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文集第十卷绿叶集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 顾明远 >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1(第1页)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1(第1页)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1]

[1]顾明远:《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

教育理念编

三个面向[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思想

北京景山学校是1960年由中央宣传部直接创办和领导的一所实验性学校,当时北京师范大学抽调了一批教师到这所学校任教。“**”前开展了十年一贯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等多项实验。“**”中受到严重破坏。“**”后拨乱反正,景山学校又恢复了生气。当时中宣部秘书长童大林是“**”前景山学校的创办者和直接领导者,组织了几位同志,包括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龚育之、原国家科委吴明瑜、景山学校原校长敢峰、校长游铭钧、书记贺鸿琛,从北师大邀请了丁尔陞和我,几个人多次座谈景山学校的发展前途。正在迷惘摸索之时,得到了邓小平为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我们豁然开朗,明确了景山学校发展的方向、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

邓小平的题词是从时代发展的前景、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出发提出来的,高瞻远瞩,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时代性、前瞻性,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时间过去30年了,今天再来重温这个题词,更感到邓小平的远见卓识。“三个面向”将永远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后中国教育向何处去?怎样发展?是简单恢复到“**”之前的状况,还是要有所发展、有所创新?邓小平指出,中国教育必须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20世纪内,全国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我国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又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2]并深刻论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要有一支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最后说:“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3]也就是说,我国的教育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这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最根本的任务。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是按照邓小平同志的精神提出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4]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面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30多年以前邓小平就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5]并详细分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容和特点及对社会生产的影响。30年过去了,正如邓小平当年预言的一样,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改变了整个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迎面而来。我国历史上曾经是科技发达、生产力水平很高的国家,明末清初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但是由于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我们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由于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我们又错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今天我们与其他国家一样,都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起跑线上。我们需要抓住时机,迎头赶上,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教育是基础,教育要为科技发展培养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还是一个比较封闭、落后的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力都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我国要建设现代化,只有打开门户,向西方学习、向世界学习。“**”结束后,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就派了多个高级代表团走出国门,考察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先进生产线和科学管理。上海交通大学第一个派高等教育代表团出国考察发达国家培养人才的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开始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资金,但人才却跟不上。邓小平同志求贤若渴,早在1977年5月和7月,他两次找方毅和李昌谈话,指出科学和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且提出在党内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要培养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教育就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面向世界的科学技术、面向世界的先进教育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现代化在西方国家逐渐展开。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震惊了美国朝野,美国国会为此通过了《国防教育法》,拉开了教育现代化的序幕,开展了课程改革、设备更新、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影响到世界各国。但正当世界教育大发展大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之时,我国却正在大闹“**”,使我国教育落后世界教育约30年。此时,我国教育要迎头赶上,只有虚心地向世界学习。我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前身是“**”前由中央批准成立的外国教育研究机构,出版了《外国教育动态》杂志。“**”中该机构受到严重破坏,“**”后积极恢复工作,在教育部的领导下,与兄弟院校的外国教育研究机构一道,翻译和介绍了世界各国的教育制度、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的发表,鼓舞着比较教育工作者开展大量研究,引进了国外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的经验,为我国恢复教育秩序、推进教育现代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面向世界的先进科技、面向世界的教育现代化。为此,邓小平指示“要引进外国教材,吸收外国教材中有益的东西”。在国家外汇储备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中央财政拨出十万美元,从美国、英国、西德、法国、日本等国进口了大批中小学教材,促进了我国课程和教材的现代化改革。[6]

教育要面向世界,不仅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材和教育理念,而且要派出留学生到国外学习,直接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学到手。在邓小平的指示下,“**”以后第一批留学生52人于1978年12月启程去西方国家留学,其中就有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以后留学生逐年增多。学成回国的留学生,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教育本来就是未来的事业,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因此,教育要有前瞻性、预见性,不仅要考虑现在,而且要考虑未来的发展。

教育要面向未来,就是要面向未来的科技发展。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向我们扑面而来,它既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新的工业革命要求创新型、开拓型人才。我们的教育只有按照邓小平的指示,面向未来的科技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教育要面向未来,就要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当今世界,竞争激烈、危机四伏。教育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事务和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人才。

