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在教育界地位 > 战后苏联教育的发展和改革1(第1页)

战后苏联教育的发展和改革1(第1页)

战后苏联教育的发展和改革[1]

1945年,苏联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开始着手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46年2月苏联最高苏维埃召开了第二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上通过了1946—1950年复兴及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的法律(即第四个五年计划),要求把工业和农业恢复和超过战前的水平。

在卫国战争中苏联人民受到了巨大的损失:2000多万人丧失了生命,1700多座城市遭受破坏,5万多座村庄被烧毁,3万多个企业、约6。5万千米的铁路被毁坏,无数学校和文化设施毁于战争的炮火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恢复工作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根据第四个五年计划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恢复工作的重点是受害地区,要求首先保证恢复和发展重工业和铁路运输,增加农业产品。第四个五年计划的投资定为2503亿卢布,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投资额的4倍,超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1倍以上。

苏联人民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忘我的劳动提前完成了五年计划。在完成计划中,国民经济各部门采用了新的技术和设备,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和电气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值得提到的是,社会主义的竞赛运动——斯达汉诺夫运动。在胜利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的工作中起了巨大的作用。1947年12月14日联共(布)党中央通过了实行币制改革及废除食物和工业品配给制的决议。1952年联共(布)党召开了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把“苏维埃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改名为“苏联共产党”。大会通过了第五个五年计划。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战后第四个五年计划包括了提高苏联人民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任务。五年计划的法律中规定:“1950年,小学、七年制学校和中学的数量要达到19。3万所,这些学校的学生数要达到3180万人。保证城市七岁以上的儿童受到普及义务教育。”[2]这个任务在计划的第三年就超额完成了。直到1950—1951学年度,苏联共有普通中小学校20多万所,在校学生3330万人。

七年制学校的数量大大增加。1940—1941学年,七年制学校数为4。57万所,在校学生1250万人;到1950—1951学年,学校数已增加到5。96万所,学生增加到1550万人。这就为1949年提出普及七年制义务教育打下了基础。

1952年,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到五年计划结束时,在各共和国首都、共和国直辖市、省和边区的中心城市以及大工业中心,把七年制教育完全改为普及中等教育(十年制教育)。为下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其他城市和农村中完全实行普及中等教育(十年制教育)准备条件。”[3]到1955年第五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基本上实现了上述要求,并在1954年第二十次党代表大会上通过决定,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1956—1960年)“在城市和乡村中实施普及中等教育,使儿童和青年都能在十年制的普通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受到教育”[4]。

由于实施普及中等教育,中学的任务改变了。过去它的主要任务是为高等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现在除了这个任务以外,还要为中学生毕业以后参加生产劳动做准备。为了保证中学毕业生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条件,着手在中等学校里实行综合技术教育,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实施综合技术教育是列宁强调的原则,但是在战前的30年代和战争期间苏联的学校没有能贯彻这个原则。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重申了这个原则,会后,讨论了在学校中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探讨了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课程如何给予学生综合技术知识的问题,制订了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在一至四年级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了手工劳动和学校实验园地的作业;在五至七年级增加了学校实习工场和学校教学实验园地的作业;在八至十年级增加了机器制造学、电工学和农业的实习课。

在发展普通学校的同时,苏联政府注意到为在卫国战争中未能受到正常的学校教育的青年们创造学习条件。早在战争期间,1943年7月15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就通过了《关于在企业中工作的青少年的教育的决定》,建立了青少年工人学校,保证从事生产的青少年能够不脱离生产继续接受教育。1944年4月苏联政府又把青少年工人学校改为青年工人学校,所有的工人和职员都可以入校学习,课业按照普通学校的教学大纲进行,同时规定青年工人学校的学生享有与普通中学学生完全同等的权利。在战争的年代里,每学年规定为48周,每周上课3次,每次3小时。1946年1月,重新修订了教学工作制度,每学年改为44周,每周上课4次,每次4小时。

青年工人学校发展很快,1943—1944学年有学校1084所,学生10万人,到1945—1946年就发展到学校2210所,学生约35万人。在1946至1956年的10年内,学校增加到3倍,学生数目增加到4倍。

