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在教育界地位 > 战后苏联教育的发展和改革1(第2页)

战后苏联教育的发展和改革1(第2页)

这次改革对普通中学的冲击最大,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普通中学在改革前后的教学计划。见表3、表4、表5和表6。改革前后有如下重大的变动。

1。改革前的十年制中学是统一的普通中学。虽然也分别设立小学、不完全的七年制中学和十年制中学。但教学计划是一贯的,不分段的。改革以后,中学分为两个阶段:八年制学校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九至十一年级是另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并且分为城市中学和农村中学两类。

2。中小学学制增加了1年,但总的学时却增加了2822学时,比原十年制计划增加了28。6%。这是因为从三年级开始每周的总学时都增加了,过去高年级每周学时最多达30节,而新的教学计划上达36节;而且每学年的周数也增加了,过去每学年33周,新的教学计划规定小学每学年为35周,五至七年级每学年为36周,九、十年级为39周,八年级和十一年级均为35周。从而可以看到改革以后学生的负担大大加重了。

表31956年中小学教学计划(改革前)

表41959年八年制学校教学计划(改革后)

表5改革后城市中学九至十一年级教学计划

表6改革后农村中学九至十一年级教学计划

续表

3。在增加的学时中绝大部分用于生产教学和生产劳动。这部分比改革前增加了4倍,由原来在计划中的比重5。3%增加到21。06%。用于知识教学的时数也略有增加,共增加679学时(7。2%)。

4。城市中学和农村中学的教学计划不同。这是由于城市和农村的劳动不同。城市中学的生产劳动是分散在每周进行的。农村中学则按农业的季节集中起来劳动。而总的劳动时间基本上是相同的。

(二)改革的背景

苏联为什么要进行这样大幅度的教育改革呢?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要想解决青年升学和就业的矛盾。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普通中学数量很少,它的任务主要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但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中等教育的逐渐普及,七年制学校和十年制学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而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容量却是有限的,不能满足中学毕业生的要求。据赫鲁晓夫的建议书中所说,1954—1957年,中学毕业生中没有进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有250万人以上。仅在1957年没有能进入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中学毕业生就在80万人以上。这些毕业生没有掌握生产技能,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下面是一张中学毕业生和高校招生情况统计表(见表7)。从表7中可以看出:完全中学毕业生人数1957年比1945年增加了10。6倍,而高等学校招生数只增加了85。8%;1953年以前全日制十年制毕业生还满足不了高等学校的要求,但到1954年以后全日制十年制毕业生就大大超过了高等学校的招生数。必须说明,表7中中学毕业生入高等学校的比率只是从全日制毕业生和招生数相比得出来的,实际上,高校招收的新生中有许多是夜校毕业生,因此全日制毕业生的入学率实际上还要低得多。大批中学毕业生不能升学,就有一个就业问题。但是他们在中学里受的是普通教育,没有职业训练,没有适应就业的思想准备和技能上的准备。

其次,中学生普遍厌恶体力劳动。赫鲁晓夫在苏联共青团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说:“有些青年男女在十年制学校毕业以后,不愿意到工厂、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去劳动,认为这是一种屈辱。某些家庭也对体力劳动采取这种轻视和不正确的老爷态度。如果孩子学习不好,一些家长就会对他说,如果你学习不好,那时就不能进高等学校,而只能到工厂做普通工人。”[5]因此他大声疾呼,要培养学生对体力劳动的正确态度。他声称要提出一个神圣的口号:“凡是入学的儿童都应该准备去进行有益的劳动”。

表7中学毕业生和高等学校招生情况一览表

最后,由于缺乏劳动力,需要动员青年尽早地参加劳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国民经济特别是国防工业的高速度发展需要大批训练良好的劳动力。但是反法西斯战争丧失了2000万人的生命,并同时带来了出生人口的减少,因而造成20世纪五六十年代劳动力的严重不足。随着七年制教育的普及,如果再用全日制来普及十年制教育,势必延长了劳动力的培养时间。采用普及八年制教育,毕业后即参加生产,全日制十年制学校的毕业生也必须立即参加劳动,这就减轻了对劳动力不足的压力。同时为了满足青年求学的要求,则采取业余学习的方式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

