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也有由企业单独进行的。一般来说,职业技术学校需要和企业合作培训,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出现了许多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形式。除联邦德国外,还有美国的合作教育,又称工读课程计划,接受合作教育的学生,半天在学校学习,半天在企业或事业单位工作。日本的产学合作在20世纪60年代也很盛行,主要是定时制和函授制职业高中同企业的合作。苏联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都与企业挂钩,挂钩的企业称为学校的基地企业,负责装备学校的实习车间、提供生产教学的技师、提供学生实习的场所等,有许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由企业筹建的。
从比较几个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来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工业发达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它们普遍要求学生只有经过职业培训才能进入劳动市场或到企业就业。
(2)实施职业技术教育都在高中阶段,而且有向中学后教育发展的趋势,如苏联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超过了普通教育一年;日本的专修学校也是在高中毕业的基础上进行的。
(3)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很紧密。没有企业的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就很难进行,特别是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更是如此。如果比较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我们还可以发现,各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大多是面向地方的,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服务。由于本文的目的只是从宏观上阐述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对专业设置不做专门论述。
三、我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若干问题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很短,而且很不发达。这既有物质基础(生产力水平)的原因,又有思想意识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工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物质基础已经具备,但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的残余还在束缚着人们的头脑。这种思想不清除,职业技术教育就很难在人们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发展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我认为有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认真地探讨。
(一)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基本上是模仿苏联的。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是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1958年出现了农业中学和城市职业中学的组织形式。1964年在刘少奇同志关于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倡导下又创办了半工(农)半读的职业学校。一时间,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十年动乱中,由于极“左”的路线的干扰,职业技术学校被一扫而光,中学阶段成了清一色的普通学校,1978年才开始重新恢复职业技术学校。至1984年年底,全国已有中等专业学校(包括中等师范学校)3301所,在校学生132。2万人;技工学校3465所,在校学生63。9万人;农业中学和职业中学7002所,在校学生174。94万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占整个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34%。但是,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仍然不相适应。要使职业技术教育有较大的发展,首先要研究建立一个合理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现在我们把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都包括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是否合适,值得研究。因为这三种学校具有不同的任务和培养目标。
1954年7月9日,政务院批准的《中等专业学校章程》中规定,中等专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中等专业干部。1980年,全国中等专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又重申了这个培养目标,并确定中专的学制为“在相当高中文化程度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技术教育,中专的高年级与大学低年级交叉,是介乎高中与大学之间的一种学校”(见《中国教育年鉴》,772~774页)。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中级技术工人。至于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至今尚无明文规定。我认为,应该把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分开来考虑。专业教育是培养有一定专业理论的技术干部,而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熟练工人和半专业性人员。专业教育又可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中等专业教育,培养中级专业干部;第二层次是高等专业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初级职业技术学校,一般办在农村,即初级农业中学,它应该成为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形式;第二层次是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高中,培养熟练工人和初级技术人员;第三层次是短期职业大学,培养需要较高文化水平的半专业性技术人员。
当前要特别明确职业技术中学在学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的培养目标。因为它在我国还是一种新的学校形式,它是从普通中学改组而成的,发展的时间不长。虽然“**”前已经有过职业中学,但并未定型就被“**”破坏了。“**”后恢复的职业技术中学与“**”前又有不同,而且现在发展经济的方针、经济的结构与过去也不同。职业技术中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短短几年来它的数目已经超过了中专和技工学校的数目,将来还会有更大的发展。因此,确定职业技术中学性质和培养目标将关系到整个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我国技术人才的构成。现在不少职业技术中学走的路子是不稳定的,它们都想向中专和技工学校看齐。这是不是职业技术中学的发展前途呢?我认为不是。近几年来,我参观了几所职业技术中学,发现有的学校办得欣欣向荣,既有近期打算,又有长远规划。但也有的学校专业不稳定,学生出路无把握。为了适应劳动部门的需要,去年办一种专业,今年又办另一种专业,明年也许还要再改专业,师生心里总不踏实。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对职业技术中学的性质不明确。职业技术中学应该区别于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有它自己的特点。
(1)职业技术中学应该面向第三产业。从培养目标来说,中等专业学校(中师除外)是培养技术干部的,技工学校是培养熟练工人的,它们主要是为工业部门培养工程技术人员。职业技术中学应该弥补它们的不足,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半专业性人员,以满足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需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他们对生活资料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在我国,发展第三产业有着广阔的前景。例如,城市里各种服务行业、企事业的文书、秘书、家用电器的修理等,过去是没有地方培养的。而这些职业在信息化社会中将越来越发展,职业技术中学应该注意发展这些专业。
