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教育论述精要 > 四论苏联普通教育的改革1(第1页)

四论苏联普通教育的改革1(第1页)

四论苏联普通教育的改革[1]

今年(1988年)2月,苏共中央召开全会,做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新思想。人们不禁要问,1984年,也就是4年之前刚刚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改革,至今时间不长,许多改革措施尚未实现,为什么忽然又要进行教育改革呢?这是与苏联整个的政治形势的变化有关,也即与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有关。

1985年3月苏共中央总书记契尔年科去世,3月11日苏共中央全会选举戈尔巴乔夫为总书记。他锐意改革,于同年4月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提出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在第二十七次党代表大会上得以通过。他提倡“新思维”和“公开性”,着手对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于是苏联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5年的四月全会被认为是苏联历史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1984年的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的改革是在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前进行的,当然,总的方向不符合他的改革的总路线,所以重新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在1988年苏共中央全会上,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共中央书记叶·库·利加乔夫做了题为《中等和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及党在实现中等和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的任务》的长篇报告。在报告中,他对1984年的改革做了如下评价:“1984年4月才开始的教育改革是一次只在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教育领域进行变革的尝试,甚至不是整个教育事业,只是教育的初级阶段。”

他认为改革措施的不足之处是,“企图用老方法来实现这些措施”。具体表现为以下问题。

第一,改革的进化性质同党掀起的社会改革的革命实质发生了矛盾。改革基于一种认为国民教育体系只需稍加完善就行的思想,而没有认识到需要从教育内容、教学与科研、干部队伍、物质基础及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根本上的革新,因此,改革缺乏坚定性,规模不大。

第二,改革试图用粗放的方法完成自己的社会任务。它促使普通中学按最简单的专业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八年级学生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数增加;十年级学生进中专的人数减少。这种做法与当前社会经济现实对职工教育水平和质量的要求是矛盾的。

第三,改革没有提出深化国民教育体系民主化的纲领,没有形成吸引整个社会参与教育改革过程的机制。更重要的是,决定性的角色——教师和学生没有投身于改革的旋涡之中。

同时他还批评,许多共和国党中央和部长会议对教育改革领导不力,拖拖拉拉,使改革“空转”;对教育改革缺乏统一的领导;对6岁儿童入学出现过火和偏激的做法,热衷于高指标,不顾实际效果等。(参见苏联《真理报》,1988年2月18日)

总之,1984年的教育改革不符合戈尔巴乔夫提倡的“新思维”和“公开性”的精神,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同时利加乔夫还认为,苏联教育有落后于世界发展水平的趋势,如不迅速扭转,就对苏联在国际上的竞争很不利。利加乔夫在报告中这样讲道:“出现了一种趋势,即跟世界水平相比,苏联教育方面的发展缓慢起来。不火速扭转这种趋势,则意味着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陷入一种极危险的社会落后状态,而摆脱这种状态需花几十年工夫。”这表明了苏联实施教育改革的紧迫感和决心。

苏共中央全会《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到的改革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和实现对青年进行普及中等教育的观念,使中等教育成为培养技术熟练工人和专家干部的基础

这就改变了1984年教育改革的总的精神。那次改革的重点是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一方面,扩大职业技术学校的数量;另一方面,在普通中学里进行职业技术训练。而这次改革,强调“巩固和大力加强学校对所有人的普通教育职能”。利加乔夫在报告中说,应使全体男女青年受到高质量的中等教育,然后,使他们有可能根据个人和社会的需要做出选择:是进大学还是进中等技术学校,是进职业技术学校还是直接参加生产。至于在普通中学里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是否适宜,他表示怀疑,认为必须再一次斟酌。

(二)重视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

必须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爱好扩大有区别的教学方式,发展特科学校和深入学习某门课程的班级网。利加乔夫认为,重视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是“在当今世界上,中小学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向前发展的主要方向”。他认为,坚持社会主义的统一性并不排除多样性。他严厉批评教育领域内的教条主义、食古不化和保守主义。他说:“多一些社会主义,也就是多一些多样性。”