但是,当时的学校,因为教学和生活脱节,不能完成毕业生立即参加生产的任务。教育界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校制度问题。1959年《苏维埃教育学》杂志发表社论,把学校工作的缺点与20世纪30年代的指导思想联系起来。它说:“这些缺点中有许多是与20世纪30年代的学校工作实践联系着的。在1931—1936年时期通过的党中央关于普通学校的决定中,为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培养科学基础知识的合格新生的任务,是作为普通学校的注意中心提出来的。”它又说:“从原则上说,这个任务并不意味着学校脱离生活”,但是“从1936年开始,借口力争提高学业成绩和牢固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产生了单纯增加书本知识的现象。有关劳动训练,综合技术教育的一切科目都从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取消了。自然常识的比重也大大降低,1937年把学校工厂也关闭了。普通学校的毕业生获得了相当广泛的科学基础知识,但是没有具备综合技术的知识、技能和技巧。”[6]他们把这种学校说成是与生活、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脱节的“口头传授知识的学校”,“使学生在学校时代就失去了把自己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可能”[7]。所以,这次教育改革就必须从教育制度上加以改革,纠正偏重知识教育而忽视生产劳动教育的偏向,以适应当时升学和就业形势的需要。

(三)改革的成败

1958年的教育改革持续到1964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1964年8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忽然公布了《关于改革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的学习期限的决定》。内容很简单,即把在八年制学校基础上学习3年的期限缩短为2年,并要求从1964年9月月1日起实行,两年之内都改为新的学习期限,同时责成教育部和各加盟共和国的国民教育部对普通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做相应的改变,责令各加盟共和国的党中央和部长会议采取措施及时分配普通中学毕业生的工作,恰当地布置中学高年级的生产教学等。

《决定》的条文十分简单,表面上只涉及学习期限的改变,实际上是整个中学学制和它的任务的改变,普通中学的年限的缩短意味着放弃职业训练,回到原来十年制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任务。

这次变动看起来似乎是突如其来。因为直到1964年4月16日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长阿法纳先科还在《教师报》上声称:“在学校改革的这几年里,已经做了不少工作。……根据关于学校的法律所进行的工作,已经产生丰硕而良好的成果。学生的劳动教育改进了,青年掌握生产技能的愿望变得强烈了,在学校接近生活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仅仅过了短短4个月,苏联最高当局却做出了改变学习期限的决定。尽管一些领导人的讲话和许多报刊社论都申明,这次改变“绝不意味着回到1958年以前存在的十年制学校”,但是人们不能不考虑为什么要做出这种改变。

实际上,1958年的教育改革实施不久苏联舆论界就有反映,许多教育家和家长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报刊上曾不断出现各种意见,要求重新强调普及普通的中等教育。以后几年执行的情况也很糟,更引起人们的不满。阿法纳先科在1961年11月的俄罗斯联邦自治共和国教育部长、省和边区教育厅局长会议上就承认,学校的劳动教育和教学的安排还有许多严重的缺点,劳动课是形式主义地进行的,带有狭隘的手工业的性质。[8]1962年7月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代表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席格涅多夫在俄罗斯联邦第五届最高苏维埃第六次常委会上对教育改革的执行情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说过去几年,改组学校的工作的速度很慢,改组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差,而且往往是“徒具形式”,“只是更换招牌而已。”学生退学现象很严重。[9]

从苏联报刊上反映出来的问题看,1958年的教育改革存在下面几个严重问题。

第一,严重地降低了中学的教学质量。从比较改革前后的教学计划可以看到,虽然知识教学的时间没有减少,但由于生产教学的时间大幅度增加,只好增加每周上课时数,并减少学习某些普通科目的时间,其结果是原来已经沉重的负担变得更加沉重了。教学质量下降,不少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学生中途退学的比例很高。例如1962年退学的学生达到50万人。[10]农村地区学生退学率高达50%。[11]退学的主要原因是因学习困难而留级。格涅多夫在俄罗斯最高苏维埃常委会上提到学生的知识水平时说:“中学毕业生的知识水平,特别是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知识水平,没有达到一些学院和大学向中学提出的严格要求。”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是:第一,有些教育工作人员忽视普通学校根本任务之一是以知识武装学生;第二,对初等教育的意义估计不足,最后是教学方法效果不好。[12]