(2)职业技术中学要面向地方。第三产业主要是地方办的,职业技术中学就要面向地方,不要把眼睛只盯着工矿企业。各地区对职业技术中学的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长远规划、统筹安排。例如,一个县,有多少人口,它的构成情况,有多少土地,发展经济的方向,到20世纪末需要多少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中小学教师、幼儿园保育员和教养员、财会人员、售货员以及其他各种服务人员等,根据近期的和远期的发展规划来研究办哪些职业技术中学。
(3)目前在我国小学教育尚未普及的情况下,职业技术中学要办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初中程度的初级职业技术中学,学制可以比普通初中略长一些,以便不削弱普通初中的文化程度;第二层次是职业技术高中,学制至少与普通高中相同。
(4)职业技术中学的毕业生国家不包分配,可以向企事业单位推荐,择优录用,也可以自谋职业。
总之,职业技术中学应该在学制中占有新的位置,它应是中等教育中的新的学校类型。
(二)要解决职业技术学校上下衔接以及与各级普通学校衔接的问题
目前的状况是下一级的职业技术学校与上一级的职业技术学校不相衔接,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学校不相衔接,这种状况是不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职业的知识不断更新。在低一级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知识过几年就不够用了,就要进高一级的职业技术学校去学习。可是,现在高一级的学校无论是技术性学校还是普通学校都只考查学生的普遍文化程度,对他们已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一概不承认。这是不尽合理的,使得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没有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即使少数学生被高一级学校录取,他们又得从头学习,对原来已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弃之不用,形成人才培养上的浪费。
因此,要解决各级各类学校的衔接问题。例如,初级职业技术学校应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相衔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中等专业学校、短期技术大学、高等专业院校相衔接。许多国家都考虑到这种衔接问题。例如,联邦德国的实科中学和主要学校里的优秀生可以转入完全中学,实科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可以升入高等专科学校;日本的职业高中毕业生可以报考二年制的短期大学或工科大学;苏联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可以报考中等专业学校或高等专业学院的函授部或夜大学。这种衔接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青年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往往有许多青年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以后,产生强烈的求学要求。我们的学制要为这部分青年考虑。但为了使他们过去学过的东西不至于被抛弃,就要解决衔接问题,不仅包括学制上的衔接,也包括内容上的衔接。
研究学制衔接问题,要把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体系结合来考虑。把职业技术教育的学制办得灵活多样,便于学生就学。
(三)要正确处理好职业技术中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
职业技术中学的课程安排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就业的需要;二是继续学习的需要。根据职业技术中学的性质来看,所设专业面应该放宽一些,使毕业生有较强的适应性。课程设置也要照顾到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还应该考虑学生继续学习和升学的需要。职业技术中学的任务固然主要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但也不能堵死学生继续学习的道路。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列宁曾经告诫过教育部门,不要过早地实行职业化。这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生产的技术基础不断发生变革,职业的变动和劳动的变换是现代生产的自然规律。过早的职业化不利于这种劳动的变换。近几年来,世界中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就是“普通教育的职业化,职业教育的普通化”。也就是说,在普通中学要增加职业技术教育,使不能升学的毕业生有就业的准备;在职业技术学校则要加强普通基础课程的教育,使学生有较宽厚的基础知识,以适应由于职业的变动而重新接受培训的需要。当然,这“两化”的程度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和教育的普及程度有关。我国目前还处于低水平的阶段,初等教育尚未普及,许多生产还是手工劳动,许多行业只需要一技之长。但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眼光就应该放得远一些。同时,普通文化课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继续学习打基础,它还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并直接影响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四)建立义务职业技术教育年的制度
联邦德国规定,凡普通完全中学毕业而不再升学的学生必须经过一年的职业技术教育,才能成为正式职工,叫职业技术教育年。这种制度值得我国效仿。我们一方面要在普通中学里增加职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义务职业技术教育年的制度。如果在普通中学里受过一定的职业技术训练,经过考试达到一定技术等级的可以免去这一年;如果在普通中学里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训练,毕业后必须在企业或职业技术学校里接受一年的义务职业技术教育,才能成为正式的职工。这样就可以提高我国职工的技术水平。
(五)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除了教育部门要给职业技术学校装备一定的设备以外,最好的办法是和企事业挂钩,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办学。教育部门和工农商各部门要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统一制定人才规划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划和措施。
(六)培养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是办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保障
现在职业技术学校的师资基本上还没有来源。例如,北京市大约每年需要补充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500人,涉及200多种专业。但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刚刚成立,4年以后才能有毕业生。现在已经有几个城市建立了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但还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因此,需要给各专业学院规定一定的招生指标,为职业技术教育定向培养师资,否则这个矛盾过几年还会更加尖锐。没有师资的保证,职业技术教育会落空。
总之,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要使它健康地发展,还要对它的性质、培养目标以及它在整个学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做深入的探讨;在物质基础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创造必要的条件。方向对头了,条件具备了,它就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本文虽说是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探讨,其实只着重就新发展的职业技术中学的若干问题发表几点肤浅的意见,供同志们讨论。
[1]原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5期。
[2]《资本论》第1卷,460页。
[3]《资本论》第1卷,535页。
[4]《资本论》第1卷,533页。