(三)要求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装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保障教育有一个新的质的突破,迫切的问题是加强和重新装备学校的教学和生产基地。解决这个问题极其复杂,要求寻求大量的财政资源和物质技术资源,这就需要全体人民来关心教育。利加乔夫认为,从幼儿园到高等院校的一个共同问题是教学教育过程的技术装备率低。他说,这是产品技术水平和整个经济工作的质量问题的根子。所以国民教育的技术更新,包括数量和质量,是今天的核心问题。他要求对国民教育的技术装备来一次革命,采取一系列措施研制最新式的符合世界水平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工具;应当大大加快向学校提供高质量的计算技术设备,以便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解决学校的计算机化的问题。

(四)决定从1988年开始实行高等教育部门同物质生产部门协调行动的新机制

规定对培养专门人才的费用要给予部分补偿。这样,高等院校就可以得到一笔资金,用于发展学校的物质技术基础。

(五)建立统一的管理教育的国家机构—国民教育委员会

委员会由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其职责是支持和推广先进的教育工作经验,发展和普及教师进修,改善学校的物质保障。

(六)广泛开展自我管理原则,给学校提供必需的自主权,提高学校对高质量的教学和教育年青一代的工作的责任心。同时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要发展集体和民主形式

利加乔夫还提出,最广泛地开展中小学和高等院校自治,学校应建立校务委员会。要有教师、党、团、工会、学生组织和附属工厂的代表参加。委员会应拥有研究教学教育工作和财务经济工作各种问题的充分权力。自治原则要反映到学校的章程中,用法律程序固定下来。

(七)改组教育科学院

脱离教育部的管辖,把它改造成为全苏联的、跨部门的、把国民教育系统各科学研究单位联合在一起的机构。给它注入新的力量,向有才干的学者和有实践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敞开大门,扩大其学术研究范围。

1988年的改革比起1984年的改革,从原则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强调用新思维来观察问题,用公开性、民主性来实现改革。这次改革是对苏联僵化的教育体制的一次重大冲击。改革还刚刚开始,将来的发展如何,正受世界瞩目。这也将是我们跟踪研究的课题。

苏联在近几年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在教育思想上有了新的突破,这就是关于“合作教育”的争论。

1986年10月,苏联《教师报》邀请了苏联著名的教育革新家,从事教育实验的代表人物在莫斯科郊区的佩烈杰尔基诺镇举行了一次会晤。他们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格鲁吉亚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Ш。A。阿莫纳什维利,俄罗斯功勋教师、莫斯科州列乌托沃第二中学教师И。П。沃尔科夫,列宁格勒第307中学专家级教师E。H。伊利英,俄罗斯功勋教师、莫斯科第825中学校长B。A。卡拉科夫斯基,俄罗斯功勋教师、莫斯科第587中学教师C。H。雷先科娃,顿湟茨克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第5中学教师B。φ。沙塔洛夫,苏联教育科学院教育一般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M。П。谢季宁,以及Л。A。尼基金娜和Б。П。尼基金。1986年10月18日的《教师报》刊登了会晤者签署的报告—《合作教育学》。同时,《教师报》还发表了《邀请志同道合者》为题的社论。社论说,编辑部组织这次会晤的目的,是以简明扼要的形式宣告他们在25年的教育实验中获得的教育真理。社论指出,这些教育革新家们在教育实验中都经历了无数艰难曲折。社论尖锐地批评了苏联教育理论界某些学者对这些教育革新家们的教学思想和创造的新教学体系所持的冷漠态度。

1987年10月,这些教育革新家们又在格鲁吉亚的齐南达利镇进行第二次会晤,进一步申述自己的观点。《教师报》于1987年10月17日刊登了他们的报告—《个性的民主化》。

1988年3月,他们又借苏共中央二月全会的东风,再一次在莫斯科会晤。3月19日,《教师报》又刊登了他们的报告—《进行更新的方法》。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