关于教学质量的批评来自高等学校的更为激烈。高等学校认为中学没有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新生。特别是按照招生的规定,新生的80%以上来自有两年工龄的青年,他们的文化水平很低,不能满足高等学校的要求。在这种压力下,1962年苏共中央曾公布指令:“责成苏联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部及俄罗斯联邦教育部于6个月内向苏共中央委员会提出关于如何更好地选择最有才能的中等学校学生升入高等学校进行深造的建议”[13]。1963年2月批准了高等学校新的入学规程,要求在1963—1964年度使更多的中学生能升入高等学校,并重新强调,使20%的中学毕业生可以不按1958年学校改革的要求工作两年而直接从中学升入高等学校。[14]尽管如此,中学的教学质量并未见得有所改善。

第二,在中学实现职业训练的想法没有能够实现。1965年3月,凯洛夫在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大会上的总结报告中不得不承认:“经验令人信服地证明,学生在中学范围内的职业训练是不适当的。”他说:“看来在我国条件下,不可能根据某一经济区域对干部的需要来把普通学校编制的地区原则同职业教育的计划和组织结合起来。在这里几乎就没有注意到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这样,职业教育纯粹是机械地加在普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的内容之上的一层东西罢了。许多学校由于没有必要的生产教学基地,就走上了狭隘的专业化和手工艺的道路。”[15]阿法纳先科在1964年8月的全俄国民教育会议上则说:“5年的经验证明,把中学修业年限延长1年并把这些时间基本上用于生产教学,这种做法在多数情况下是不正确的,因为可以用较短的时间完成这项任务;加上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而使生产教学往往变为无味的时间浪费。……这种状况曾常常引起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严重不满。”[16]凯洛夫和阿法纳先科的报告虽然都声称,1964年缩短学习年限的决定“在任何程度上都不预示要回到旧的十年制”,但实际上都对1958年教育改革的核心做了否定的结论。而在事实上,职业训练在普通中学里基本上没有搞起来,而且搞得很混乱。

首先,生产教学组织得很不好,缺乏物质基础,生产劳动徒具其形。特别是高年级到工厂去生产实习,却没有工作岗位,往往是站在工人背后,看着他们工作,或者被分配去做“既没有教育意义也没有认识意义的偶然性工作”,有时竟用来“进行自我服务,搜集废金属和废纸的工作”。格涅多夫在报告中还举例说:沃洛格达第五学校学生小组在家具工厂所从事的职业训练是软座家具蒙面。但是没有给他们划出工作点,学生要站立很长时间。另一个学生小组是学机床的,可是他们只是在车床周围走来走去,递材料,收拾废料而已。许多国营农场和农庄拨给学校的技术设备都是报废的和不合用的,也不分配专业人员去指导生产教学,有的工厂企业则把学生当作单纯的劳动力使用。苏共中央1963年六月全会曾批评这种现象,指出:“某些经济部门、党和苏维埃组织、教育行政机关对待这一重要工作采取了不负责的态度,结果往往使生产教学变成徒然浪费时间。”[17]实际上当时工厂企业也有很多困难;生产任务繁重、让学生劳动,生产定额不能保证;派生产能手去指导学生的生产教学,影响工厂本身的生产;工业的技术改造尚未完成,不可能把先进的设备拿去武装学校的工厂等。总之,当时苏联的技术基础还不够雄厚到足以使所有普通中学都实施职业训练。

其次,学校职业训练的专业和国民经济部门的需要对不上口径。学校确定生产教学的专业范围本来应该从国家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要来考虑,但是学校无法得到这种需要的可靠资料。因此学校在决定生产教学的专业范围时是盲目的、自发的,没有考虑到国家的需要和青年的爱好。例如学校选择培养五金工人和缝纫工人的居多数,而培养建筑工人、农业工人、采矿工人、交通运输工人的就很少,培养市政文化方面的工作者就更少。结果是一些专业的毕业生过多,另一些专业的毕业生不足。因而有一些毕业生虽然希望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工作,但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另一些毕业生则不愿意按照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专业去工作。据调查,在新西伯利亚省1963年中学毕业的总人数中,按照生产教学的专业去工作的仅仅是所有毕业生的11%。这就是说,大部分毕业生都没有按照他们在学校所获得的职业技能去工作。[18]这就造成了浪费,即意味着国家还要另外拿出一笔钱来为这些经过职业训练的青年进行再训练,学习新技能。至于精神方面和时间方面的损失就更不用说了。