教育要面向未来,就要面对未来可能遇到的种种危机。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经济衰退至今还看不到复兴的曙光;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至今还没有解决的办法;科技发展带来的物欲增长、道德滑坡以及许多伦理问题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担忧。凡此种种,教育如何面对?这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思想是一个整体,面向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核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放眼世界,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就要面向世界复杂多变的形势,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教育是基础,教育首先要现代化,要培养掌握先进科技文化、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贯彻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教育需要彻底改革。教育现代化绝不只是校舍设备的现代化。首先要改革教育观念,把教育从面向眼前的“应试教育”解放出来,回归教育的本真,把发展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教育的根本。

改革学校制度,下放教育教学的权力,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新一轮课程改革把过去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就意味着执行课程标准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但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统得太死。这种管理方式很难使学校办出特色,培养出创新人才。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要走出学习知识越多越好的误区,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为21世纪培育教师 提升学校领导力:来自世界的经验》报告,指出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以下四方面的技能:①思维方式: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和学习能力;②工作方式:沟通和合作能力;③工作工具: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④生活技能:公民、生活和职业,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7]这值得我们认真地借鉴。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在改变教育形态。教师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载体,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将是为每个学生设计最好的学习环境的设计者,是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和处理信息的指导者,是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帮助者。信息化、数字化带来了教育的变革,但要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个性化、网络化的特点。要把握好在运用信息技术中的器(硬件)、技(软件、技术)和气(内容、精神)的关系,坚持育人为本,不应因技术掩盖育人的本质。

中国梦,教育梦[8]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实现中国梦的人力源泉。传承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第一要认清形势,教育工作者要认清形势和我们肩负的重要使命。当今世界变幻莫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今天第三次工业革命正扑面而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给了我们机遇,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我国曾经错过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如果再错过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们强国的梦想就更加难以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空前提高。只有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心并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迎头赶上,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要更新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与进步,要求我们更新陈旧的教育观念。传统教育是传授现存的知识,现代教育是要创造知识,向未知世界进军。教育的目标不是让学生记住死的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捕捉新知识的能力。去年3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为21世纪培育教师 提升学校领导力:来自世界的经验》报告。报告介绍“21世纪技能评估与教学项目组”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60多个研究机构的250多名研究者的意见,指出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以下四方面的技能:①思维方式: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和学习能力;②工作方式:沟通和合作能力;③工作工具: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④生活技能:公民、生活和职业,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9]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第三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制度要创新,要研究学校制度的多样化,使职业教育的中高级联通、职教与普教的沟通,使每一个愿意学习的人都能得到深造的机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不以单纯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的依据,采取全面的、综合的、经常的评价方式,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改革现代学校办学体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和教师参加学校管理的权利。

第四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今时代,教师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载体,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得知识。教师的责任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条件,为学生创造适合于他们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正确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策略与方法,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因此,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摒弃灌输式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使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使学生有时间思考、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有时间参加他们喜爱的科技文体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成长。

第五要深刻理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育是一项事业,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谋生的职业。教育事业关系到我们下一代的成长、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兴衰。教师要有真诚的教育理想,要有长远的教育规划,有自觉自愿的教育担当;要有高尚的师德,敬业爱生;时常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致力于自身专业品质的提升,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标准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中国梦是强国之梦,强国必先强教,教育强,国家兴。世界任何国家都把教育作为实现强国的发展战略。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以后,美国马上检讨自己的教育工作,国会于1958年通过了《国防教育法》,把教育事业与国家的安全联系起来。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产品在美国倾销,美国立即反思自己的教育,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于1983年发布《国家处境危险,教育改革刻不容缓》报告。世纪之交,美国总统布什又批准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这一切都说明,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总是把教育放在强国的首要位置。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就更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如果说,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主要由政府来承担,那么,提高教育质量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我们有责任办好每一所学校,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一流的教育,建一流的国家[10]

——读《温家宝谈教育》

2006年夏天,我曾经有幸参加了温家宝同志召开的基础教育座谈会。他在会上讲:“只有一流的教育,我们国家才能有一流的实力,才能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一流的国家。”这句话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今天读了《温家宝谈教育》,我更加理解温家宝同志情系教育、心怀国家的高瞻远瞩的思想。《温家宝谈教育》一书,是温家宝同志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入思考,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展示了他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国家发展的要求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教育论断。这些论断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科学决策,指导着全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