要求教师“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于教学中”,等等。

第五,突出生命教育。要求教师“将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要偏爱某些学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学会热爱、保护生命。教师要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让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专业标准》中还提到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使学生认识性别、尊重异性、了解生理变化、保护隐私,防止性侵犯。

佳木斯十九中张丽莉老师为救学生伤残的英勇事迹,汶川地震时涌现出的舍身救护学生的英雄群体,体现了教师爱护学生生命的天职,为广大教师做出了榜样。

第六,教师要具有全面性、专业性、通识性的知识结构。全面性是指既要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又要掌握教育专业知识。这涉及师范教育一直争论的学术性与师范性,两者缺一不可。专业性也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对于学科专业,要求教师深入掌握所教学科的学科基本理论、基本体系,学科发展历史,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景。通识性指要求教师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理科老师可以学点文学艺术,文科老师也可以读读科普读物。通识性还有利于教师的自我文化修养。

第七,强**师要掌握具体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指教学设计能力、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组织学生活动能力、表述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自我控制的能力尤为重要。教师也有七情六欲,但在学生面前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用自己的情绪影响学生。处理学生中的问题与矛盾也不能情绪化,要冷静、理性地对待。对小学教师还提出写好黑板字、毛笔字、钢笔字的能力。

第八,要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兴趣是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老师课讲得好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某种课外活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关系好,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和奖励固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某门课程自发的内在兴趣。

最近读到一本书,是著名的美国教师雷夫写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雷夫是一名小学教师,专教小学五年级,他的教室就是第56号,他在那里教了近30年。他从教的学校在一个最底层人群的社区,居民大多是移民,社区里吸毒、赌博、打架斗殴成风,孩子受到很不好的影响。但是经过他的教育,孩子们个个都取得成功,个个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因此,他获得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全美最佳教师奖”以及英国女王颁给的勋章。去年4月他应邀到我国深圳、上海、北京讲学,与中国教师对话。我读了他的书和演讲录,觉得他的经验主要是两条:一条是相信学生,同时得到学生的充分信赖;另一条是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他一开学就让孩子排演莎士比亚的话剧,学生就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样就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责任心、合作精神。他还组织其他活动,如篮球队等,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第九,强**师自我发展、终身学习,教师要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典范。教师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钻研,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成为一名成熟的、优秀的教师。教师要把读书作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读书增进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文化修养提高了,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而且能高屋建瓴地理解教育的真谛。

希望更多的校长和教师成为教育家[4]

“新学校行动研究”提出要让一般意义上的优质学校成为师生向往的理想学校,使优秀校长成为教育家。联系温家宝谈到的要教育家办学,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它将引领中国学校的办学方向、校长和老师的发展方向,从而深刻地影响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什么是教育家

那么,什么是教育家呢?我认为,一名教师,热爱教育事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并且对教育有研究,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理念,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风格,在教育界有一定的影响,就可以称为教育家。教育家首先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有为每一个孩子的一生负责、为每一个家庭负责、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负责、为整个社会负责的高度责任感。这是教育家办学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蔡元培、张伯苓、陶行知等人之所以成为教育家,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是为实现“教育救国”的梦想办学校、办教育,是以育人为目的。

当今的一些名校,它们对自己学校的定位就显示了它们的高度。如北京十一学校的定位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这个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十一学生应该是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行为规范、思想活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民族脊梁和社会栋梁。又如上海中学在整体构建学校课程时,把握的几个基本立足点是,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志存高远、意志磨炼与文化认同。这就是教育家对学校的正确定位,这才是教育家应有的胸怀和眼界。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发展的基石。“教育者,根本之事业,基于今日而期于将来也。”培养有人格、有良知的公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教育来改造社会,来强国富民,在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是教育家的理想,也是教育家的责任。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分数,不是为了取得多么高的升学率和几个荣誉称号,而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栋梁之材。北京十一学校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时,突出日常规范的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鼓励独立思考,培养有独特想法的学生;要求诚信做人,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值得信任的卓越人才;启发学生确立远大目标,立志成为某一领域的杰出人才。他们没有立足于分数来培养学生,他们是带着教育家的理想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是高瞻远瞩的。所以,只有教育家才能够真正地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才能真正地为每一个学生和家庭负责,才能真正把学校办好。伟大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教育者品格崇高、才识卓越、业务精湛的学校。

二、书斋里不会产生教育家

教育家不是从书斋里走出来的,教育家只能从教育实践中产生出来。教育家除了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还必须亲身参加教育实践。否则,自己的教育理念再高明,教育理想再宏伟,构建的教育理论体系再完善,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只有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并且在实践中确实实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的人,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家,才能被称为教育家。我国的蔡元培、陶行知、张伯苓是这样,捷克的夸美纽斯、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等也是这样。

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就是一个既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又勇于将教育理想付诸实践的人。他领衔的“新学校行动研究”项目提出,“把我们的行动拿出来研究,把研究的成果转化成我们的行动”。他们这个课题不是研究理论,而是研究行动;他们不搞坐而论道,而是要站起来立即行动。他不仅在自己的十一学校实践,而且把参加这项研究的每一个学校、每一个校长的实践作为他们的研究对象,他们通过对参与者所在学校及相关实验学校的测量、透视、诊断、追踪和对比,分析、研究、解决学校中课程、学生、制度、文化、教师和校长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构建理想学校的模式。这是走向理想学校的正道,也是走向教育家的正道。

一个教育者,只有投身教育的实践中,亲身接触学生,生活在学生中间,才能透彻了解当下的教育状态,才能产生对教育的正确而深刻的思考。如上海中学正在做的构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课程的探索,这是一个系统性、开放性、长期性、螺旋式上升的工程,学校课程图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修改、补充、完善;它的“创新素养培育项目”课程,也必须在实践中一步步检验。试想,一个远离教育一线的教育者,没有亲身追踪实验课程的运行,没有与学生近距离地接触与了解,怎么可能细微地了解各个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如何能让教育通过完善的课程设置来实现它的本质?学校的竞争力来自课程,教师的品牌在于教学。理想学校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课程,课程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程有特色学校才会有特色。而这些只有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人手中才能完成。所以,当一名校长能从教育实践中贡献几个有经典意义的教育案例,他差不多也就成为教育家了,而一直在书斋中脱离实际地潜心研究教育理论的人是不可能进入教育家行列的。当然不是说教育不需要理论,教育理论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一名教师或校长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经过反复实践研究,上升为理论,才有普遍的意义,否则只能是一种经验。因此,光凭经验或教龄的自然增长也是成不了教育家的。

三、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体现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就完成在学生当下的生活过程之中。教育并不是每天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不是热火朝天地盖大楼,也不是轰轰烈烈地搞改革,而是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人格的培养。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的春晖中学建校伊始,校风即概括为“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其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与办学理念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是完全吻合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