最后,生产教学和教学脱节,拖长了学习年限。生产教学脱离开综合技术教育的任务,往往把它看作只是让学生获得某些工作的操作方法,在劳动课上不利用学生学习过的科学基础知识。阿法纳先科在报告里说:“生产教学的许多大纲中充塞着许多为掌握所选专业并非必须学习的材料。这样就人为地拖长了生产教学的时间,从而拖长了中学修业年限。”[19]莫斯科的中学校长们曾为此集体给报社写信,说:“有些技能是多少受了一些教育的青年用三四个月就能够学会的,现在则要花三年的时间去教他们,这是否合理呢?应否教给学生们确定无意从事的专门技能呢?”[20]

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学习负担过多、教学质量下降,职业训练落空,学习年限拖长,都是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缓和苏联劳动力紧张的。所以非重新改革不可。1958年的教育改革所以没有取得成功的原因有物质技术的因素,也有思想观念的因素。从物质技术方面来讲,当时苏联还没有条件用先进的设备去武装普通中学。从工厂企业来讲,对职业技术学校(包括过去的工厂艺徒学校等)比对普通中学实施职业训练更感兴趣,前者训练的时间较短,而收到的效果较好,所以对普通中学实施生产教学缺乏热情。从思想观念来讲,许多教师和家长还是比较重视知识教学,轻视职业教育;学生也因毕业以后不能直接升入高等学校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再加上在当时生产力的条件下,并不是所有工种都需要较高的文化程度的,因此在学生中产生一种读书无用的思想,从而加重了教学质量下降的严重性。最后,缺乏指导生产教学的教师,也是导致1958年教育改革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原因。

三、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现代化

1964年苏联之所以做出改变学习年限的决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苏联如果不把教育改革方向转到现代化方面来,中学的教学质量将有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危险。

众所周知,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各国教育大发展和大改革的时期,这种发展和改革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的、经济的根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学校教育的内容远远落后于现状。许多科学家认为:中小学教育的内容已经陈旧落后,教科书只反映了19世纪末期的科学成就,没有反映20世纪的科学进步;学校教育只是把科学知识作为一成不变的东西灌输给学生,实验室不足,教师仍然依赖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进行讲课,很少利用新的现代化的视听教学工具。因此,他们竭力主张改革中等教育。

教育现代化运动首先在美国掀起。早在20世纪50年代,有些科学家就曾为中学编写出新的教材。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促进了这次改革的进程。美国政府认为,美国教育与苏联教育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可能威胁到美国国家的安全。于是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拨出巨款,用于改造数学、科学和现代外语(所谓“新三艺”)的教学;充实和更新学校的实验设备;给优秀学生发放奖学金和贷款,鼓励他们学习科学技术。在《国防教育法》的刺激下,由科学家和教师组成了各种教材编写委员会,对中学的课程进行改造。于是相继出现了“新数学”“新物理”“新化学”等新教材。这些教材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国,引起了世界各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改革。

(一)教育内容的改革

关于教育现代化的改革,苏联是从1964年开始的。1964年10月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和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主席团成立了确定中学每门科目的内容和性质的各科委员会和协调各科委员会的总委员会。这些委员会由著名的学者、大学和师范学院的教授、许多教学法专家和先进教师共500多人组成。委员会的任务是使“教育的内容和性质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水平”。[21]要求吸收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比较性研究,并根据向普及中等义务教育过渡的前景确定中学教学的范围和性质,使学校的教学内容、组织和方法更充分地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成就。删除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的陈旧和次要的材料。[22]

拟定和完成向新的教育内容过渡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1974—1975学年完成了采用新教学大纲的工作。1976年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所所长M。卡申在科学院的年会上做了总结报告。他说,教育内容的改革结果,改善了课程结构,提高了社会科学和自然—数学科目的科学理论水平。10年中一共编写了103种新的教科书,其中87种被批准为标准教科书。卡申在报告中还对各科内容的改革做了简要的介绍。[23]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