在建立青年工人学校的同时建立起了农村青年学校,学年规定为25周,每周上课5天,每天4小时。到1945—1946学年里,在农村青年夜校学习的有3。349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战前,苏联有高等学校817所,在校学生81。17万人。战争使高等教育受到很大的损失。许多高等学校被迫迁到内地,约有250所高等学校处在被德国侵略者占领的地区。战后,高等教育迅速恢复,1945—1946学年,全国共有789所高等学校,在校学生73。02万人。而在1945年这一年,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只有5。46万人,招收新生28。57万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高等学校的数目发展很快。但是为了重视培养质量,20世纪50年代中期,高等学校做了调整和合并。调整后的苏联高等学校于1955—1956学年有765所(其中全日制学校743所,函授学校22所)。学校数虽然比战前还减少了52所,但学生数增加了105。6万人,达到186。7万人。减少的学校主要是停办了培养五至七年级师资的二年制的师范专科学校。师专停办以后这部分教师由高等师范学院和综合大学来承担。也就是说,提高了中学初级阶段的师资质量。

在战后的两个五年计划(1946—1955)时期,高等学校毕业生有177。3万人,超过战前1939年人口普查时高等学校毕业生108万人的50%以上。

战后教育的发展反映在教育经费的增长上。第四个五年计划和第五个五年计划每年的教育经费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第四个五年计划(亿卢布)

表2第五个五年计划(亿卢布)

1950年和1955年教育经费分别占当年社会总产值的4。6%和3。5%,占当年国民收入的9。8%和7。3%。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把恢复和发展教育作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条件,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把发展教育与发展经济同步进行。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头一个五年计划中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显然高于平常时期,这是为了使各级各类学校迅速得到恢复。以后教育经费的比重保持在社会总产值的3%,国民收入的7%左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在学校中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学校里加强了历史课、苏联宪法课和文学的教学,加强了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根据决议修订了五至十年级的文学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讨论了文学课教学的问题,强调文学教学的思想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第四个、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在教育体制、内容等方面还来不及提出改革的意见。

二、一九五八年的教育改革

1958年9月21日,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的名义提出了一个教育改革方案——《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建议》,同年11月12日由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根据这个《建议》发出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由全民讨论,最后于同年12月24日经苏联最高苏维埃讨论通过成为法律。

(一)改革的内容

《提纲》对苏联教育制度做出了如下改革。

1。确定苏维埃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走向生活和参加公益劳动,进一步提高普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的水平,培养通晓科学基础知识的有学识的人。中学教学和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教育同劳动、同共产主义建设实践密切结合。

2。实行八年制的普及义务教育代替七年制的普及义务教育。

3。规定青年从15岁或16岁起都要参加公益劳动。

4。把中等教育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八年制学校,是不完全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第二阶段通过三个途径来实施。

第一个途径也是主要的途径,在八年制学校毕业后从事生产的青年可以在职业学校以及通过生产队学徒制或训练班受初步的生产训练,然后不脱产地在青年工人学校或农村青年学校学习,学习年限为3年。

第二个途径,八年制学校毕业的青年进入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学习,学习年限也是3年。

第三个途径,八年制学校毕业的青年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包括中等技术学校、技工学校)学习。

第二种类型的学校为普通中学,这类学校的学生除了受中等教育以外,还要受职业训练,毕业后便于到国民经济和文化部门工作。这些学校的生产教学将依照工厂艺徒学校的形式组织起来。

5。扩大寄宿学校网,增加延长学日的学校和班级。

6。把培养劳动后备军的工厂学校、技工学校、铁路学校、矿业学校、建筑学校和农业机械化学校、国民经济委员会和各管理局的职业技术学校、工厂艺徒学校和其他职业学校,改组成学习期限为1~3年的城市职业技术学校(日校和夜校)和学习期限为1~2年的农村职业技术学校。

7。高等学校招收新生时要给有实际工龄的人以优先录取。后来具体要求从具有2年以上工龄的青年中招收学生,直接从中学毕业生中招生不超过20%,废除原来规定的中学毕业生获得金质、银质奖章者升入高等学校的优先权。

这次改革的目的就是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重点在中等教育阶段。办法是,一方面鼓励受过八年义务教育的青年参加劳动,然后一面劳动,一面通过业余教育完成中等教育;另一方面在普通中学里大幅度增加生产劳动时间,同时进行职业训练。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