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在教育界地位 > 战后苏联教育的发展和改革102(第1页)

战后苏联教育的发展和改革102(第1页)

战后苏联教育的发展和改革[1]02

目前,不完全中学的毕业生有20%升入职业技术学校,《基本方针》要求到1990年增加1倍。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到,这次改组职业技术学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职业技术学校的普通教育水平,提高工人的文化科学素质。

4。进一步实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过程的质量

《基本方针》为此提出以下要求。

(1)明确所学各门课程材料的目录和数量,消除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分量过重的现象,删去其中过于复杂的次要材料。

(2)极其准确地阐明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主导思想,保证在各学科中反映出科学和实践的新成就。

(3)从根本上改进普通学校中的劳动教育、劳动教学和职业定向的安排;加强教育内容的综合技术方向。更加重视实验课,让学生看到物理、化学、生物和其他学科的定律在生产中如何应用,从而为青年的劳动教育和职业定向奠定基础。

(4)用现代化计算技术设备的知识和素养武装学生,确保在教学过程中广泛使用计算机,并为此建立专门的学校研究室和校际研究室。

(5)各门课和各个年级都要确定学生必须掌握的适量本领和技能。

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还责成教育部、科学院和教育科学院修改现在使用的教科书;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采取有效形式;使学生独立钻研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这种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形式的效果;在高年级采用讲演和课堂讨论的形式;完善课堂教学体系的组织工作。

为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规定降低各班级的满员限额,逐渐使一至九年级的满员限额降到30人,十至十一年级降到25人。

5。加强学校思想工作、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基本方针》强调要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共产主义的积极建设者,思想坚定、道德高尚、热爱劳动、行为文明。为此,除了要求在各科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以外,还要求增加社会学的教学时间。

《基本方针》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和美育。一方面要求发扬美好的情感,培养健康的艺术鉴赏能力和理解评价艺术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防止无思想性、庸俗习气及低劣的精神产品渗透到青年中去。

改革的精神是要把学校的教学和课外活动,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统一起来,建立一个共产主义教育的体系。

6。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基本方针》在第六部分专门论述了教师的作用,指出:“顺利完成对青年人进行教学和教育的复杂任务,在决定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的思想信念、职业技能、学识造诣和文化修养。”“人民教师是年轻人的精神世界的塑造者,是社会所信赖的人。”要求教师“不断地进行创造、不断地思考、具有宽阔的胸怀、热爱儿童、无限忠于事业”。为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威信,决定宣布每年9月1日为全民节日——知识节。

《基本方针》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通常每4~5年轮训一次。

《基本方针》决定提高教师和教育工作人员的工资。为此,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和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做出专门决定,凡是在中小学和教育部门工作的教师和教育工作人员(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和中等专业学校)可以增加工资30%~35%。

为实施这次教育改革,苏联政府每年将拨款110亿卢布。其中35亿用于提高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工资,75亿用于学校的基本建设。

(二)改革的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学校如何适应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这是世界各国都在考虑的问题。教育改革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展开,并不仅仅限于苏联。但是苏联的这次教育改革具有这样大的规模,动员了全国人民进行讨论,绝不是仅仅为了一般地提高教育水平,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背景的。纵观苏联教育发展的历史,这次苏联的教育改革是要解决长期存在于苏联学校教育的三大问题或叫三大矛盾。这就是:①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矛盾;②学校双重任务,即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的矛盾;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矛盾。下面我们分别来分析一下这三个矛盾的发展和这次教育改革为解决这三个矛盾所做的努力。

1。关于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矛盾问题

《基本方针》提到:“伟大的列宁是苏联国民教育体系的缔造者。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始终不渝地贯彻列宁的统一劳动综合技术学校的思想”。但是要建立这样的学校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纵观苏联几十年来教育发展的历史,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走过了一条十分曲折的道路。俄国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政权推翻了渗透着阶级偏见的旧的教育制度,强调建立统一的劳动学校制度,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统一劳动学校宣言》和《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却错误地把生产劳动作为学校生活的基础,过多地安排生产劳动,严重地忽视学校中的知识教育,学生不能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影响到高等学校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这就导致20世纪30年代的教育整顿和改革。

20世纪30年代苏联着力于整顿学校秩序,强调学校中要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大大减少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最后取消了劳动课。从20世纪20年代的劳动学校一变而为知识学校,普通完全中学的任务就是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成为高等学校的预备部。

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七年制教育的逐步普及和完全中学的发展,普通完全中学的毕业生已经不能全部进入高等学校。他们必须走向社会,参加社会生产劳动。但是普通中学并没有为毕业生进入社会做什么准备。因此1958年进行了以“加强学校与生活的联系”为主题的改革,加强了学校的生产劳动,规定普通中学要兼施生产教学,进行职业训练。学校又变成劳动的学校。但是这次改革又没有成功。

20世纪60年代实行教育现代化的改革,重视知识质量。与此同时,学校里大量减少生产劳动教育的时间,学校又重新变成知识的学校,知识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矛盾又突出出来。据报道,随着中等教育的普及,在苏联国民经济部门工作的工人和职员中,全日制中学毕业生增长很快,年平均增长率1975年占增长总数的66。6%,而1976年就达到80。9%。[30]1967—1977年的几次社会调查表明,5个学生中一般有4人希望读完十年级后继续深造,打算做体力劳动工人的不到10%。但按照国家计委统计,1975年高中毕业生中进入高校的只占15%,入技术专科学校的占21%,其余64%的中学毕业生直接就业。[31]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加强普通中学毕业生劳动训练的工作。所以虽然1973年刚刚制定了教育制度的《立法纲要》,1977年12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又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学校学生的教学和教育并使他们作好从事劳动准备》的决议。决议指出,在普通学校工作中存在重大的缺点。主要是“对学生的劳动教学、教育和职业定向的安排,已不符合已经提高了的社会生产和科技进步的要求。许多中学毕业生在走向生活时,缺乏应有的劳动训练,对基本的普通职业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在调到国民经济部门工作时感到困难”。决议要求“中学毕业生在学习期间应当掌握深刻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在国民经济中工作的劳动技能,要认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决议要求学校坚决转向改进青年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训练,让学生进行有根据地选择职业。决议把九至十一年级的劳动教学时间从每周2小对增加到4小时(在教学计划范围内)。

这个决议对普通中等学校的任务的提法和职业训练的要求与1958年的提法不同,它没有提必须掌握一门专业,而只提出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苏维埃教育学》在论述这次改革时说:“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当代科技革命的要求下,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与普通学校的陈旧的教学内容之间产生了矛盾,上述矛盾是以普通学校改用新的教学内容这一途径来解决的。在近10年实行的这个改变引起了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新的教学内容需要新的教学方法,这具体反映在专用教室制、实行选修课、问题教学法和其他等方面。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中等教育的普及,大多数中学毕业生应当直接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就业,又引起了设置学生的劳动教学、职业定向与社会生产和科技进步日益增长的要求之间的矛盾。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关于学校的新的决议正是提出了这一点。”[32]这个评论是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教育改革的简略的总结。

由此可见,知识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矛盾一直存在着,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1984年的教育改革试图再一次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了防止因增加劳动教育的时间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决定延长中小学学制一年。

2。关于学校为学生升学和就业做准备的矛盾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