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在教育界地位 > 三论苏联普通教育的改革1(第1页)

三论苏联普通教育的改革1(第1页)

三论苏联普通教育的改革[1]

1984年1月4日,苏联《真理报》公布了《苏联普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草案)》(以下简称《基本方针》),经过3个月的全民讨论,由苏共中央全会于4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于4月12日正式通过。随后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又做出了一系列的决定来保证基本方针的实施,现在我们已经看到的有以下6个决定:①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关于进一步完善青年普通中等教育和改进普通教育学校工作条件的决定》;②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关于改进学生劳动教育、教学、职业定向和组织他们参加公益生产劳动的决定》;③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关于进一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提高其在培养熟练技术工人方面的作用的决定》;④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关于完善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师资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并改善他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决定》;⑤苏联部长会议《关于进一步改进儿童学前社会教育和入学准备工作的决定》;⑥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关于提高教师和国民教育其他工作人员的工资的决定》。

这是继1964年以来又一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这次改革将对苏联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一、新的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

笔者在《苏联普通教育的几次改革》(参见《外国教育动态》1982年第2期)中曾经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普通教育的改革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1958年强调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强调劳动教育;1964年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强调知识教育,转向实现教育的现代化;1977年以后又一次强调劳动教育和职业训练。通过20多年的努力,苏联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提高。第一,基本上普及了十年制教育,提高了劳动人民的文化科学水平。第二,完成了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过程,到1975年完成了学校向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过渡。第三,更新了学校的教育设备,中学以上都采用了专门教室(工作室)制度,电化教育已经普及。第四,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但是从上述几次反复的改革中可以看到,普通教育中始终存在一个主要矛盾,即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矛盾,它反映了中等教育既要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人才又要为毕业生直接就业做准备的矛盾。随着中等教育的普及,大部分中学毕业生要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据1980年统计,八年级毕业生有33。6%要进入初、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者直接就业,十年级毕业生有68。1%要进入技术学校或直接就业。因此,中等教育要为青年就业做准备,这就需要加强劳动教育和职业训练。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劳动者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要求中等教育为高等学校提供高水平的新生,因此,要实现中等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把新的科学知识不断地充实到学校教学内容中去,就要求学校加强知识教育。但是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不可能把新的科学知识都补充到教学中去,这又产生了第二个矛盾,即知识教育与学习年限的矛盾。特别是苏联,学制比较短,中小学加在一起只有10年,要在短短的10年时间内学完普通的基础知识,难度很大。所以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在苏联始终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次教育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些矛盾。

关于加强劳动教育和职业训练的问题,1958年的改革就已经提出来过,但是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我在《苏联普通教育的几次改革》中已经分析过),未能实现。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生产技术条件不足(没有足够的设备和生产教学的教师),现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实施生产教学的条件已经具备,学校在开展生产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校与企业挂钩的形式已经被普遍采用,特别是采用了一些新的形式,如校际生产教学联合体,有力地推动了普通中学的职业训练;近几年来还建立了工程师范学院,在师范学院建立了工程技术教育系,培养了大批生产教学的教师和技师。这一切都为这次教育改革创造了条件。

以上说的是苏联的内部条件。从外部条件来说,当前世界面临着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它冲击着教育,世界各国都在酝酿着一场新的教育改革。苏联的这次教育改革也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进行的,1983年,苏共中央六月全会就讨论了这次改革,并指出:“学校改革的目的,是要把学校的工作提高到符合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和需要的崭新水平。”这次改革的《基本方针》也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要使国民经济各部门都达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普遍实现生产自动化,保证劳动生产率的根本提高和使产品达到世界最佳水平。这一切都要求开始独立生活的年轻人—工人、技术员、工程师,具有最现代化的教育水平,智力和体力得到高度发展,掌握生产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原理,对劳动采取自觉的创造性态度。”

二、改革的基本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改革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一)延长学制

这在几年以前就已经看出这个势头(参见《再论苏联普通教育的改革》,载《外国教育动态》1983年第5期)。20世纪70年代初期,苏联就开始进行6岁儿童入学的试验。这就是为延长学制做准备。6岁儿童入学不仅是从早期教育的角度来考虑的,而且它能够达到既延长学制又不推迟青年就业的年龄的目的。劳动力紧张是苏联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果学制向上延伸,势必推迟青年就业年龄,使劳动力更加紧张,所以只有向下延伸才是两全其美的办法。但是苏联在实施这项改革时是十分慎重的,经过10多年的长期实验,提出了对6岁儿童上学的特殊要求,以符合6岁儿童的年龄特点,有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这些内容已经在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关于进一步完善青年普通中等教育和改进普通教育学校工作条件的决定》,以及苏联部长会议《关于进一步改进儿童学前社会教育和入学准备工作的决定》中固定下来,其细则我在上文中已经详细介绍过,这里就不再重复。

(二)加强普通学校的劳动教育和职业训练

改革的《基本方针》指出:“在学校中进行劳动教育和学习,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感情;使学生了解现代化工业和农业生产、建筑、交通运输和服务的基本知识;在学习和社会公益劳动中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和能力;促使他们自觉地选择职业并得到初步的职业训练。”总的来说,就是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做好参加生产劳动的思想准备和技能准备。

《基本方针》还详细地规定了各年级劳动教育的要求。

小学生(一年级到四年级)要学会生活中必需的、起码的使用各种材料的手工劳动,种植农作物,修理直观教具,制作玩具和各种对学校、幼儿园、家庭有益的物件等。在这个阶段就开始介绍孩子们可以理解的一些职业。

在不完全中学(五年级至九年级)的学生们要受到更扎实的普通劳动训练,获得金属、木材加工的知识和实际能力,了解电子技术、金工学和识图的原理。对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要有所了解。他们根据企业的订货制造和给学校制造一些不太复杂的产品,并关心环境保护。

普通中等学校(十年级至十一年级)在此基础上,以及直接在生产劳动地点,根据最普通的职业,并考虑到该地区对这些职业的要求来组织劳动教育。掌握某项职业技能,并按规定程序通过专业考试。

根据6个决定的要求,学生的劳动教学和公益生产劳动时间将增加。二年级至四年级每周3小时,五年级至七年级每周4小时,八年级至九年级每周6小时,十年级至十一年级每周8小时,同时利用暑假,学生每年参加劳动实践,五年级至七年级为10天,八年级至九年级为16天,十至十一年级为20天。《基本方针》还规定学生八年级起要在学生生产队、校际生产教学联合体、企业教学车间、教学工段和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和工作。

为了解决普通中学实施职业技术训练的问题,近些年来苏联创办了一种新的学校形式,叫作“校际生产教学联合体”。过去有些文章把它翻译为“校际教学生产联合工厂”,但据我了解,这样的译法不完全确切,因为它是进行生产教学的教育实体,它的任务是培养掌握职业技术的人才,无论从目标上讲,还是从组织上讲,都不同于一般的工厂。它是学校,是职业技术的培训中心。这次我们中国高等教育考察团访问苏联时参观了这样的学校,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参观的是莫斯科市十月革命区第二校际生产教学联合体。该区有2所这样的学校,供全区32所普通中学的九年级、十年级学生学习。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九年级、十年级每个学生每周来这里学习1天,其中包括2小时理论课,4小时实践课。该校分6个专业;车工、缝纫、烹饪、售货员、汽车驾驶、银行业务。这6个专业又与10个企业挂钩。挂钩的企业称为基地企业,负责装配车间、生产资料的供应、产品的处理、提供技师、接待学生集中实习。例如,车工专业的基地企业是红色无产者机床厂和轴承厂。它们分别装备了2个车间,每个车间有20多台现代化的机床,生产该厂的零配件;缝纫专业则由接班人缝纫机厂装备了25台电动缝纫机;汽车驾驶专业由附近的2个出租汽车站装备2个车间和提供4辆小轿车。教理论课的教师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的工资由教育局负担;教实践课的技师一般是基地企业的工程师、技术员,由企业负担工资。每年9月1日开学,5月31日结束(毕业班提前在4月1日结束),暑假从7月1日至7月25日到基地企业去实习。实习期间领取45卢布的津贴(汽车司机专业没有津贴)。7月25日以后愿意在假期中留在企业工作的,每月可领取工资140~150卢布。经过训练,毕业时有50%~60%的学生通过考试获得专业文凭,到企业工作即可定为二级工或三级工。汽车司机专业全部学生可以获得B级(小轿车)的职业执照。

这种联合体解决了城市中学单独建立校办工厂、车间的困难,同时可以起到培训中心的作用,对学生集中力量进行职业训练。这种办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种联合体在莫斯科有48所,列宁格勒有32所。据介绍,全苏联已有2500多所。

(三)加强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提高其普通教育水平

20世纪50年代培养熟练工人主要通过技工学校、艺徒学校的形式,60年代以后改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技术学校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八年制毕业生,学习1~2年,培养一般的工人;第二种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八年制毕业生,学习3年,培养熟练工人;第三种是技术学校,招收十年制毕业生,培养熟练工人和初级技术人员。这次改革的《基本方针》中规定,把现有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改组为统一类型的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这种学校将根据职业和学生受教育程度规定的学习期限开设相应的教学班。九年级毕业生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常学习3年,接受职业教育,同时完成普通中等教育学业。十一年级毕业生为了取得更高的资格或掌握复杂的工种,应升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相应的专业学习,培训期限可达1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门为国民经济的相应部门培养高度熟练的工人,它以生产联合公司、企业、建筑单位和组织为基础,而在农村地区,它则以区农工联合公司、国营农场、集体农庄和跨单位企业为基础。这些单位叫基地企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普通中学是两个系统,前者由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领导。

我们在列宁格勒参观了第115职业技术学校,这是一所培养地铁工人的学校。基地企业是列宁格勒地铁公司,1974年建立,学校设备精良,是模拟地铁的真实情况建立的。据校长介绍,学生一面建校一面学习,许多设备和家具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建造的。学校现有学生800名,女生只有6名,全部分成28个班。其中,27个班招收的是八年制毕业生,学制3年,一个班招收的是十年制毕业生,学制1年,专业有机车钳工、车工、电工、自动电梯助手、车站值班员等。全校建有20个专用教室、6个教学生产车间。专用教室都装有成套的电化设备。现有教师43名,全部受过高等教育。开办这所学校花了150万卢布,基建是地铁提供的,地铁还负责房屋的维修。每年的经常费约80万卢布,由列宁格勒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提供。该校还设有一个家具工厂,每年可获利润约25万卢布,由学校自行支配。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